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为展现邗江教师躬耕教坛的坚守与专业成长的感悟,激发教育同仁的职业热忱,围绕“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主题,特别推出“从‘心’看见自己・我的教育答卷——2025年邗江教师自述专题宣传”专栏,由教师以第一人称视角,用真实
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为展现邗江教师躬耕教坛的坚守与专业成长的感悟,激发教育同仁的职业热忱,围绕“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主题,特别推出“从‘心’看见自己・我的教育答卷——2025年邗江教师自述专题宣传”专栏,由教师以第一人称视角,用真实笔触分享他们教育理念的沉淀、课堂创新的探索、直面挑战的坚持,呈现“四有”好老师践行教育初心的生动历程。
在三尺讲台之上,我播撒星辰的种子。
我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邗江实验小学的教师吴厚天,身为一名小学数学骨干,我在教育的田野上默默耕作已近二十载。与学生共度的时光、讲台上的授课瞬间、与同事们的教学研讨,皆如串串时光念珠,颗颗沉甸甸,蕴含着“爱”与“责任”。
岁月流转,我荣获了“优秀教育工作者”“青年岗位能手”等多项殊荣,但我从未将荣誉视为旅程的终点。我深知,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学生们的热切期盼与学校给予的深沉信赖,它们时刻激励着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守护每个孩子的成长之旅。
教育者的故事,常被喻为海天盛筵中的一滴水、一粒沙,虽不起眼却至关重要。对我而言,的确如此。我未有过惊天动地的壮举,唯有在这三尺讲台之上,以匠心精神,为教育事业精益求精。从初登讲台的青涩,到今日的从容自信,我坚信:教育,是温柔与爱的坚守。
一、守护这片教室,细心呵护待琢的“璞玉”。
我的教室虽不宽敞,但整齐的课桌、墙上贴满的手抄报与公式卡片,营造出一片温馨的学习天地。这里,我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引领着充满好奇与渴望的孩子们成长。在他们眼中,我不仅是教师,更是他们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引路人。
我看待每个学生都如同未经雕琢的璞玉,只要倾注爱与关怀,他们便能绽放出独特的光彩。多年的教育坚守与实践,让我多次获得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等荣誉,这些成就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育人”重于“教书”。
学生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乃至家庭困扰,都是我时刻挂念的。课间,我常留在教室,倾听他们的欢乐与烦恼。小宇,一个内向而数学基础薄弱的孩子,在课堂上总是默默无闻。然而,我发现他学习态度认真,只是缺乏自信。
为了帮助小宇,我在课堂上特别设计了一些适合他的问题,给予他表达的机会。当他用特别的方式解答一道思考题时,我立刻让全班为他鼓掌,并让他分享解题思路。那天,小宇脸上的自信笑容,至今仍历历在目。自那以后,他的成绩稳步提升,并乐于助人。在他的作文中,我看到这样一句话:“吴老师如同母亲,她相信我,我因此相信自己。”那一刻,我感动得泪眼朦胧。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我帮助情绪低落的孩子重拾快乐,让调皮的孩子担任纪律委员以培养责任感。我深知,教育需因材施教,而非一刀切。看着孩子们在关爱中学会感恩与担当,我深感教育之深远意义。
二、立足三尺讲台,致力于让数学成为孩子们的乐学之趣。
讲台,是我奉献教育、挥洒汗水的地方。黑板、粉笔与孩子们的求知眼神,构成了我心中最珍贵的画面。数学,并非枯燥无味,而是隐藏在生活各个角落的乐趣,只需恰当引导,孩子们便能发现。
为了让数学概念生动形象,我费尽心思。比如,在教授“百分数应用”时,我让学生带上购物小票,扮演“小收银员”,在实践中理解百分数的应用;在“图形认识”课上,我准备积木、魔方等,让他们亲手触摸、感受图形特点;将练习设计成“闯关游戏”,让学生们在乐趣中学习。
在教授“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学生们常会漏算面的数量。我没有简单地重复公式,而是让他们拆开纸箱,直观地理解表面积的概念。突然,一个学生兴奋地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一样大,算三个面再乘2就对了!”那一刻,我知道,数学的乐趣已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愈发浓厚,课堂参与度也显著提高。有家长高兴地反馈:“孩子现在主动做数学题,还嚷着要闯挑战关呢!”看到学生们的成绩稳步提升,每当他们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时,我都倍感骄傲。因为这不仅是学生们的成就,更是我自身价值的有力体现。
我也乐于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分享给同行们。每一次示范课的展示,每一场讲座的开展,我都会精心筹备、反复雕琢。看到台下老师们认真记录的样子,我更加坚信“分享即成长”这句话。这些年,我先后获得全国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优秀录像课一等奖、扬州市“百堂优质课”一等奖等诸多荣誉。每一次的肯定,都如同催征的战鼓,提醒我不能停下探索的脚步,要在数学教学的创新之路上不断前行,钻研出更贴合孩子们需求的教学方法。“三尺讲台虽小,却能孕育大梦想。”我热爱站在这里,与学生们共同探索知识的海洋,与同行们携手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三、 深耕教育天地,将每份热爱做到极致
孟子曾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最乐也。”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始终以“潜心育人、修身正己”为行为准则。深知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所以我从未停止学习的步伐。
学校经常通过“请进来授课、走出去研学”的方式组织培训,每次我都积极踊跃地参与其中。并且,在培训结束后,我会结合日常教学深入反思,努力将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转化为更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去年,在一次培训中接触到“AI 教学赋能”的理念,我立刻与同事组队展开研究,尝试将 AI 工具与数学实践深度结合。比如在教授《年月日》这一课时,引导学生运用 AI 辅助探究,学生们不仅快速掌握了知识点,还主动深入探究闰年的规律,课堂参与度和理解深度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我始终扎根于教学一线开展研究工作,主持并参与了多项省市级课题。从细致的文献梳理、全面的学情摸底入手,每周针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组织集中研讨,持续开展教学实验。课题研究让我收获满满,撰写的多篇论文不仅在省市区的评比中屡获佳绩,还陆续发表在《中国教师》《数学之友》等刊物上。有人问我做研究是为了什么,其实我并没有过多复杂的想法,只是单纯地希望通过研究,探寻到更科学的教学方法,让课堂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给予他们更优质的教育。
凭借在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中的持续深耕,我的努力得到了学校的认可,被委以教研组长的重任。于是,我便想着把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同事。我们固定每周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大家一起精心打磨教案;每学期举办青年教师教学评比,助力年轻老师快速成长;优化“师徒结对”制度,让经验丰富的老师引领新同事共同进步。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我们数学组多次获评“先进教研组”。这份荣誉,是对整个团队辛勤付出的最好肯定。
回望这十几年的教育之路,虽有辛苦,但更多的是满满的幸福。我始终坚信:教育的幸福,一半源于给予学生的爱,另一半则来自学生给予我的爱。我用爱播下希望的种子,看着学生们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的少年;而学生们的天真无邪与茁壮成长,也给予了我最珍贵的回报。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