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开慧这个人,出生在1901年11月6日的湖南长沙县板仓,那是个典型的乡村书香门第,父亲杨昌济是个注重实干的学者,早年就在长沙办教育。家里条件不算差,杨开慧从小跟着父亲念书,接触了不少新思想。1913年,杨昌济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教书,全家搬到长沙,杨开慧进了教
杨开慧这个人,出生在1901年11月6日的湖南长沙县板仓,那是个典型的乡村书香门第,父亲杨昌济是个注重实干的学者,早年就在长沙办教育。家里条件不算差,杨开慧从小跟着父亲念书,接触了不少新思想。1913年,杨昌济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教书,全家搬到长沙,杨开慧进了教会学校,学英语、算术这些实用东西。那时候长沙城里风气渐开,她课余时间看些进步书刊,脑子里开始琢磨社会不平的事。
1918年秋天,毛泽东到杨家补课,杨开慧和他第一次碰面。毛泽东那时已经在新民学会混得风生水起,杨开慧被他的见解吸引,两人从聊书本聊起。杨昌济1920年在北京病逝,杨开慧扶柩回湘,进福湘女中读书。那年冬天,她和毛泽东结合,没有大张旗鼓的仪式,就在清水塘一间小屋里简单过日子。婚后,杨开慧管家务,还帮毛泽东整理资料,日子过得紧巴巴但踏实。
1921年10月24日,长子毛岸英出生,次年11月2日毛岸青来了,1924年10月24日三子毛岸龙落地。杨开慧一边带孩子,一边掺和妇女工作,在长沙街头办识字班,教女工认字,讲妇女权益。那些年大革命风起云涌,杨开慧跟着毛泽东办湖南妇女自卫队,1927年她当上秘书长。那年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开始清党,杨开慧的日子难起来了。9月毛泽东带队上井冈山,杨开慧带着三个孩子回板仓老屋,表面上过农家日子,暗地里继续地下活动。
1928年春天,杨开慧正式入党,那时候她化装成农妇,背篓串乡村,拉农民入会。国民党搜捕越来越紧,杨开慧从报纸上看到朱德妻子伍若兰被杀的消息,心里警铃大作。她在板仓老屋的土炕上写东西,记录这些年的事。1930年上半年,红军第二次攻长沙失败后撤,国民党加码抓人,杨开慧藏文件更小心。10月29日,特务突袭板仓,把她抓走,关进司禁湾陆军监狱。十多天里,她挨了五次审讯,国民党特务用严刑逼供,她一口咬定不招。11月14日,杨开慧被枪决在浏阳门外识字岭,29岁就走了。尸体扔那儿三天,村民偷偷埋了。
杨开慧走后,毛泽东在井冈山听到消息,痛得写诗《蝶恋花·泪飞顿作倾盆雨》,里面那句“开慧之死,百身莫赎”道出心酸。孩子们被送走,毛岸英和岸青后来去了上海,岸龙早夭。杨开慧的母亲谢氏一直守着板仓老屋,1962年11月谢氏去世,毛泽东在给杨开智的信上批示,让她和杨开慧合穴安葬。那时候毛泽东快70了,字里行间透着对杨开慧的念想。
板仓老屋就这样安静了半个多世纪,直到1982年3月10日,长沙县开慧乡开始修缮杨开慧故居。工人们拆墙补瓦,在卧室后墙离地两米高的泥砖缝里,挖出一沓泛黄的手稿。纸张残破,墨迹斑驳,但字迹清楚,一共12页,约5000字。专家一看,这是杨开慧1927到1930年的亲笔,包括自述、日记、散记和诗。原件进了湖南省博物馆,复制品后来展出。
这些手稿藏得严实,杨开慧估计是预感不妙,塞进墙缝想留点痕迹。里面最重头的是《六岁到二十八岁自述》,写她从童年到牺牲前的事。开头讲小时候在板仓跟父亲念书,杨昌济教她实学,她6岁起就背《论语》,但更爱看新书。1918年遇毛泽东,她写“自从听到他许多事,看见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但强调不主动表白,觉得爱是自然的事。两人结合前,她有顾虑,怕拖累他,但后来下定决心,“除了为母亲所生之外,就是为了他”。自述里还提她反对仪式结婚,觉得真爱不用形式。
手稿里还有散记,记录分离后的三年。1927年毛泽东走后,杨开慧带着孩子回板仓,表面平静,实际心乱如麻。她写到思念毛泽东的日子,“他是幸运的,能得到我的爱,我真是非常爱他的”,还说想吻他一百遍,从眼睛到额头。生日那天,她让家人多烧菜,下碗面,晚上睡不着,听说他病了,担心他不注意身体。信来信往断断续续,她写道“谁能把我的信带给他,谁就是我的恩人”。三年里,她一边带孩子,一边做地下工作,国民党抓人抓得狠,她写“伤心的日子依然来了,一月二月半年一年甚至三年”。
一首五言诗《偶感》特别打动人,写于1929年冬,朔风天阴,她念远行的毛泽东,问足疾好了没,寒衣备齐没,孤眠苦不苦。书信不通,恨没翅膀飞去见他,惆怅无尽。还有封没寄出的信,给弟弟杨开智,1930年夏写的。她直面死神,说不怕死,只怜母亲和孩子,托付经济靠叔父,爱护需大家合力,让孩子们在温暖里长大,不遭风浪。早在那年看到伍若兰被杀,她就准备好了这种后事。
这些手稿不是浪漫小说,而是实打实的记录,透出杨开慧的真性情。她不是高高在上的烈士形象,而是个普通女人,爱丈夫,疼孩子,还得扛革命担子。分离三年,她没抱怨命运,就这么咬牙坚持。手稿里没大道理,全是家常话,接地气得很,比如担心毛泽东吃不饱,孩子拉肚子。国民党特务抓她时,她护着孩子不露痕迹,审讯上她宁折不弯,这些在手稿外也能佐证她的刚烈。
发现手稿时,毛泽东已1976年9月9日走了六年,他生前多次提杨开慧,叫她“开慧同志”,但这些字他没机会看。杨开慧的思念藏墙里,毛泽东的怀念留在诗词中,两人隔世无缘。手稿出土后,专家整理,1990年8月又在故居梁架和斗拱处挖出更多,两种笔迹,内容互补。板仓故居成了纪念馆,游客去那儿,能看到复制品,了解杨开慧不光是革命者,还是个有血有肉的母亲和妻子。
杨开慧的生平,本来就夹在历史大潮里,她父亲杨昌济影响了她一辈子,杨昌济在北京教书时,带她见识大世界。1919年五四运动,她在长沙学生联合会帮忙,散发传单。1920年结婚后,她帮毛泽东办《湘江评论》,校对稿子。1925年去广州,参加妇女代表大会,回来办妇女夜校。那些年她不光在家带孩子,还拉妇女入党,组织罢工。井冈山分离后,她在板仓办农运,教农民识字,分田地。国民党抓她前,她已把孩子托付亲戚,但特务还是顺藤摸瓜。
手稿补充了这些空白,自述里她讲信仰怎么来的,从读卢梭、卢梭的书,到接触马克思主义,她一步步找方向。散记里她写孩子小事,岸英调皮,岸青爱哭,岸龙刚会走。她经济上靠纺纱补贴,日子苦但不怨。诗里那句“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道出长夜难熬的滋味。托孤信里,她经济安排细致,叔父杨开智管钱,大家管教育,避免孩子缺爱。
这些东西现在看,有股子韧劲,杨开慧没把自己当英雄,就想把家守好,把事干成。国民党时代,女人地位低,她却站出来了,不光为丈夫,还为事业。手稿藏52年,出土后让历史更立体。以前书上写她就几笔,现在多出这些私人记录,读者能感受到她的温度。板仓村以此为依托,发展旅游,年轻人去参观,不再觉得遥远,而是像自家故事。
1982年修缮是例行公事,工人没想到挖出宝贝。手稿纸用蜡纸裹,防潮,杨开慧藏时用心良苦。内容鉴定后,公布选段,媒体报道多,但核心没变。1990年那批手稿补了散记细节,写她狱中准备。整体看,杨开慧的三年地下生活,靠这些手稿还原:联络党员,藏武器,教孩子革命道理。
来源:孔甲丙丙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