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钱塘潮涌处,碧波漾童声。2025年春季学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小学在杭电游泳健身中心再一次启动“人人学会游泳”普惠课项目,该项目于2024年开始推出,本次已经是第二年了。学校将游泳纳入课后服务托管课程,以零门槛、全免费的普惠模式,为240余名三年级学生系
钱塘潮涌处,碧波漾童声。2025年春季学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小学在杭电游泳健身中心再一次启动“人人学会游泳”普惠课项目,该项目于2024年开始推出,本次已经是第二年了。学校将游泳纳入课后服务托管课程,以零门槛、全免费的普惠模式,为240余名三年级学生系上“水上安全带”。
生存技能进课表:从“选修”到“必修”的突破
每天下午四点,杭电游泳馆内跃动着朵朵水花。在专业教练指导下,孩子们分组开展25米泳道训练,水性测试、水中换气、防溺水自救等课程模块有机衔接。场馆内每13名孩子配备一名持证教练、搭配上场馆内的4名救生员构成“安全双保险”。家长王女士感慨:“在亚运场馆就是让人放心,以前花3000元暑期班才能学的课程,现在成了课后服务的‘标配’。”
五育融合新范式:泳池里的成长辩证法
在恒温泳池里,教育叙事有了新注解。三(1)班张同学的转变颇具代表性:从最初紧抓池沿的“树袋熊”,到如今能完成15米蛙泳泳的“小飞鱼”,他的成长日记里写着:“水不再可怕,它托着我学会坚持。”这种蜕变背后,是学校研发的“三维课程体系”——生存技能、意志品质、安全知识同步提升。
协同育人共同体:破解普惠教育“不可能三角”
这个看似"奢侈"的课程能落地,得益于多方协同的创新机制。学校通过“五个一”工程破解难题:一套错峰使用高校场馆的方案,一支由杭电游泳馆教练员组成的志愿教练团队,一个家长志愿者更衣室服务团队,一个安全卫生监督制度,加上课后服务时间的弹性管理。据了解,目前还有4所学校在在该场馆学游泳。各校根据市民锻炼需求和学校各自课表协同安排,实现场馆共享。
杭电附属第一小学的党总支书记董夫奏书记深有感触:“我们泼洒的不仅是池水,更是素质教育的活水。让每个孩子拥有'浪里白条'的底气,才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
自去年开始,钱塘区就开始在辖区内推广青少年游泳普及活动,以满足青少年课后素质培养需求,传授科学健身和安全救生技能,增强青少年的防溺水自救意识,引导其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此外,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全区有15所学校的学生,开学后的课间活动将由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每天一节体育课(体育活动课)以外,还要保障每天30分钟大课间活动以及每天2小时综合体育运动时间。为了提升学生的运动积极性,钱塘区还将持续完善食育课程、推进攀树体育课程、逐步让具备条件的学校开设游泳课。让钱塘学子“人人会烹饪、人人会攀树、人人会游泳”。
通讯员 章佳龙 周锦
来源:体坛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