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苑科普 | 秋分:昼夜均分秋色平,调和阴阳保安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18:29 1

摘要:秋分时节,早晚的风都带上了凉意,而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秋分是影响身体的重要节气。如何正确认识秋分、安稳度过秋分,是大家尤其是中老年朋友关心的话题。值此秋分时节,本期内容特别邀请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综合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张颖,为大家带来一套实用的 “秋分养生指

秋分时节,早晚的风都带上了凉意,而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秋分是影响身体的重要节气。如何正确认识秋分、安稳度过秋分,是大家尤其是中老年朋友关心的话题。值此秋分时节,本期内容特别邀请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综合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张颖,为大家带来一套实用的 “秋分养生指南”,为即将到来的冬天筑牢健康防线。

广播电台:北京广播电视台-京津冀之声-康养E站

播出频率:调频FM100.6

播出时间:2025年9月23日

1.认识秋分

节气特性

秋分当天昼夜均、寒暑平,阴阳短暂平衡;此后进入 “阳消阴长” 阶段,阳气收敛、阴气渐盛。

秋分以 “凉” 和 “燥” 为主,燥是中医 “六淫邪气”之一,易损伤娇嫩的肺脏。肺喜润而恶燥,主一身之气,肺朝百脉,辅助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因此秋燥会影响呼吸与循环功能。

对身体的影响

秋燥耗伤肺津,津血同源,血液就会变得相对粘稠一些。秋燥会导致人体水分流失或者摄入不足,血粘度升高,血液流速变慢,此时血小板就容易聚集在一起,可能会发生急性心梗、脑梗、肢体动脉的血栓栓塞等情况。对于本身就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更是一个极大的隐患。

此外,气温下降使血管收缩、血压波动,会加大心脏负荷。而且,天气转凉后,人体会像动物准备冬眠一样,本能地想要储存能量御寒,因此食欲通常会变得旺盛,如果不加节制很容易热量超标,导致血糖血脂的波动。

2.如何应对秋燥

自查秋燥:看舌苔

如果体内秋燥过剩的话,可能会出现:由于津液不足产生虚火,舌质比平时偏红;舌苔变得很少很薄,甚至于有些地方没有舌苔;舌苔明显减少,很干很粗糙,缺乏津液的润泽,舌面出现裂纹等。通常还会伴随着咽干、鼻子干燥,甚至于皮肤干燥、瘙痒、大便干等缺水表现。如果较为严重,需要及时就医。

饮食降燥:吃水果

作为丰收的季节,秋季时市面上会出现大量的新鲜应季水果,而水果是帮助我们降燥的好办法。但是如果患有糖尿病,要谨记防燥不忘控糖,一定要记得定时定量地进食。

选低升糖、高水分的水果,如梨、柚子、猕猴桃,避开荔枝、龙眼、柿子、榴莲等高糖水果。建议在两餐间食用水果当作加餐,如上午十点或下午三点,以避免血糖叠加,但一定要控制少量进食并监测血糖。糖尿病人可用口感清新、几乎不含糖也不会升血糖的黄瓜、西红柿替代。

3.秋分常见疑问

“又燥又湿”的矛盾

很多人认为,“燥”就是干,“湿”就是湿。那么为何秋分时人体会有这两种极端的表现?这是因为血液代谢正常时会滋润四肢、九窍、百脉等各种脏器组织,但如果血液代谢失调,就不能发挥正常的滋润作用,而是可能聚集在某些局部化痰成湿,如咳痰、湿疹、大便粘、腹泻,甚至尿频尿急尿痛、水肿等。正常的血液失去了柔润,变成了一种邪气,水湿痰浊,但是又失去了滋润作用,有一些干燥的表现。

主食如何搭配

一些营养学家说粗粮或南瓜可以代替主食,那么秋分时主食应该怎么吃呢?要视情况而定。糖尿病患者,要吃一些纤维素含量高的粗粮,其升糖指数低于精米白面;如果胃黏膜有损伤,比如胃慢性胃炎、甚至胃溃疡的病人,或者长期吃阿司匹林、止疼药的患者,以及经常喝酒导致胃黏膜损伤的人,不能过多吃粗粮,否则胃黏膜损伤会加重,甚至出现粘膜表面轻度出血。此时吃细粮更好,但是量要少一些。

而南瓜虽然也是很好的食品,富含的膳食纤维和南瓜多糖可以延缓糖分的吸收速度。但是南瓜本身就含糖,尤其是老南瓜和很甜糯的南瓜品种,碳水化合物含量并不低,升糖指数属于中等,吃南瓜实际上并不能降血糖。如果听信传言,大量的吃南瓜,结果就是总热量和糖分摄入超标,反而会导致血糖升高。

如果糖尿病患者要吃南瓜,首先要扣除相应其他主食的食用量;其次要选对品种,优先选择口感偏面、膳食纤维含量更高的老南瓜;而且要控制分量,去皮去瓤以后食用大概200克;最后要注意清淡烹饪,最好是蒸或煮,建议不要做成南瓜饼、炸南瓜糕等高油高糖点心。

“春捂秋冻”合适吗

俗话说了春捂秋冻,很多老年朋友现在还穿短袖晨起运动。但秋燥对血管的影响特别大,搭过支架或有冠心病的老年人其实并不适合秋冻。

秋冻分两个阶段:初秋时还带着夏天的余热,此时可以不用多穿;但过了早秋,天气转凉,就不适合秋冻了。秋冻本身的目的是让身体逐渐适应寒冷,锻炼机体的耐寒能力。但绝不是盲目挨冻,尤其是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腹部、背部、脚和头这四个部位绝对不能冻,否则受寒会引起血管急剧的收缩,血压飙升,很容易诱发疾病。

此外,腹部受凉后可能会影响脑血管。腹部是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对于老年人,腹部受凉容易产生寒湿,尤其在秋燥时,可能表现为脾胃阳气虚弱、大便变黏等。因此,一些有经验的老年人会穿小背心护住肚子、背部和后背,这也是一种养生好习惯。

还有一些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秋冬时不爱系围巾,因为容易喘不上气。但冷的时候护住脖子是很重要的。喘不上气本质上是心肺功能不好,而寒冷本身就是诱发心衰、肺炎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寒冷导致血管痉挛,再碰到不稳定斑块,就可能形成非常危险的急性血栓。因此天气变冷后要护住脖子,不要围得太紧,建议选择轻便一些的围巾,尽量做到既不影响呼吸也不能裸露受冻。

4.度过秋分的具体策略

科学“秋冻”

首先要分层穿衣,采用洋葱式的穿衣法,方便根据温度的升高、降低随时增减;其次是要保暖,出门时配备一件外套或者披肩,护住核心的区域,保持自我感觉很舒服的温度;此外还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遇到刮风降温的天气,务必提前主动增添衣物,不要被动挨冻。

加强监测

秋季早晚温差大,血管会热胀冷缩,调节功能差的老年患者容易产生血压波动。清晨更是心梗、脑梗的高发阶段。因此加强监测非常重要。每天清晨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各测一次血压,做好记录,这是医生调整用药的一个重要依据。而且,“三个半分钟”也很重要:早晨醒来以后,在床上躺半分钟,坐起来坐半分钟,双腿下垂在床沿再坐半分钟。“三个半分钟”能给血管和心脏一个充分的适应时间。此外,要注意保暖。很多老人喜欢晨练,但秋季早晨寒凉,最好等太阳出来、气温回升以后,大概九、十点钟再去锻炼。

改善睡眠

长期失眠是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的重要诱因和加重因素,睡眠不好可能会导致内分泌紊乱、一些激素水平异常,比如皮质醇水平升高,加剧胰岛素抵抗。因此秋季更需要改善睡眠来稳定血压。

首先就是睡前温水泡脚,引火下行,促进循环,改善睡眠。一般不用泡太长,15分钟左右为宜。水温大概在40度到42度,千万不能太高。尤其糖尿病的患者,对温度和痛觉不那么敏感,容易烫伤。

其次,睡前可以做一些食疗来帮助睡眠,比如喝一小杯温奶或者百合小米粥,来安神助眠

还可以营造比较好的睡眠环境,比如说卧室保持黑暗、安静、凉爽都有助于睡眠。按摩神门穴也可以宁心安神助眠,神门穴就在我们手腕的内侧,在腕横纹和尺侧端的凹陷处。

需要强调的是,中午以后不要喝浓茶、酒、咖啡等严重影响睡眠的饮品。如果实在想喝,尽量喝比较淡的红茶,降低对睡眠的影响。

缓解“悲秋”情绪

一些老年朋友在秋季看到树叶凋零,会产生想哭的冲动。其实人的情绪和生理功能与自然界四季更迭一样,也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中医讲“悲则气消”,秋天对应的是悲的情绪,因而容易产生这种“悲秋”情绪。而情绪低落,压力增大,会导致我们交感神经兴奋紧张,释放肾上腺素等不利激素,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增加了心脏的负担。

因此如何缓解“悲秋”情绪很重要。首先要学会欣赏秋天的风景,银杏红叶,阳光明媚,秋高气爽,秋天可以多出去晒晒太阳,既有助于合成维生素D,又能够改善情绪;其次可以跟家人、朋友多沟通,多交流,把烦闷排解出来;还可以培养兴趣爱好和参加园艺、书法、音乐来转移注意力,移情养性。

对于缓解情绪,中医也有一些小妙招,比如按揉太冲穴和内关穴。太冲穴位于足背上方,在第一和第二的跖骨结合部位的前方,即第一、二脚趾中间的部位。内关穴位于手腕腕横纹上两寸,两根筋正中间的地方。按压穴位能够调节情绪,让心情舒畅,进而改善睡眠。这两个穴位的配合有助于疏肝解郁、宁心安神,是情绪的开关。

适当户外运动

秋季的运动锻炼应当顺应大自然的变化规律。秋季阳气是逐渐收敛内藏的状态,那么秋季的运动也应当收敛,不建议做那种大汗淋漓的剧烈运动。推荐和缓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太极拳、八段锦,尤其是太极拳、八段锦,其每一个动作和位置都有讲究,而且动作比较舒缓,能够调息养神,很适合秋季收敛的特性。

秋季运动时候要注意身体,如果出现不适症状要立即停止,必要时就医。出现胸痛、心慌、过度气喘、冒冷汗,以及身体某个部位突然无力、麻木、刺痛,都可能产生危险。建议在运动前充分热身,运动后做做拉伸。

傍晚是人体机能最好的时候,而且此时经过绿色植物一天的光合作用,空气中的氧含量也最好。因此,下午四五点钟是运动的黄金时间,建议此时进行户外运动。

解决便秘难题

便秘对心脑血管患者是 “隐形炸弹”,因为用力排便可能会导致腹压骤升,进而引发血压飙升、心脏负荷加重,易诱发心梗、脑出血。

而中老年人由于胃肠动力减弱,排便次数减少,食物残渣滞留,大便干燥导致便秘。部分人因痔疮、息肉或其他占位性病变导致出口不畅,因而便秘。

对此,中医的应对原则是不盲目用强效泻药,防止伤正气,而是主张 “增液行舟”,通过补充津液软化大便。此外,食疗可以助通便:多吃银耳、百合、蜂蜜等帮助通便的食物;喝核桃仁 、 杏仁 、花生仁、瓜子仁、芝麻仁各五克制成的“五仁茶”;喝决明子泡水帮助通便,吃平和的桑葚辅助改善便秘等。

结 语

秋分养生的核心是顺应节气、护好心脑、缓解秋燥。本期内容分享的秋分养生指南简单易操作,很适合中老年朋友日常践行。在天气多变的秋季,别忽视便秘、血压波动等 “小问题”,若出现持续不适需及时就医。愿大家都能安稳度秋,为平安过冬做好准备。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