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超强台风“桦加沙”来势汹汹,在其登陆前夕,一则关于其强度“接近地球所能产生上限”的传言在网络上传播,引发关注。对此,气象专家迅速出面辟谣,明确指出此类说法“不科学、不妥当”。在严峻的防灾形势面前,这场关于台风强度的“科学辟谣”至关重要,它不仅是正视听,更是对公
超强台风“桦加沙”来势汹汹,在其登陆前夕,一则关于其强度“接近地球所能产生上限”的传言在网络上传播,引发关注。对此,气象专家迅速出面辟谣,明确指出此类说法“不科学、不妥当”。在严峻的防灾形势面前,这场关于台风强度的“科学辟谣”至关重要,它不仅是正视听,更是对公共安全责任的坚守。
传言往往比真相传播得更快,尤其是在涉及重大自然灾害时。“接近地球上限”这种极具冲击力的表述,很容易挑动公众的敏感神经,制造不必要的恐慌。然而,科学数据是冷静的:且不说“地球上限”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单就“桦加沙”905 hPa的最低中心气压而言,也远未达到2014年台风“威马逊”登陆时890 hPa的强度。专家列举历年秋季强台风的例子,并指出类似强度的台风平均每年都会出现,正是为了将“桦加沙”置于客观的气候背景中考量,避免其被“神化”。
权威机构及时、清晰的回应,是抵御谣言、稳定人心的第一道防线。从中央气象台的首席预报员,到上海亚太台风研究中心主任,再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官方发声,多方专家一致驳斥不实传言,并提供了扎实的数据对比和科学解释。这种协同一致的权威声音,有效压缩了谣言的生存空间,有助于公众建立起对“桦加沙”强度的理性认知——它确实是今年影响我国的最强台风,需要严阵以待,但绝非空前绝后的“末日天灾”。
在台风这样的重大灾害面前,信息的准确性与生命的安危、财产的保障直接挂钩。谣言的危害性不容小觑。它可能干扰正常的防灾部署,例如,夸大其词的恐慌可能导致不理性的抢购或无序撤离,反而增加风险;也可能削弱公众对后续权威预警信息的信任度,一旦产生“狼来了”的效应,后果不堪设想。文章末尾提及的相关法律案例和条文,正是警示:编造传播灾害谣言绝非小事,而是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违法行为。
当前,防御“桦加沙”的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广东多地严阵以待,准备适时启动“五停”措施。此时,公众最需要的是基于科学的准确信息、来自官方的清晰指引和冷静有序的应对行动。摒弃博眼球的“史诗级”谣言,信赖专业机构的风雨预报,严格按照防汛抗旱指挥部的部署做好自身防护,这才是面对天灾时最有力、最正确的姿态。
科学防灾,始于信息求真。每一次对谣言的果断澄清,都是对公共安全防线的加固。
来源:中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