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医学博物馆 | 中国口腔医学史博物馆:唇齿之间,诉说千年的医学故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3 18:31 1

摘要:展柜中泛黄的《中国口腔医学史考》手稿,墨痕里还藏着医学前辈伏案数载的治学精神;低头望向敦煌莫高窟壁画“揩齿图”,千年前僧侣持柳枝洁牙净口的场景跃然眼前;转身和历代本草方书及当代纳米药物隔空相望,一组跨越千年的医学对话正在进行……

展柜中泛黄的《中国口腔医学史考》手稿,墨痕里还藏着医学前辈伏案数载的治学精神;低头望向敦煌莫高窟壁画“揩齿图”,千年前僧侣持柳枝洁牙净口的场景跃然眼前;转身和历代本草方书及当代纳米药物隔空相望,一组跨越千年的医学对话正在进行……

在位于首都医科大学的中国口腔医学史博物馆(以下简称“博物馆”)内,我国口腔医学的智慧结晶串联成篇,每一件展品都成为诉说科学史的“活化石”,并在集合口腔医学、医学史学、中医药学等多学科团队的基础上,共同构筑起从古老药石到产学研前沿的科创平台。

今年的全国爱牙日刚刚过去,让我们一起走进博物馆,进入一条逶迤向前的口腔医学回廊。

古老的东方智慧“活了”

在博物馆展区,敦煌莫高窟159窟的“揩齿图”(敦煌研究院复制品)与清代宫廷口腔诊疗器械(故宫博物院复制品)在同一时空下,一西一东、一远一近,共同勾勒出我国口腔医学文化的多元脉络。

敦煌莫高窟159窟“揩齿图”

“揩齿图”前常常簇拥着不少参观者。壁画中,僧侣神情专注,用右手清洁着牙齿——这是世界上最早表现口腔清洁行为的图像记载之一。对此,博物馆团队主动联系敦煌研究院,开展多次学术交流,最终达成合作共识,对相关图像进行高精度复制与深入考据。相关研究不仅实证了我国古代口腔预防医学的先进理念,也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

如果敦煌壁画展现的是民间智慧,那么清代宫廷口腔医学文物则体现了我国古代口腔诊疗的专业与严谨。首都医科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口腔健康北京实验室办公室主任周建在2017年援藏期间与故宫博物院专家的一次偶然对话,开启了团队对清宫口腔医学的研究。

“故宫太医院是否有专门的口腔诊疗器物?”彼时,周建的这一问题悄然播下未来研究的种子。

2021年,首都医科大学与故宫博物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周建团队获批开展故宫开放课题。借此,博物馆团队系统梳理故宫所藏口腔医学文物、档案及药方,先后发表3篇核心期刊论文,独家复制清代口腔医学文物近百件,涵盖熏牙器、金牙托、牙科药方等多个门类。中国口腔医学史博物馆首批展品即源于此批研究成果。

此后,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构建了紧密的合作机制,故宫提供专业指导、文物观摩机会和复制支持;博物馆依托医学资源,为故宫的文博研究注入科技视角,共同打造跨口腔医学、中医药学与科技史等的多元合作平台。同时,博物馆团队也没有停留于学术研究与展览展示层面。基于对清宫漱口方的文献挖掘,团队联合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开展古方新用的产品研发工作,“古方草本漱口水”便是典型成果。目前,该项目已进入专利申请阶段。

从故宫档案的漱口方笺到现代实验室里的草本提取液,口腔医学历史研究、文物复原与产学研的成功结合,让古老东方智慧的活化变为现实,进一步丰富了博物馆作为我国口腔医学史讲述者、古老智慧传承者和创新研发推动者的内涵。

手稿里的医学史“亮了”

周建介绍,中国口腔医学史博物馆沿革于北京口腔医院口腔医学史展室,由我国口腔医学史研究奠基人、著名口腔医学专家周大成于1991年创建。这一展室的建立,不仅填补了国内口腔医学史研究与展示的空白,更开创了医学史教学、科研与文化传播的新模式。

周大成是我国口腔医学史研究的开拓者,他历时数年撰写的《中国口腔医学史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梳理口腔医学发展历程的通史性著作,在医学史领域具有重大价值。

“该书首次科学总结了我国古代口腔医学对世界口腔医学发展的四大贡献:世界上最早使用砷剂治疗牙病、最早应用银汞合金充填牙齿、最早发明并使用植毛牙刷、最早实施脱落牙再植术。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彰显了我国古代口腔医学的辉煌成就,也为世界医学史提供了重要的东方视角。”周建说道。

而博物馆中最珍贵的藏品之一,正是《中国口腔医学史考》的手稿原件。这份手稿内容翔实、引证丰富,涵盖经史子集、出土文献、佛教经典乃至国外典籍,可见其学术视野之广、治学之严谨。手稿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流散于民间,后被福建口腔文物收藏家冯孝旺在古籍拍卖会上购得。得知此事后,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健康北京实验室主任、博物馆馆长王松灵与周建专程赴闽拜访,冯先生深受感动,将手稿及相关笔记、口腔诊疗器械等藏品无偿捐赠给博物馆。

除手稿外,博物馆还珍藏多件周大成生前使用的诊疗器械。其中,便携式诊疗箱内装注射器、牙钻、牙钳等工具,真实还原了20世纪30年代口腔诊疗的场景。这些文物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也是开展口腔医学教育、医学史研究和思政教育的生动素材。

药石春秋里走出纳米药物

沿着博物馆的陈列向前,一组围绕硝酸盐而铺开的展陈呈现了一次传统药物和现代制剂间的精彩“对话”。

硝酸盐类物质在现代口腔医学研究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在王松灵的带领下,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健康北京实验室联合中医药学院,围绕硝酸盐的生物医学功能开展系统性研究,发现其在防护唾液腺放射损伤及促进组织修复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成功研发新型纳米药物“耐瑞特”。该药目前已进入系统的安全性评价阶段,是我国口腔医学在前沿药物研发领域的重要突破。

而在梳理药物研发的历史背景时,博物馆团队发现,我国古代医药文献中记载了丰富的硝酸盐应用经验。《五十二病方》中已见硝石(主要成分为硝酸钾)外敷治疗痈疡的用法,至西汉时期,名医淳于意更开创性地将其内服疗疾。宋元以来,硝石被逐渐广泛应用于治疗口腔咽喉疾病等各类疾病,《开宝本草》明确记载其可用于“口疮、喉痹咽塞、牙颌肿痛”。

基于此,博物馆团队对硝酸盐类药物的历史与现代科研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联合展示。在“我国现代口腔创新研究成果”展区中,观众既可见到历代本草方书中所载的硝石成药配方与实物样本,也可通过机制图解、实验影像及交互设备深入了解“耐瑞特”的研发历程与技术突破。该展陈不仅呈现了从传统药物到现代制剂的科学跨越,更凸显出中医药历史资源对现代科研创新的启发与印证价值。

除了药物传承的智慧,博物馆还通过描摹口腔医疗器械技术史,为现代医疗器械创新提供灵感与方向。

作为口腔医生手中的“利剑”,牙科手机是口腔诊疗中使用最频繁的核心设备之一。为全面梳理其演进脉络,博物馆团队广泛征集并珍藏了来自海内外的代表性文物,包括18世纪法国名医皮埃尔·福沙尔设计的弓钻、19世纪脚踏式牙钻、早期皮带驱动电动手机和空气涡轮手机等珍贵实物。值得一提的是,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教授格尔特还向博物馆捐赠了一批具有历史意义的牙科设备,为深入研究提供了扎实的实物基础。

18世纪的弓钻

19世纪脚踏式直型牙钻

空气涡轮手机

依托馆藏,博物馆科研团队开展了系统性的牙科手机技术史研究,梳理其从新石器时代燧石钻、18世纪机械牙钻到20世纪高速涡轮手机及现代电动手机的完整发展历程,研究成果论文已在《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发表,相关研究还直接推动了博物馆“牙科手机发展史特展”的落地。

该展览以时间为主轴,以实物与图文交互,系统呈现不同历史时期牙科手机的典型制式、技术原理与临床场景。观众既可近距离观察百年前的机械牙钻结构,还可通过模拟演示,了解空气涡轮驱动等关键技术如何大幅提升诊疗效率与舒适度。展览不仅重现了技术变迁,更致力于阐释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的医学需求、人文背景与工业基础之间的关系。

更重要的是,博物馆团队并未止步于对历史的回顾。基于对牙科手机发展规律的总结,团队系统归纳现代口腔临床对手机设备的核心需求与未来研发方向,包括转速提升、结构人性化设计、感染控制、不同人群及专科应用的差异化创新等。这些研究成果已为国内合作单位研发新型牙科手机提供了理论依据与设计思路,助力其在转速、扭矩、机头体积、防回吸性能等领域实现突破,切实推动“以古鉴今,创新未来”的产学研融合实践。

健康和人文的种子种下了

传承精神是博物馆建设和发展的要义。近年来,博物馆团队也在一系列科普与教学实践中持续传递口腔医学和文化的接力棒。

其中,王松灵与周建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中国”认证专家,积极推动口腔健康科普事业,带领团队以“东西殊术,唇齿攸宜——清宫口腔保健与诊疗”等为方向,获得北京市科协、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等项目资助。

同时,团队将口腔医学知识融入多元场景:在博物馆讲解清代口腔保健,让游客感受“宫廷智慧”;在中小学开展健康科普讲座,为孩子种下“健康种子”;在芬兰大使馆分享古代口腔医学,推动文化交流。团队主编或翻译的《硝酸盐与机体稳态》《如齿神奇》《老年口腔健康指南》等科普书籍覆盖不同人群,让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博物馆还担当了实践课堂的角色。作为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史课程基地,团队将文物解读、实景参观、专题研讨融入教学,通过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问题导向学习等模式,让医学生在触摸历史的过程中提升医学人文素养。

每一次回望都是为了更好地观照前方。博物馆容纳的,不仅是口腔医学的历史,还是在药石春秋中探寻科学密钥的轨迹和线索。这些古今之间的奇妙呼应,正因更多专业团队越来越紧密的合作和对话呈现出更令人惊喜的创造力。

文:健康报记者 魏婉笛 实习记者 刘阳河

供图:首都医科大学

编辑:魏婉笛 管仲瑶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来源:健康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