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细雨连绵暮春到,雨生百谷夏将至。”4月20日,我们迎来了谷雨节气。作为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自然的慷慨馈赠,带来丰沛雨水滋养大地;也是人们播种希望、憧憬丰收的重要时刻。它既蕴含着农耕文明里的生活智慧,又展现蓬勃向上的自然生机。
“细雨连绵暮春到,雨生百谷夏将至。”4月20日,我们迎来了谷雨节气。作为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自然的慷慨馈赠,带来丰沛雨水滋养大地;也是人们播种希望、憧憬丰收的重要时刻。它既蕴含着农耕文明里的生活智慧,又展现蓬勃向上的自然生机。
由北京市文旅局和国际在线联合出品的“中国节气里的京味非遗”系列短视频本期推出“谷雨篇”,聚焦独具特色的焦家浸烙葫芦制作技艺,带您领略葫芦上勾勒出的春日雅韵与文化魅力。
谷雨民俗韵悠长,寻味暮春好时光
谷雨时节,民间的诸多习俗为这个时节增添了别样的烟火气息。在自然的呼唤下,踏春成为人们奔赴春日之约的仪式。为了祈求丰收与健康,民间有“走谷雨”的风俗。这时节,人们登山踏青,赏花游湖,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同时祈求丰收和好运。
谷雨茶与吃春,是舌尖上的春日盛宴。谷雨茶得春雨滋养,叶肥香浓、口感醇厚。谷雨时,北京茶馆热闹非凡,人们点茶轻嗅慢品,享受宁静。此时节,香椿、菠菜、春笋等时蔬成了餐桌主角。香椿拌豆腐,青白相映,味道本真;春笋炒肉,鲜嫩与醇厚交融,一口尝尽春味。品谷雨茶、尝春日鲜蔬,是人们对春天的深情眷恋,也是对生活的热忱礼赞。
在一些地方,还有祭海、祭仓颉、赏牡丹等习俗,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文化的传承,也丰富了谷雨时节的文化内涵,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传承。
烙彩浸韵:葫芦方寸间的乾坤造化
中国葫芦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葫芦最初为实用器具,后因独特的外形和坚固的质地,且谐音“福禄”,承载着人们对幸福、吉祥的美好祈愿,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创作载体。
焦家浸烙葫芦第四代传承人焦宇与古巴主播白德辉(左)展示制作好的浸烙葫芦作品
焦家浸烙葫芦制作技艺,是中国民间手工艺与传统文化的结晶。其以传统烙画葫芦技法为基石,在葫芦表皮浸入特制助燃固色材质,使烙痕稳定持久,画面温润自然。创作中不仅运用中国画的勾勒、点染、白描等手法,还借助葫芦天然的形状与独特皮质,自带古画底色,经浸烙后,画面层次丰富、色调独特,立体感强,兼具棕色素描与木版画的风韵。
焦家浸烙葫芦制作技艺在坚守传统的同时积极创新,结合现代审美与生活需求,设计出时尚摆件等实用又具艺术性的葫芦制品;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推广并通过开设非遗体验工坊、举办文化展览、参与民俗活动,让大众感受其独特魅力。作为地方非遗项目,焦家浸烙葫芦制作技艺正迈向更大舞台,助力传统民间艺术传承。
红螺览胜:对话千年的诗意之旅
谷雨时节,降水增多,春雨如丝如缕,细密地滋润着大地,处处洋溢着生命的律动与活力。此时的北京红螺寺,更是别有一番韵味。
红螺寺春景 图源:红螺寺景区微信公众号
红螺寺位于京郊怀柔区城北3公里的红螺山脚下,有“千年古刹”之美誉,其开山缘起可追溯至东晋,是中国北方佛教发祥地和最大的佛教丛林,有“南有普陀,北有红螺”之说。
千年古寺北依雄伟的红螺山,南照秀美的红螺湖,寺庙周边林壑荫蔽,古树参天。“红螺寺三绝景”——御竹林、雌雄银杏、紫藤寄松闻名遐迩,百万杆翠竹与千亩古松林将寺院环抱,绘就了“碧波藏古刹”的美景。
如今,红螺寺景区形成了古庙文化区、观音寺文化区、大佛文化区以及红螺山、青龙山两个自然观景区的“一日游”观光格局,有“春看花、夏避暑、秋观叶、冬赏岁寒三友”的观光特色。
谷雨,是雨润茶香的春日雅韵,亦是古寺禅意的清幽篇章。这个暮春,不妨走进红螺寺,聆听梵音袅袅,感受禅意与春光的交融。(文 石丽敏 王榕)
来源:闲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