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九月,风吹稻香。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新都广袤田野一派繁忙景象。
金秋九月,风吹稻香。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新都广袤田野一派繁忙景象。
稻田里,脱谷机轰鸣着吞吐金色稻浪;果园里,农人们忙着采摘、挑拣、装箱;乡间道路,冷链运输车往来如织。
新都原野绘就丰收盛景
丰收,正在香城秋日的原野上恣意铺展。
一粒良种,万象更新
“掰下来直接吃!”在新都区石板滩街道集体村的玉米地里,村党支部书记钟芙蓉随手掰下一根晶莹饱满的玉米递给游客。
这根看似普通的玉米,是村里与云南农业大学合作研发的“牛奶玉米”,被称为“玉米界的特仑苏”。每亩地带动农户增收3000元,产品成为成都伊藤洋华堂等商超的抢手货。
云南大学教授安瞳昕查看“牛奶玉米”长势情况
10月份,这个全省首个试种基地的“牛奶玉米”将迎来第三季度的丰收。
新品种的试种与推广,成为新都农业提质增效的一个切面。
今年以来,新都与四川省农科院等机构合作开展科技项目7项,示范新品种超20个,一批优质水稻品种、大蒜品种也陆续落地,“四川农作物种子安全评价基地综合体”正加速建设。
数字为这场农产品提质作了最生动的注脚。区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2025年新都区粮食总产量预计突破14.4万吨,小麦、水稻等主粮作物单产稳步提升。蔬菜及食用菌年产量预计达39万吨。“天府粮仓精品区”建设成果丰硕。
新繁街道李园村稻谷低垂
从种植到销售,新都已形成全产业链运营模式。市场拓展与产品升级的双轮驱动,真正将“丰产”转化为“丰收”。
数字农人,云上耕耘
物产丰饶,是自然的馈赠,但农业的强大,非靠天吃饭那么简单。
“丰”景的背后,是新都农业生产智慧程度的不断提升。
在军屯镇天星村的稻田里,智能巡检机器人“小胖”正自如穿梭,通过激光雷达与视觉识别系统,实时解析作物生长状况和病虫害信息。它的“同事”——“小瘦”则负责监测土壤墒情。
“小胖”“小瘦”在天星村巡逻
这两款由新都本土科技企业与西南交通大学联合研发的农业机器人,今年还登上了世界机器人大会的舞台。
“现在种地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位正在操作无人机的“新农人”刘向笑着说。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正在成长:他们或操作智能化设备,或以短视频和直播推广家乡农产品与独特风土人情。
目前,全区3700亩“五良融合”智慧农场已实现全程无人化作业,农村电商覆盖率100%。传统的农副产品也贴上了溯源二维码,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各地。
新都田野科技助农忙丰收
值得一提的是,新都高质高效育秧、无人机植保、绿色防控等技术的推广覆盖率达98%以上。
乡野成景,流量生金
科技赋能之外,新都也在积极探索“农业+”多元业态。
这个秋天,不少村庄变身旅游热点:农村成了景区,农房变身民宿。百草香庐、琉香苑、青安稻田民宿等特色林盘项目陆续亮相。
游客在27公里乡村旅游环线景点游玩
新都地处都江堰精华灌区,拥有360平方公里农村区域,具有“山水田林环其间,星罗棋布各林盘”的空间形态,27公里乡村旅游环线将林盘聚落、公园绿道、田园湿地串珠成链。
去年来,新都通过“新都27”新春消费季、赏花旅游线路等活动,吸引线下客流13.6万人次,云端曝光超800万,带动消费2268万元。2025年上半年,全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实现总收入3.2亿元。
军屯镇天星村10℃咖啡
与此同时,乡村体育赛事如火如荼——“村超”“村BA”“村跑”“村诺克”等项目,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放眼望去,一粒粒饱满的稻谷在香城沃土上颗粒归仓。
这场丰收,不止在田野上、在乡村游人的欢笑声中,更在每一个农人充满希望的眼里。
香城“丰”景如画
记者 | 包瑞雪 张运玮 王玉萍
摄影 | 新拍客 李劲 赖涛
排版 | 王玉萍
编辑 | 熊林海
审核 | 李玲娟 汤海 黄浩 张晓迪
来源:新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