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约丰收:一幅绘在大地上的智慧图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21:15 1

摘要:9月中旬,记者在襄州区伙牌镇姜沟村种植大户胡永辉的200多亩田地里看到,作物长势喜人。与传统种植单一作物不同,田地里玉米、花生、大豆错落有致地生长着,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据襄州区农技推广中心研究员孙付山介绍,今年,襄州区开展玉米大豆和玉米花生的复合种植面积

秋日的襄阳遍地金黄

丰收的画卷铺展在沃土上

这片“丰”景蕴藏着的

远不止是“靠天吃饭”的馈赠

更是“知天而作”的智慧结晶

会种地:巧用“天赋”,顺势而耕

在襄阳,秋收时节,水稻、大豆、玉米、花生、芝麻、紫薯……田野里样样有。地处南北过渡地带,造就了“兼收南北”的襄阳沃土。

9月中旬,记者在襄州区伙牌镇姜沟村种植大户胡永辉的200多亩田地里看到,作物长势喜人。与传统种植单一作物不同,田地里玉米、花生、大豆错落有致地生长着,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据襄州区农技推广中心研究员孙付山介绍,今年,襄州区开展玉米大豆和玉米花生的复合种植面积2万亩左右。

在宜城市雷河镇季莲村一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内,记者看到了相似的场景,玉米杆棵棵挺拔,玉米穗个个饱满硕大,大豆苗被压弯了腰,来自湖北省农技推广总站和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们正开展测产工作。据悉,今年是宜城市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第三年,实施面积1万亩。

据农业专家介绍,这种模式不光是简单套种,里面全是生态智慧:以玉米花生组合为例,花生根瘤会“固氮”,相当于给土壤撒肥料;玉米长得高,正好给花生遮阴,减少水分蒸发;一肥一水互相补,省肥又节水,产量还能双提升。目前,这种模式已在襄阳多个县市区推广。

过去,农户总是纠结“种粮还是种油”,单种哪样都觉得不划算,如今,采用这种模式后,据测算,每亩地在玉米不减产的基础上可增收花生300斤左右,或者大豆200斤左右,既稳住了主粮,又保住了油料,有效破解油料作物“与粮争地”的困境,可谓“稳粮稳油”王炸组合。

种得好:技术先行,成色更足

近年来,襄阳紧扣“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院士专家领衔、产学研深度融合,将农作物育秧、种植、管理等全链条技术送到田埂地头。眼下一场场火热上演的“田间擂台赛”,正是推进这一战略落地的生动体现。

9月19日,一场聚焦水稻产能提升的现场观摩培训会在襄阳拉开帷幕。由襄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办的科技服务优质稻米产业链“515”行动超级稻产能提升现场观摩培训会正式启动,来自全市各县市区的乡镇技术骨干、粮食作物示范主体负责人及水稻种植大户共50人,实地探访高产示范田,解锁水稻提质增产的“科技密码”。

在南漳县城关镇胡营社区,千亩超级稻示范片随风翻涌金浪,E两优2300无人机直播示范田展现智慧农业魅力;宜城市郑集镇金铺村的试验田里,水稻提质增产剂应用效果对比鲜明。专家团队从超级稻品种选育历程、中稻高产栽培技术、绿色增产集成方案等维度展开讲解,田间实景展示与理论教学相结合,让“藏粮于技”的理念可感可及

9月7日,宜城市鄢城街道木渠村的“种粮一体化”水稻种植示范基地内,另一场“田间擂台赛”——宜城市优质稻品种筛选暨高质高效生产技术示范观摩会在此举行,吸引全市50余位种粮大户、种业公司代表齐聚田间,通过“看禾选种”为新一季种植“选优配强”。

“今年我们共展示了34个水稻品种,分三类‘同台竞技’:12个优质高端品种,主打米质优、收购价高;11个主推品种,突出产量稳、效益好;还有11个省内新审定品种,抗性强、适应广。”宜城市农业农村局农艺师徐军介绍,这场“擂台赛”的核心,就是让农民“眼见为实”,根据自家田块条件选对种、种好粮。

把品种“晒”在田间,让效果“比”在当下,既为种植户、合作社和农技人员提供了最直观的参考,也为全市粮食稳产高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值得种:跳出田间,直达市场

农业的丰收,不仅在于颗粒归仓,更在于农民鼓起的钱袋子。从会种地、种得好到卖得好、赚得多,襄阳各地多措并举、牵线搭桥,让农户共享丰收的果实。

9月14日,由襄州区农业农村局、区财政局产业股等组成的专家组对龙王镇稻虾共作种植的优质稻和张家集引进的优质新品种稻进行了测产。当天,测产了两个优质稻品种,实收产量分别为622.3公斤、565公斤,比去年产量略高,且签订有订单合同,以高于市场价进行收购,实现了稻米产业的增收增效。据介绍,该区依托粮食企业发展订单生产,实行单收、单储、单卖,加强产销衔接,促进水稻生产提质增效、节本增效和增产增效,今年发展优质稻谷订单生产基地10万亩。

在该区另一片2000多亩的高粱地里,四台全喂入式大型联合收割机正来回穿梭,收割、脱粒、清选、秸秆粉碎还田等作业一气呵成。据了解,今年,襄州区种植酒用高粱5万亩左右,主要品种为“红缨子”。该品种属于优质糯高粱,具有粒小皮厚、坚实饱满、淀粉含量高、耐蒸煮等特点,是酿造白酒的优质原料,很多种植大户与贵州白酒企业签订了合同,发展订单农业,高粱即收即烘,直接装车发往酒企。

同样的订单模式也让襄城区的农户们尝到了甜头。近日,襄城区卧龙镇的稻田里一派忙碌景象。与往年不同,今年农户们收割的湿稻谷不再需要抢着晾晒,而是直接装上货车发往外地米厂,这一变化源于当地推广的订单模式,让种粮户们彻底告别了“晾晒焦虑”。

与稻谷、高粱等农作物不同,紫薯是与老百姓饭桌联系更紧密的品种。宜城市流水镇紧抓这一特点,通过传统收购与电商销售双轨并行的方式,有效推动当地紫薯产销两旺。

据宜城市流水镇孔畈村紫薯经纪人辛有全介绍,紫薯的收购工作从7月持续到10月,平均每天收购量在7万斤左右,高峰时一天能超过10万斤。这些紫薯主要发往上海、北京、西安等地。

线下销售畅通的同时,线上渠道同样表现抢眼。在流水镇余棚村电商产业园,20余名工人正在将村民运来的紫薯分拣、打包、装箱,等待快递公司前来发货。宜城市流水镇余棚村电商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范玲表示,今年以来已成功销售紫薯100多万斤,预计这一销售势头将持续到12月份。

据了解,流水镇薯类种植面积达35000亩,年产值超过1.6亿元,小小紫薯已成为带动当地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襄阳的农业故事从未止步于饱腹,智慧的脉络在这片沃土上生生不息。这座“智慧粮仓”将以其不断探索的成果,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更多襄阳力量。

来源:香城都市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