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4月17日宣布将74项文献遗产新列入其《世界记忆名录》,其中包括中国组织申报的《少林寺碑碣(566—1990)》《随州曾侯乙编钟》以及中国与斯里兰卡联合申报的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
《少林寺碑碣(566—1990)》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标志着其作为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价值挖掘进入新阶段……
石头总是沉默、无声、无闻、平平无奇、静静伫立。
据央视新闻消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4月17日宣布将74项文献遗产新列入其《世界记忆名录》,其中包括中国组织申报的《少林寺碑碣(566—1990)》《随州曾侯乙编钟》以及中国与斯里兰卡联合申报的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
来自郑州登封少林寺的《少林寺碑碣(566—1990)》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一跨越1424年的石刻档案群,以499通碑碣串联起中国佛教史、政治史与全球文明交流史,成为继甲骨文、《本草纲目》、南京大屠杀档案等文献遗产后,又一项被世界铭记的文献遗产。
自此,这座千年古刹的碑林不再只是僧侣扫叶时轻抚的沉默伫立的“失语者”,而是化作一部镌刻在青石上的立体文明史,与甲骨文、《本草纲目》等并肩闪耀于人类记忆的星河。
4月8日一早,穿过清晨薄雾,记者驱车赶赴少林寺,一睹碑碣厚蕴。矗立于郑州登封市嵩山少室山麓的少林寺,不仅是禅宗祖庭,亦是一座露天档案馆。
少林寺碑碣是历朝历代少林寺与中国国家政权、名人墨客、世俗社会、海外僧侣等广泛交往、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原始记录,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赋役、军事、文化、自然景观等,是研究中国历代经典文献、官文书、民间契约、印章等独特、原始且系统的史料。
据少林寺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入选的碑碣群始于北周武帝灭佛时期(566年),终于1990年,涵盖北魏、唐、宋、元、明、清至近现代,形成了全球罕见的“无断代”石刻文献序列。碑碣材质从皇家敕令的汉白玉碑到民间捐赠的青石碑,文字载体包括汉文、梵文、八思巴文等多种语言,还镌刻着日本、印度、锡兰等外国僧侣的题记。
少林寺工作人员将碑碣的厚重历史娓娓道来:少林寺碑碣具有多元丰富的学术价值。旁证历史——《太宗文皇帝御书碑》记载李世民因少林武僧助唐平叛而赐田千顷,印证了“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史实。
补充经济制度——宋代《少林寺地亩四至碑》以“东至分水岭,西至双龙沟”的精准描述,勾勒出寺院田产边界与赋税制度,成为研究古代土地经济的活标本。
促进跨民族、跨区域交流——元代《圣旨碑》以八思巴文与汉文双语颁布政令,展现多民族政权管理宗教的智慧,明代《淳拙禅师道行碑》记载印度僧人参禅经历,而《息庵禅师碑》则由日本僧人邵元撰写碑文,见证佛教跨文明传播的轨迹。
反映三教合流——《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诠释佛教禅宗与儒、道思想的融合。
揭示宗教与社会的有机互文——清代《禁伐山林告示碑》详细记录寺院与周边村落的环境纠纷调解机制,这说明宗教与社会确已产生了共治联动。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专家黄夏年说:“少林寺碑刻除了对佛教历史文化的研究有重要价值外,还能为中国政教关系研究提供珍贵资料……保存了寺院经济、土地等资料,有利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研究。”
碑碣的存在,让少林寺不仅是禅宗祖庭,更成为一座庞大的露天文明数据库。这些镜头定格的“时光切片”,凝聚着历史的缩影,编织出1424年的文明经纬。
回望少林寺碑碣的申遗历程,一场跨越15年的文化接力徐徐铺开。
这场漫长而坚定的“石语”破译,始于2010年深秋。
国家档案馆资料显示,2010年,少林寺碑碣作为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组成部分,随该建筑群整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时碑碣尚未独立申报,但作为“宗教文化融合见证”被纳入申遗文本。
2023年,国家档案局启动“地方-国家-亚太-国际”四级名录体系,少林寺碑碣作为现存499通、跨越1424年(566至1990年)的完整石刻文献链,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储备库。其内容涵盖政治、宗教、经济等领域,成为佛教中国化研究的核心史料。
2025年,少林碑碣申遗进入冲刺阶段。1月13日,全国档案局长会议召开,会上表示,国家档案局联合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少林寺碑碣(566—1990)》入选世界记忆国际名录。
2025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总部进行世界记忆名录审议,并进入最终阶段,4月17日,《少林寺碑碣(566—1990)》获批入选。
沉默的史册终于以完整的时间链与多元深厚的文化底蕴脱颖而出,站在世界舞台,化作闪耀整个人类文明的群星。
“《少林寺碑碣(566—1990)》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标志着其作为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价值挖掘进入新阶段”,少林寺工作人员感慨道。
对中国而言,少林寺碑碣是文化传承的见证,能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为多学科研究提供珍贵资料,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还能带动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站在世界的高度瞭望,这些碑碣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增进了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宝贵经验,如中国通过“地方—国家—亚太—国际”四级名录体系,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分级管理模式参考。
此次入选,“被看见”的不仅是少林寺碑碣,更是中国千年的历史文脉传承,盛邀世界人民共襄中国文化盛宴,共同探讨文明对话的永恒密码。
资料显示,世界记忆名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发起的文献遗产保护项目,与《世界遗产名录》(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如长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活态文化,如昆曲)共同构成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三大保护体系。
世界记忆名录旨在抢救因战争、灾害或技术过时而濒危的珍贵文献,防止“人类集体记忆”的丧失。其前身可追溯至1972年世界遗产项目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世界记忆名录则聚焦于文献、档案等非物质记忆载体。
具体内容涵盖手稿、古籍、口述历史、音像档案等,须具备世界意义。例如甲骨文(2017年)、南京大屠杀档案(2015年)等,或体现文明传承,或涉及重大历史事件。名录分为三级:国际级(全球影响)、地区级(洲际意义)、国家级(本土价值),后两者为国际名录的筛选基础。
据世界记忆名录公开资料,自1997年以来,中国共有18项档案文献遗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国际名录,分别为《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清代内阁秘本档》《纳西东巴古籍》《清代科举大金榜》《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本草纲目》《黄帝内经》《元代西藏官方档案》《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南京大屠杀档案》《清代澳门地方衙门档案(1693—1886)》《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甲骨文》《四部医典》《澳门功德林寺院档案文献(1645—1980)》《少林寺碑碣(566—1990)》《随州曾侯乙编钟》以及中国与斯里兰卡联合申报的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
来源:朱长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