法国派国际部队进入加沙,决心瓦解哈马斯,却遭以色列执意反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21:14 1

摘要:这份提案核心明确:法国牵头组建“国际稳定团”,接替驻守加沙的以色列国防军,战后推动解除哈马斯武装。

文|馒头

编辑|江娱迟

加沙炮火渐息,战后秩序重建成了国际社会的难题。

以色列的安全诉求、巴勒斯坦人的生存权利,以及久议未决的“两国方案”,该如何落地?

此时《以色列时报》曝光的法国提案,为乱局提供了新方向,也将各方利益拉扯摆到了台前。

这份提案核心明确:法国牵头组建“国际稳定团”,接替驻守加沙的以色列国防军,战后推动解除哈马斯武装。

为促成此事,法国计划从七月起推动国际宣言,一边呼吁落实“两国方案”、瓦解哈马斯军事能力,一边逐步将加沙内部安全交还巴勒斯坦权力机构。

这步是关键,既为巴勒斯坦自治权站台,也帮巴权力机构重建治理框架。

支撑提案的是今年七月法沙共同发起的《纽约宣言》,卡塔尔、埃及等阿拉伯国家随后加入,本月初该宣言已成为联合国大会决议。

宣言明确“应巴勒斯坦权力机构邀请,支持联合国主持下部署临时国际稳定特派团”。

其职责远超维和:保护巴平民、协助移交安全职责、为未来巴勒斯坦国及安全部队提供能力建设,还需监督巴以停火与和平协议执行,同时尊重两国主权。

可以说,《纽约宣言》为法国方案筑牢了国际合法性基础。​

法国在提案中尽显务实,参与国家上,草案将埃及、约旦、沙特、阿联酋、卡塔尔列为核心。

这些中东本土国家熟悉局势,能在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间搭起沟通桥梁,比外部力量介入更少抵触。

部队形式上,理想方案是联合国维和行动(PKO)或特别政治任务(SPM),这类机制中立性强、合法性高且规则明确。

但草案也考虑快速部署需求,提出组建特定国家牵头的临时多国团,其审批简、易被地区接受,这正是国际事务中“效率与合法性”的常见权衡。

资金问题也有规划:部队经费不依赖联合国强制会费,由海湾国家等自愿捐助方设专项信托基金。

此举既减轻联合国财政压力,也让海湾国家通过资金获得话语权,绑定地区利益。

但隐忧仍在:自愿捐助稳定性如何?若资金断档,特派团任务恐受影响,这需后续明确。​

草案提出,加沙战事未完全结束时可部署稳定团,但强调“事先停火是最优前提”,战火未熄时,稳定行动风险重重。

行动分两阶段:初期聚焦监督停火、保护平民、逐步解除哈马斯武装,同时联合巴权力机构与联合国推进人道援助、恢复基础服务。

中长期则重点为未来巴勒斯坦国提供能力建设,还提及借鉴联合国在科索沃、东帝汶的战后经验。​

具体来看,稳定团将协助巴权力机构接管加沙安全事务,配合埃及、约旦的巴警察培训计划,为数千名巴安全人员进入加沙做准备。

确保巴权力机构并非“空降”,有国际力量协助搭安全框架。

此外稳定团还需参与巴选举筹备(覆盖加沙与西岸),协调加沙重建,从安全到民生、治理到选举,覆盖战后重建核心环节。

但提案也直面行动范围问题:初期仅覆盖加沙,却警告“长期局限加沙或导致其与西岸割裂”。

巴勒斯坦建国本以两地统一为目标,若治理拆分,“两国方案”将更难推进。

因此提案建议未来将行动扩展至西岸,却也坦诚“需依赖政治共识与操作可行性”,尤其要应对定居者暴力、以军存在等敏感问题。​

这场博弈中,以色列态度是最大阻碍。

此外卡塔尔参与安全任务或遭以色列抵触,虽知情官员称卡塔尔能约束哈马斯,但以色列对其信任度仍是未知数。

值得关注的是,法国方案与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方案差异显著。

布莱尔计划侧重加沙过渡治理,虽提“解除武装、复员和重返社会(DDR)”,却未点名哈马斯。

法国则明确写入“解除哈马斯武装”,态度更坚决。

更核心的是,法国方案定位为“两国方案”铺垫,这是阿拉伯国家参与的前提,可见巴黎更侧重争取阿拉伯盟友;而布莱尔则致力于拉拢美以,二者对巴建国态度谨慎甚至抵触。

但现实无法回避:无美国支持,法国提案难在安理会通过。安理会否决权意味着美国态度决定方案生死。

正因如此,法国总统马克龙周日接受采访时,提及正与美国、布莱尔沟通。

他还透露细节:以色列将审查巴安全部队人员,或为打消以方顾虑。

并强调“约旦、埃及参与,部分国家愿出资,所有行动需与以色列协调”——主动弥合方案与以方立场分歧。​

虽说法国方案描绘了可行的战后蓝图,但挑战仍不少。

国际层面,效率与合法性的平衡、美以态度、资金稳定性,每环节都可能卡壳。

地区层面,哈马斯是否接受解除武装、巴权力机构能否接好治理、加沙与西岸如何统一,答案直接决定方案落地与否。​

目前法国驻联合国代表团未回应相关报道,后续走向需看更多外交协调。

但无论如何,这份提案至少为加沙战后重建提供了方向,也让巴以和平讨论多了务实内容。

在这片饱经苦难的土地上,任何为和平的努力,都值得关注与期待。

来源:江语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