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1日,由医脉通特别发起的“2025EASD——共话二甲双胍在糖尿病管理中的未来前景”云端研讨会圆满收官。国内数位内分泌领域知名专家云端聚首,畅谈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地位及未来应用前景,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会议伊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
导语:2025年9月21日,由医脉通特别发起的“2025EASD——共话二甲双胍在糖尿病管理中的未来前景”云端研讨会圆满收官。国内数位内分泌领域知名专家云端聚首,畅谈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地位及未来应用前景,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会议伊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作为会议主席进行了开场致辞。
EASD精彩转播跨文化糖尿病管理与二甲双胍的应用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王海宁教授作为同传嘉宾,对2025EASD会上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Jeffrey Mechanick教授讲述的“Transcultural Diabetes Care Algorithms & the role of metformin”这一主题内容进行转播汇报。
T2DM在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呈现出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受生物学因素影响,还受到非生物性决定因素的影响。跨文化、三维心血管代谢慢性疾病(tCMBCD)模型(图1)涵盖肥胖相关疾病(ABCD)、血糖异常相关疾病(DBCD)、高血压相关疾病(HBCD)、血脂异常相关疾病(LBCD),除了连续疾病谱之外,第二个和第三个维度分别是代谢驱动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社会结构性决定因素[1]。研究发现,异常脂肪堆积和糖代谢异常共同促进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的发生,代谢驱动因素与经济发展相关性更强,且存在未知隐藏变量调节因果机制,这些变量影响了社会决定因素,并影响了全球化[1]。图1.tCMBCD模型
T2DM作为DBCD的第三阶段,是CMBCD的驱动因素之一。与所有“驱动因素导向型慢性疾病”一样,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及其他跨文化因素必须纳入管理范畴,这些因素会导致患者表型的个体差异,因此需要制定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跨文化糖尿病管理路径方面,全球不同国家/地区的糖尿病管理策略存在一定差异,例如美国和加拿大的诊疗指南未必适配其他国家/地区。“跨文化糖尿病营养路径(tDNA)”通过重组国际指导方针以适应不同文化的生活方式、饮食和遗传因素,为糖尿病前期和T2DM患者提供营养管理指导,目前已在印度、韩国、加拿大等多地区开展应用[1]。临床治疗路径是辅助临床决策的重要工具。Mechanick教授简要概述了全球多部糖尿病管理指南T2DM治疗路径中涉及二甲双胍的相关推荐,再次肯定了二甲双胍在T2DM治疗中的基石地位(表1)。二甲双胍凭借强效降糖、低血糖风险低、低成本以及潜在心血管获益等优势,已成为全球多族裔文化患者中预防和管理高血糖/并发症有力的早期干预手段。在患者心血管风险显著升高或合并心血管疾病时,仍建议将其作为基础用药继续保留[1]。表1.国内外各大糖尿病管理指南二甲双胍相关推荐[1]早期强化,追本溯源二甲双胍在早期糖尿病治疗中的地位
研讨会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延兵教授以“早期强化控糖”理念为切入点,剖析新诊T2DM患者血糖升高的根源,并介绍了二甲双胍核心降糖机制及其在早期糖尿病治疗中的地位。
李教授首先强调了早期强化控糖是新诊T2DM患者的核心治疗策略。数据显示,我国新诊糖尿病患者数量庞大,占总糖尿病人群的54%[2],但血糖控制率却不容乐观。纳入的5770 例新诊T2DM患者中,基线糖化血红蛋白(HbA1c)≥7%的比例高达63.2%,1年时仍有31.5%[3]。血糖控制不佳可导致新诊T2DM患者远期并发症风险增加[4]。UKPDS 35研究提示,新诊T2DM患者强化控糖,HbA1c控制越严格,并发症的风险越低[5]。《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亦推荐新诊T2DM患者应采取更加严格的降糖目标(HbA1c[6]李教授指出,肝糖输出增加是新诊T2DM患者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肝脏是维持人体血糖稳态的重要器官,空腹时约90%的血糖来源于肝糖输出,进餐后约 1/3 葡萄糖负荷由肝脏处理[7],而新诊T2DM 患者的核心问题正是“肝糖输出明显增加”。肝糖输出参与T2DM空腹和餐后血糖升高[8,9],而高血糖又会进一步加重肝脏胰岛素抵抗[10]。胰岛素抵抗-肝糖输出↑-血糖↑,三者互作形成的恶性循环成为新诊患者血糖管理中难以打破的困局,而肝糖输出增加是“恶性循环” 的重要环节,是血糖升高的主要根源。因此,抑制肝糖输出是制定早期强化控糖方案中的关键。李教授强调,二甲双胍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能够直击病因——直接激活AMPK,抑制肝糖输出,改善胰岛素抵抗,打破恶性循环(图2)[11-13],在早期糖尿病治疗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证实二甲双胍在降低新诊T2DM 患者肝糖输出和改善胰岛素抵抗方面的显著效果[14,15];并且二甲双胍与SGLT2i等降糖药联合治疗可进一步改善胰岛素抵抗[16]。既往研究表明,二甲双胍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的同时,也能够有效降低HbA1c[二甲双胍足量(2000mg/d)降低HbA1c达2.0%][17]。早期应用二甲双胍还能够显著降低心梗及死亡风险[18]。总之,二甲双胍仍然是目前国内外各大权威指南一致推荐的T2DM患者的基石用药[19]。图2.二甲双胍直击病因:抑制肝糖输出、改善胰岛素抵抗
大咖对话,各抒己见
在讨论环节,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杜建玲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李晓牧教授和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魏东教授围绕跨文化背景下二甲双胍的治疗定位和使用策略等话题进行了十分热烈的探讨。
问
跨文化背景下二甲双胍的定位:如何平衡“早期理想药物”与“高风险人群优先级调整”之间的矛盾?如何根据患者的“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如经济水平、饮食文化、医疗可及性)动态调整二甲双胍的使用策略?
杜建玲教授:
尽管新型降糖药物不断涌现,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基础地位未被动摇。其核心优势在于降糖的有效性、持久性和安全性,且具有高可及性。UKPDS 研究显示,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强化治疗具有代谢记忆效应,能有效防控大血管病变,且随访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仍有获益。二甲双胍可直接抑制肝糖输出,使用便捷,餐前、餐中、餐后均可服用,仅少数患者有胃肠道反应,适当减量后仍可发挥疗效。中国患者二甲双胍用量多为1.5g/日,而2.0g 未显著增加不良反应且有利于控糖达标。从药物经济学看,二甲双胍性价比高,尤其适合基层及边远地区;此外,二甲双胍在抗肿瘤、抗衰老等方面也有潜在作用。总之,二甲双胍是糖尿病患者早期及长期治疗的理想药物。
李晓牧教授:
一方面,目前国内外多中心研究均证实二甲双胍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药物,即便指南不断更新,其仍是应用广泛、普适性非常强的降糖药,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均可使用。在药物经济学和可及性考量下,多数医生仍将二甲双胍作为T2DM患者的起始用药。另一方面,已有研究证实二甲双胍在糖尿病前期、胰岛素抵抗状态、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方面的潜在作用,从多学科角度来看二甲双胍仍然是一类重要的口服药物。对于需要多维代谢管理的糖尿病患者,合理应用二甲双胍可带来多重获益。
魏东教授:
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已得到长期验证。二甲双胍能够直接抑制肝糖输出、经济实惠、不依赖 β 细胞功能、可及性强,在不同经济水平和饮食文化背景下仍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未来,若糖尿病并发症范畴扩展至认知功能、肿瘤、衰老等领域,且二甲双胍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证据更加充分,其定位可能会重新改写。
会议最后,纪立农教授总结道,在SGLT2i和GLP-1RA应用于临床之前,通过二甲双胍等药物的严格血糖控制,已显著减少了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相关的并发症。降糖始终是糖尿病患者管理的核心,尽管指南建议心血管高风险人群优先选择心血管获益明确的降糖药物(如GLP-1RA),但相关研究提示其并未明显改善微血管病变,且长期血糖控制能力有限,仍需联合治疗。二甲双胍是糖尿病患者单药或联合治疗的基石用药。在中国,一些地区的患者仍因经济因素无法长期使用新型降糖药,医保和基本用药目录的措施确保了二甲双胍的可及性,是兼顾循证证据与患者长期血糖控制需求的优选用药。
结语
本次研讨会充分探讨了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地位与未来应用前景。在新型降糖药物不断涌现的当下,二甲双胍具有直接抑制肝糖输出、改善胰岛素抵抗的降糖机制,众多研究证实其可为T2DM患者带来强效降糖、良好安全性和长期心血管保护等获益,是目前国内外权威指南一致推荐的T2DM治疗基石用药,在不同种族、地域的T2DM患者中均能发挥重要价值。期待未来,二甲双胍积累更多临床证据,为全球T2DM患者带来更多健康获益。
参考文献
[1]Jeffrey Mechanick. Mechanick prefinal - Transcultural Diabetes Care Algorithms & the role of metformin.Presentation in EASD 2025.
[2]Li Y,et al. BMJ. 2020 Apr 28;369:m997.
[3]Cai X, et al. J Diabetes Investig . 2020 Jan;11(1):151-161.
[4]Laiteerapong N,et al. Diabetes Care. 2019 Mar;42(3):416-426.
[5]Stratton IM, et al. BMJ. 2000 Aug 12;321(7258)405-12.
[6]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5,17(1):16-139.
[7]Warner S,et al.Front Endocrinol (Lausanne).2020 Aug 28:11:567.
[8]Consoli A,et al.Diabetes.1989 May;38(5):550-7.
[9]Mitrakou A, et al. Diabetes 1990;39(11):1381–1390.
[10]Tripathy D,et al.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19 Jul 1;104(7):2842-2850.
[11]Bailey CJ, et al. Nat Rev Endocrinol. 2012 Jun 26;8(8):449-50.
[12]Ma T, et al. Nature. 2022;603(7899):159-165.
[13]Dutta S, et al. Drug Des Devel Ther. 2023 Jun 26;171907-1932.
[14]Phielix E, et al. Trends Pharmacol Sci. 2011 Oct;32(10):607-16.
[15]Cui R, et 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 2024 Aug:214:111788.
[16]Cheng L,et al.Sci Rep.2021 Dec 20;11(1):24263.
[17]Garber AJ, et al.Am J Med. 1997 Dec;103(6):491-7.
[18]UKPDS 91. Lancet. 2024 May 17:S0140-6736(24)00537-3.
[19]IDF Global Clinical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for Managing Type 2 Diabetes 2025. Idf.org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