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2日晚间,盟科药业-U(688373.SH)发布公告称,公司宣布与南京海鲸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签署《附生效条件的向特定对象发行股份认购协议》,海鲸药业拟认购盟科药业向其发行的1.64亿股普通股,发行完成后,海鲸药业将持有盟科药业20%的股份,成为其
特约作者 | 苒苒
责任编辑 | 郑瑶
随着控股股东和实控人变更,这家抗生素新星的管理团队与战略方向或将生变。
01
盟科药业迎来神秘“新东家”
股价涨停
2025年9月22日晚间,盟科药业-U(688373.SH)发布公告称,公司宣布与南京海鲸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签署《附生效条件的向特定对象发行股份认购协议》,海鲸药业拟认购盟科药业向其发行的1.64亿股普通股,发行完成后,海鲸药业将持有盟科药业20%的股份,成为其控股股东,自然人张现涛将成为公司实控人。
这一重大股权变动,不仅标志着盟科药业控制权的变更,更可能引发公司战略层面的深刻变革。
本次定向增发前,盟科药业处于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的状态,股权结构较为分散。此次发行后,海鲸药业将以20%的持股比例成为公司控股股东,张现涛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从股权结构变化来看,本次发行后,海鲸药业持股20%,GENIEB LIMITED持股比例稀释至10.60%,苏州礼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持股7.47%,其他原有股东持股比例相应稀释。
盟科药业在公告中强调,本次权益变动属于增持,不触及要约收购。该交易尚需公司股东大会审议批准、上交所审核通过并经中国证监会同意注册后方可实施。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交易完成后,海鲸药业有权改组董事会,并制定新的业务发展战略,调整业务管理体制。
资料显示,此次成为盟科药业控股股东的南京海鲸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1年7月22日,前身为南京市鱼肝油厂,现隶属于跨国集团南泰国际集团,是一家以从事医药制造业为主的企业。
其主营业务以化学制药为核心,构建“制药+药学研究+CDMO服务”的多元格局,拥有制剂药品注册批件40个、原料药生产批件5个,涵盖冻干粉针剂、软胶囊剂等11种剂型,核心产品包括纳入医保目录的维生素D2软胶囊等,同时提供药学研发、CDMO代工及药品进出口等服务。
营收方面,据盟科药业关联交易公告等信息,海鲸药业近年业绩稳步增长,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86亿元、6.25亿元、6.48亿元,净利润分别达7769.22万元、5951.83万元、1.04亿元,2024年净资产收益率达27.56%,资产负债率从49.65%降至40.48%,盈利质量与偿债能力持续优化。从企业发展情况来看,公司人员规模在200-299人,参保人数278人。
根据权益变动报告书,这场并购的真正操盘手张现涛,通过“直接+间接”的双重路径牢牢掌控海鲸药业:直接持股25.01%,再通过广州鲸心、南京基点等三家公司间接控制47.84%股权,合计掌控72.85%的表决权。
这种高度集中的控制权结构,意味着未来盟科药业的战略调整将具备“决策快、落地强”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其兄长张现伟担任海鲸药业法定代表人,家族化管理特征显著。
9月22日公告发布当日,市场呈现典型的“谨慎观望”态势:股价仅微涨0.25%;但24小时后,资金态度彻底反转。23日早盘,盟科药业迎来20cm涨停,截至当日收盘,其股价报收于9.71元,涨幅高达20.02%,总市值63.66亿。资本市场反应积极。
02
研发持续烧钱
抗生素新星困境待解
2007年,当多数药企扎堆仿制药时,曾参与创立辉瑞收购企业Vicuron的袁征宇,瞄准了细菌耐药性这一“冷门战场”。
盟科药业的英文名MicuRx暗藏野心——MIC(最小抑菌浓度)、ICU(重症监护室)与 RX(药物)的组合,彰显其“专攻耐药菌重症感染”的定位。
这条赛道虽避开了同质化竞争,却也注定要承受漫长的研发周期:从2008年发现康替唑胺,到2022年科创板上市,公司用将近15年才迎来首款商业化产品。
盟科药业主营业务聚焦于抗耐药菌创新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首款产品康替唑胺(MRX-I)2021年在国内获批上市。此次获批的核心适应症为复杂性皮肤和软组织感染(cSSTI) ,针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自主原研药物的空白。
盟科药业研发管线
此外,其核心产品MRX-4的新药申报申请已取得国家药监局受理,还有多款抗菌新药处于临床开发阶段,形成较为丰富的产品管线。
盟科药业近年来营收持续增长,商业化成效逐步显现,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从4820.67万元增至1.3亿元,三年间显著增长,其中2023年同比增幅达88.31%,2024年同比增长43.51%,核心驱动力为康替唑胺片的医院覆盖扩大与销售渠道拓展;2025年上半年营收延续增长态势,实现6696.98万元,同比增长10.26%,毛利率同步提升至84.79%。
不过,作为一家创新药企,盟科药业长期以来在研发方面投入巨大,尽管近年来营收有所增长,但仍处于亏损状态。2022年至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20亿元、-4.21亿元、-4.41亿元,2025年上半年亏损收窄至-1.39亿元,亏损主要系研发持续高投入及商业化前期成本较高所致。
同时,其资产负债率提升较快——2022年末、2023年末、2024年末和2025年6月末,资产负债率分别为18.91%、28.63%、48.3%和59.45%。
当前,盟科药业仅有一款产品处于商业化阶段,其他主要在研产品仍处于临床前或临床研究阶段,距离产品研发成功并获批上市尚需一定时间。
海鲸药业成为其控股股东后,最直接且显著的影响或许就是为盟科药业补充运营资金,同时带来充裕的资金支持。例如,可为其MRX-4的新药申报上市进程以及全球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MRX-5在中国的Ⅰ期临床试验,还有ADC候选药物的临床开发等提供有力保障。
盟科药业易主海鲸药业,标志着创新药企发展进入新阶段。当单纯的研发投入难以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时,与产业资本深度融合成为重要选择。
今日股价的大涨表明,市场看好这种“产业资本+创新研发”的整合模式。海鲸药业的产业资源和资金实力,结合盟科药业的研发能力和创新产品,可能产生“1+1>2”的效应。
然而,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张现涛和海鲸药业能否带领盟科药业实现研发成果的加速转化,能否构建可持续的盈利模式,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这些都是摆在新任实控人面前的现实课题。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