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商场大厅里,几个老伙计正拆掉广告牌,收拾货架,空旷的空间回荡着锤子声和叹息声。
曾经人山人海的电脑城,如今一个个拉下铁门。
告示贴在玻璃门上,租约到期、商户撤离、卖场关门。
商场大厅里,几个老伙计正拆掉广告牌,收拾货架,空旷的空间回荡着锤子声和叹息声。
这不是偶然,而是全国范围的潮流。
广州的岗顶,中关村的海龙、鼎好,深圳的华强北,上海的南京东路,几乎所有的电脑城都经历了从繁荣到没落的同样过程。
对于很多80后、90后来说,电脑城不仅是买零件的地方,更是他们第一次接触互联网的入口。
组装电脑、攒机升级、捧着主机回家的兴奋,那些细节至今仍是青春记忆的一部分。
可是,随着电商崛起、品牌机降价、智能手机普及,这个见证互联网启蒙的商业形态,最终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01
九十年代的中国,电脑是奢侈品。
一台大牌机子要一两万元,而普通家庭月收入不过千元。
价格的鸿沟让普通人望而却步,于是攒机成了替代方案。
懂行的人会买主板、CPU、内存、硬盘,再拼成一台机器。这样不仅便宜,还能随心升级。
需求带来市场,全国各地的电脑城应运而生。广州岗顶、中关村、华强北、南京、重庆,无一例外地兴盛起来。
那时的电脑城,真的是人挤人,走进去就是一片热闹,柜台挨着柜台,广告牌五颜六色,老板们吆喝着推销各种零件。
学生拿着小纸条比价,白领公司采购成批下单,批发商用蛇皮袋子往外搬货。
空气混合着焊锡味、快餐盒饭味和人声鼎沸的喧嚣。
商户们几乎没有休息,有人一边接电话一边拧螺丝,有人蹲在地上,一边吃泡面一边装机。
行情最火的时候,一个柜台一天能卖几十台电脑。
那几年,电脑城商户的日子好得难以想象,一台卖价五六千的电脑,能净赚两三千。
暴利催生了疯狂,柜台转让费炒到几十万,二十平米的小铺月租两三万,依旧一铺难求。
有人开着破旧面包车进货,年底就换了轿车。
有人甚至靠一摊生意,在几年内实现财富自由。
那句“买电脑,去岗顶”、“买配件,上中关村”,成了最响亮的口号。
在那个互联网刚刚兴起的年代,电脑城就是城市里最接近未来的地方。
它不仅是卖场,更是科技的地标。
02
辉煌的表面下,问题早已埋下,电脑城之所以赚钱,是因为信息差。
普通消费者搞不清楚CPU、内存、显卡的型号和性能,商家说什么就是什么。
有人花七八千买的机器,成本可能不到一半。
内存换旧的冒充新的,硬盘贴标签加价,显卡虚报型号,这些都是常见套路。
消费者常常被宰,却无处申诉,有人攒了半年的生活费买电脑,没几个月硬盘就坏了,公司配几十台电脑,不到半年毛病不断。
找回去修,商家不是推诿就是干脆关门不见人,电脑城的售后几乎等于零。
顾客的体验是复杂的。
一方面,电脑城确实帮他们以低价实现了有电脑梦,另一方面,它也让他们学会了什么叫智商税。
有人说,当年的电脑城,是天堂,也是地狱。
靠这种方式维持的暴利,注定难以长久。
它让电脑城短期看风光无限,长期却在透支消费者的信任。
03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电商兴起之后。
淘宝、京东让价格变得完全透明,顾客点点鼠标就能比价。
配置一览无余,再也不用担心被忽悠,电商还能送货上门,七天无理由退货,这些电脑城完全比不了。
信息差消失,电脑城赖以生存的根基被掏空。
与此同时,品牌厂商展开反攻,惠普推出平价家用电脑,高配低价,参数写得清清楚楚,还带一年保修。
联想、戴尔等很快跟进,消费者发现,买品牌机和攒机差不多的钱,体验却稳妥很多,电脑城失去了“便宜高配”的最大优势。
更致命的,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的普及。
过去,上网、聊天、玩游戏必须用电脑,但当手机、平板就能搞定大多数功能时,台式机的重要性骤降。
年轻人宁愿换新手机,也不愿升级电脑,电脑从“必需品”变成“可选项”,电脑城自然门可罗雀。
客流量锐减,租金撑不下去,商户纷纷撤离。曾经人挤人的卖场逐渐冷清,广告牌一块块暗下去。
那些昔日的黄金三角和岗顶商圈,在风中显得格外寂寞。
04
面对困境,电脑城们尝试过自救。
北京的海龙大厦转型成智能硬件创新中心,鼎好改造为科技办公楼,引入孵化器和创新工场。
深圳的华强北逐渐转型为电子元件和配件批发市场。
广州的岗顶试图打造众创空间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但最终没能跑通,关门结业。
部分商户另辟蹊径。有人开网店,把生意搬到淘宝、京东。
有人开始做直播,在镜头前边装机边讲配置,靠粉丝流量活了下来。
还有人利用广州的区位优势,把配件卖到东南亚市场,做起跨境电商。
这些少数人成功转型,继续活跃在时代浪潮里。
但更多的商户没能跟上变化,他们依旧守着柜台,眼睁睁看着客流一天天减少,最终悄无声息地关门。
卖场本身也没闲置,鼎好电子城成了高端写字楼,太平洋电脑城改造成美食城,中关村的海龙大厦则成了国家级智能硬件创新中心。
曾经嘈杂的柜台和广告牌,换成了玻璃幕墙、咖啡机和键盘声。
对城市来说,这是升级,对一代人来说,却是青春的告别。
05
电脑城的故事,说到底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它的崛起,靠的是信息差和电脑普及的刚需,它的衰落,则归因于电商的透明化、品牌厂商的反击,以及智能手机的崛起。
它的命运,是成也信息差,败也信息差。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用“淘汰”来概括它。
电脑城在中国互联网普及的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它让无数年轻人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电脑,让一代人学会了DIY,也成就了许多创业者。
它见证了中国从拨号上网到宽带普及的全过程,是一段独一无二的历史。
今天路过那些旧址,看见它们换了名字、改了业态,也许心里会泛起失落。
但青春记忆不会消失,有人还记得第一次攒机时手心的汗水,有人还记得和商户斗智斗勇的窘态,也有人记得半夜抱着主机回家的喜悦。
电脑城谢幕了,但它留给一代人的印记无法抹去。
它提醒我们,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风口与衰落。
来源: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