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莱芜知县陈甘雨传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20 13:06 1

摘要:陈甘雨,字应时,号少渠,福建兴化府莆田县涵江里盐籍也。生于明正德十一年农历二月初四(公历1516年3月18日)子时。曾祖宏雍,授七品散官,清声播于闾巷;祖父世显,任典史之职,勤恪著于公衙;父泉,承先世之德,敦行孝悌,课子以诗书。甘雨幼承庭训,博闻强识,夙怀青云

陈甘雨,字应时,号少渠,福建兴化府莆田县涵江里盐籍也。生于明正德十一年农历二月初四(公历1516年3月18日)子时。曾祖宏雍,授七品散官,清声播于闾巷;祖父世显,任典史之职,勤恪著于公衙;父泉,承先世之德,敦行孝悌,课子以诗书。甘雨幼承庭训,博闻强识,夙怀青云之志。

嘉靖十九年庚子,甘雨赴闽闱乡试,策论闳肆,经义淹通,擢第二十九名举人。越四载,嘉靖二十三年甲辰,殿试赐同进士出身,列第三甲第七十八名,时年廿九。遂膺命出宰莱芜,自此展经纶于齐鲁之域。

嘉靖廿四年冬,甘雨至莱芜,见城垣倾圮,官廨凋敝,典籍散佚,乃慨然曰:“邑之兴衰,系于吏治;民之教化,本于典章。”首葺县治,亲定规制,选材鸠工,筑官堂四楹,飞檐翚飞;构吏舍四十间,窗牖洞明。又察边陲之要,于和庄、瓮口(青石关)增设铺舍,选精壮为铺兵,筑驿道以通衢。自此百里文书朝发夕至,边陲警讯瞬息可闻。

嘉靖廿六年,青州矿徒姚世清举事,烽火燎原。甘雨擐甲执戈,亲率乡勇鏖战,出奇设伏,直捣敌营,生擒姚世清,余党溃散。捷报至京,世宗嘉其忠勇,赐金帛以旌其功。

甘雨尤重文治,以莱芜虽处僻壤,然季札葬子、孟子止嬴,圣贤遗泽深厚。乃改城南旧神观为“季孟行祠”,塑季札、孟子圣像,春秋致祭;立“使齐伤感”“止嬴论谈”二碑,详述圣贤行迹。复察莱芜科第寂寥,自永乐二年高朗中进士后,数十年间鲜有人登科,遂择明初以来以文取仕、德行高洁者立坊表德。为重振文运,建“进士坊”彰高朗之绩,筑“四豸史坊”旌李访、董瑾、王冕三位监察御史,坊顶饰獬豸神兽,柱刻“獬豸扬威彰正气,御史铁面振朝纲”。嘉靖廿四年,邑人王守身中举,甘雨立“鸣凤坊”于县前,亲书楹联“十年寒窗终折桂,一朝得志可凌云”,以励后学。

甘雨工书法,尤擅榜书,于莱芜及泰山留下多处摩崖石刻:泰山罗汉崖南侧溪涧中,“中流砥柱”四字,字大盈尺,石体高约二丈五尺,宽约二丈三尺,长约四丈二尺,重百余吨,飞白之笔若惊涛拍岸,气势磅礴;

仙人山巅题“第一山”,字高1.4米,宽0.85米,笔力遒劲,势吞云汉;

其西门下岩壁“只此是山”摩崖,刻面高1.13米,宽1.06米,字体雄浑,与山川相映;

莱芜高新区万福山阴圣水庵南门墙根下,“过此者圣”四字竖列两行,通高和宽各1.5米,字画枯笔清晰入石,落款“少渠陈甘雨书”,造型稳重大方,磅礴大气;

所书“圣水岩”石刻,刻面高宽皆143厘米,古朴苍劲,气含太古。

凤凰山山腰朝阳洞洞口,甘雨留有五处摩崖题记:“空谷”字总高1.15米,宽0.73米,左镌“洞泉千丈,任泽刻”,右书“少渠”,行书阴刻;“直穷到底”字总高1.2米,宽0.35米,款署“少渠烟游”;“高绝深处”字同高1.2米、宽0.35米,仅落“少渠”款,二者皆行书阴刻;“鲁东名洞”字总高2.45米,宽1.16米,左题“明进士闽人陈甘雨题”,右注“嘉靖戊申春日琴堂满撰,大学者碧山郁庵同刻”,笔势飘逸洒脱,韵逸烟霞。山顶岩石“宫山一览”题记,东西长1.2米,高0.5米,行书阴刻,尽显豪迈气象。诸刻皆成齐鲁胜景,文人墨客争相摹拓。

甘雨首创“莱芜八景”,各赋诗以咏:

汶水流西

银潢一脉自龙湫,涤荡长涵千古愁。

只为朝宗寻禹穴,涓涓沿涧向西流。

宫山夕照

玉堂宝殿隔尘寰,万岁曾呼紫翠间。

凤辇不来宫亦废,惟余斜日照高山。

凤岩仙踪

碧梧红日影斓斑,凤彩岩花绕石关。

何代仙翁骑凤去,至今遗迹在人间。

深潭龙见

水容漠漠镜光寒,灵物蜿蜒碧处蟠。

一自绕潭雷雨后,野人香火向清坛。

两洞云连

南北岐头两洞天,祥云缥缈远相连。

人间最有苍生渴,好作甘霖济八埏。

棋山柯烂

流水行云世代殊,石棋山上有樵夫。

至今传说樵柯烂,不识当年柯烂无。

龙峡雷鸣

两山对峙势崔嵬,一水中分石壁开。

谁遣老龙行雨去,悬崖丹峡尚鸣雷。

矿山呈瑞

拳石当空宝藏开,祥光缭绕结楼台。

天机未肯寻常动,独有宾兴送兆来。

编纂《莱芜县志》,乃甘雨夙愿。初至时,询父老而掌故莫闻,索典籍而文献阙如,叹曰:“志乘不立,何以彰先贤、示来者?”嘉靖廿七年,集邑中学子,授以编纂之法。历时半载,三易其稿,终成八卷。志书体例谨严,考据精核,李开先赞曰:“于百务纷纭中,成此信史,无一字虚妄,诚千秋实录!”

然天有不测,甘雨幼子兆科不幸夭折于莱芜。中年失子,悲痛欲绝,葬之于城南仙人山,仿焦山瘗鹤故事,立“仙丘化鹤表”,作《仙人堂仿瘗鹤故事瘗子兆科记》。莱芜贡生杨善赋诗悼之:“封鹤此中真逸少,漫怜不是古焦丘。数行碑刻乾坤在,三尺佳城草木秋。衲子已成传故事,莱人无计借吾侯。吾侯思子民思父,山不崩兮话不休。”

嘉靖三十三年,甘雨迁湖广德安知府。临行前,游长清灵岩寺,赋诗抒怀:“三年曾欠灵岩债,此日更宜东国游。世界百年浑是幻,人生何事觅封侯。”至德安,筑北门月城,浚护城河,固城防;访得华容状元黎淳遗稿,主持刊刻《黎文僖公集》十七卷,使先贤文脉得以传世。

甘雨虽去莱芜,然其德政、文章、翰墨,皆成莱芜瑰宝。其治邑兴教,立坊修志;其书法石刻,雄浑飘逸;其八景诗篇,清雅隽永。泰山之石,镌其壮志;汶水之波,咏其深情。今观其遗迹,犹见先贤之风,巍巍乎若泰山屹立,浩浩乎如汶水长流,令后人仰止追思,叹惋不已。

夫莱芜之幸,肇自明贤。陈甘雨公,闽中翘楚,筮仕斯邑,德政昭彰。虽历数百年光阴,其名犹灿若星辰,功若岱宗之峙,文若汶水之长,诚莱芜文化史第一高峰也。

仆本凡才,敢效钟期之雅;笔非妙手,妄摹郢匠之斤。然感公遗爱,情发于中,虽知以管窥天,无异班门弄斧,终难抑胸臆之思,遂成七律十章,聊表钦迟之忱。诗成愧陋,谨呈于左:

其一

闽中才俊出涵江,筮仕莱芜志慨慷。

葺治重开新邑署,设铺速达旧封疆。

生擒矿寇威名震,力挽文风教化彰。

纵使光阴逾数纪,清名长伴汶水长。

其二

季孟行祠仰圣贤,双碑峙立述遗编。

使齐伤感千秋事,止嬴论谈万古传。

獬豸坊高昭铁面,鸣凤额峻励英贤。

甘棠遗爱在黎庶,长令后人思凛然。

其三

罗汉崖前势万钧,中流砥柱镇嚣尘。

过此者圣镌青壁,铁画银钩见率真。

万福山阴留古意,凤凰洞口铸精魂。

墨痕长伴苍松立,每引游人仰妙文。

其四

八景新编韵独殊,篇篇清咏绘舆图。

汶流西去寻禹穴,宫照夕来忆帝都。

凤岩仙踪云影乱,深潭龙见水波纡。

诗成绝唱传千古,长使莱芜入画图。

其五

旧志飘零叹阙如,甘公发愿纂鸿书。

半载劬劳披故典,三番删改汇新储。

李开先赞信史笔,后世人观盛世余。

八卷文章存底蕴,功同日月照荒墟。

其六

痛失娇儿泪满襟,仙山埋玉痛难禁。

鹤表长留慈父憾,碑文言尽断肠心。

莱人有恨天难问,贤令含悲夜独斟。

此憾绵绵终古在,空余山月照孤岑。

其七

灵岩寺畔赋离歌,别却莱芜意若何?

德安筑城防寇患,黎集刊刻续文波。

宦海浮沉终有尽,苍生怀念岂无多。

但留遗爱在东鲁,不叹人生感慨跎。

其八

少渠才调冠当时,政事文章两不亏。

吏舍重新歌惠政,驿途通畅颂明思。

挥毫已铸金石气,修志更添桑梓知。

借问莱芜贤令史,几人能似此雄奇?

其九

闽地儒风育俊才,莱芜治绩冠尘埃。

烽烟扫尽民心定,文教兴时士气恢。

石刻长留苍劲字,诗篇永绝俗庸胎。

至今追忆甘公迹,犹见当年大纛开。

其十

班门弄斧写春秋,十韵难穷德政优。

千载犹闻清吏颂,九原应慰赤心酬。

山崩未改遗民念,水逝长怀令尹谋。

我作长歌歌不住,英风浩浩满神州。

后记

华夏术数之学,渊远流博,《三命通会》者,集命理之大成,载往圣之玄思,为术数典籍之翘楚。书中“乾造:丙子 辛卯 戊辰 壬子”之录,竟藏明莱芜令陈甘雨生辰之秘,其大运列“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详备若此,殊为可异。陈甘雨于嘉靖年间治莱芜,兴文教、固边陲、镌金石、纂县志,政绩斐然,声名远播,故其命造得入《三命通会》,为后世所记。

此中命造之说,于今观之,固属玄谈,未合科学之理。然恰赖此命书残章,后人才得确知甘雨生于明正德十一年农历二月初四(公历1516年3月18日)子时。命理之学本涉虚渺,却阴差阳错存史实之真,典籍传衍,竟成这般妙趣,诚可谓文史之奇闻也。

来源:小周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