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被瞿秋白表扬,感到无比骄傲自豪,瞿秋白:他是有思想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19:10 1

摘要:1930年1月下旬,上海滇池路的一间印刷所彻夜灯火通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排版完毕,墨迹未干,一叠样张被迅速送往邮局,寄往莫斯科。几天后,瞿秋白在雪后的克里姆林宫旁展开那本薄册,眉头一挑,自言自语:“这是中国自己的道路。”他立即写信给身在闽西的周恩来:“毛

1930年1月下旬,上海滇池路的一间印刷所彻夜灯火通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排版完毕,墨迹未干,一叠样张被迅速送往邮局,寄往莫斯科。几天后,瞿秋白在雪后的克里姆林宫旁展开那本薄册,眉头一挑,自言自语:“这是中国自己的道路。”他立即写信给身在闽西的周恩来:“毛泽东的文字透着火药味,难得的是有思想,并非口号堆砌。”短短一句赞语越过万里,传到江西兴国,毛泽东读后面露笑意,随手在信纸旁圈了几个红点,兴奋之情难以掩饰。

两人的交集要追溯到1923年春。那时,毛泽东自湘潭启程去广州参加中共三大,中途在上海停留。码头上,二十四岁的瞿秋白夹着一本《共产党宣言》译本,行李极简,却神采奕奕。同行者介绍:“这是留俄归来的记者,对列宁主义颇有心得。”毛泽东点头致意,两人车船辗转,第一次长谈竟是关于湖南农运与俄国革命经验的异同。瞿秋白敏锐,毛泽东接地气,彼此欣赏,种下后来合作的因子。

广州的会议争论激烈。张国焘批判“入党媾和”,陈独秀主张“一切工作归国民党”。瞿秋白从阶级分析入手,认为联合资产阶级是阶段性要求;毛泽东则强调利用国民党的组织和旗号发动群众。两种论证路径殊途同归,最终大会通过国共合作决议。毛泽东当上中央局秘书,瞿秋白虽然落选中央委员,却被推到宣传一线。会后,毛泽东南下长沙扩建国民党支部,瞿秋白留沪主编《新青年》改刊号,宣传统一战线理论。其实,他们都懂:城市机关是喇叭,乡村组织才是土地。

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孙中山站在讲台上朗声宣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台下,两名“跨党分子”并肩而坐——毛泽东与瞿秋白。散会后,鲍罗廷对身边人说:“这两位年轻人办事利落,值得留意。”毛、瞿却没时间浪费,分别奔赴湖南与上海,替国民党补课“什么叫组织”。湖南短短半月建起多个分部;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则成了马克思主义公开课堂。孙中山病重时,叮嘱左右:“宣传与组织,都得靠他们。”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国民党右派借机鼓吹“清党”,广州街头出现“孙文主义学会”招牌。瞿秋白一眼看穿:“这是争夺革命领导权的思想攻势。”毛泽东被推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部长后,创办《政治周报》,第一期社论开门见山:“反对清党,反对分裂。”两人配合,一个写社论,一个发通电,言辞泼辣但不失分寸。广州、上海、长沙多地工农示威呼应,右派话音未落已被舆论反扑压得抬不起头。

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召开,决定继续联共。瞿秋白在会后给毛泽东写了短笺:“宣传斗争有声有色,关键还在群众”。毛泽东回笔:“枪杆子里出政权,宣传要为枪杆子开路。”这封对话式信件后来存入中央档案,成为两人思想互补的见证。

1927年夏,合作破裂已难逆转。瞿秋白在汉口主持八七会议,提出“土地革命与武装起义”方针。毛泽东带着“一声炮响”离开南昌,赶赴井冈山。山高路险,粮弹奇缺,他却乐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彼时的瞿秋白正随中央机关辗转上海、莫斯科,远程关注朱毛红军动向。他在《布尔什维克》杂志发表文章,第一次亮出标语——“毛泽东红军万岁!”铅字刚出炉,就被某些教条派讥讽为“偏离正统”。瞿秋白摊手一句:“实践才是唯一标准。”简单对话,却道破他与毛泽东之间基于现实的共鸣。

1930至1931年,苏区扩展到赣南、闽西,农业合作、红色政权次第成型。瞿秋白看到数据汇报,感叹“农村包围城市”的逻辑得到了实验验证。他在莫斯科作报告,列举江西、福建九块苏维埃区域的土地政策和兵役制度,台下掌声稀落,但他无意取悦,只留下结论:“中国革命要走自己的路。”那一夜,他给毛泽东电报:“同志,你的探索值得所有人脱帽致敬。”毛泽东在瑞金沙洲坝读罢,沉默片刻,只对卫士笑道:“瞿秋白看得透,这封电报很珍贵。”

时间推到1935年6月18日,福建长汀。瞿秋白押解赴刑场,石桌上摆着四菜一汤和一坛米酒。旁边的宪兵冷声催促:“快吃完!”他抬头淡淡回应:“不急,人生须尽欢。”说罢自饮数杯,起身整理衣襟,清唱《国际歌》。枪声响起,三十六岁的生命定格。守兵有人低语:“书生死得硬气。”瞿秋白倒下前想到的,仍是南方山岭里那支红军。遗书上只两行字:“中国一定有前途,因有毛泽东。”

1950年除夕夜,北京中南海。毛泽东在菊香书屋展开瞿秋白烈士档案,读至最后一页,不禁长叹。随后挥笔评价:“他在革命最困难时期坚持英雄立场,宁向刽子手屠刀走去,不肯屈服。其精神与思想将长存。”写毕,搁笔良久。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瞿秋白是真懂马列的,也是最早肯定农村道路的人,没他那句‘毛泽东红军万岁’,很多事未必这样顺畅。”

从1923年的船舷相遇,到1950年的深夜追忆,跨越二十七载风云。两位来自不同地域、同样倔强的革命者,以各自方式证明了“有思想的人”不是空谈家。瞿秋白的赞誉,为毛泽东注入了自信;毛泽东的评价,则让后人读懂瞿秋白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来源:红色事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