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所说的“记不住”,其实是指书中的原话,其实阅读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把书中的原话记住,而是学习书中的经验去理解自己的生活。
大多数阅读者总是有这样的困扰:阅读后总是记不住怎么办?
很多人所说的“记不住”,其实是指书中的原话,其实阅读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把书中的原话记住,而是学习书中的经验去理解自己的生活。
中央民族大学蒙曼教授曾说过:
读书的目的不是记住,读过了记不住没关系。因为读书就和你吃饭喝水一样,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比如说水的作用是什么呢?是滋养我们的身体,每一滴水都是有价值的。
读书的作用是什么?是滋养我们的心灵。你每读一本书,其实都汇聚成你的审美观,你的道德观、你的价值观,这才是对一个人至关重要的东西。
我们读一本书的实质,其实阅读的是一个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视野。
分享3个比较实用的读书方法:
01.一边读书,一边做批注
阅读、思考、写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有些内容触动了自己,联想到自己的切身生活,从而有了感想,就有种想分享出来的欲望,就会在空白处把这些想法写下来。
例如我在阅读《杨绛赋》这本书的时候,书中有些关于杨绛先生成长于多子女家庭中,一些童年的趣事,还有些是她父亲久病幸而无恙的描述,老先生成长在开明而幸福的家庭中,一路由父亲培养,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大家。
由此联想到自己的童年也是生长在多子女家庭,父亲拖着一身病痛艰难地养活着一家人,随后把自己的一些感悟批注在空白处。我深感父亲的伟大,同时也多了一些理解和敬佩。
边读书边做批注,不仅可以深刻理解书中的内容,同时也对自身成长有莫大的帮助。
02.重复阅读,画出思维导图
除了在阅读的时候做批注以外,我们还可以把读过的书每隔一段时间拿出来重新再读一遍,加深记忆,同时可以画出思维导图贴在书的首页,以方便日后突发灵感要写作时查找。
例如我读《林徽因传》这本书,林徽因女士一身才华,曾拖着一身病痛和丈夫梁思成为保护我国古建筑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本书我前后反复读了三遍,第一遍是做批注,第二遍是一口气看完,然后回想书中内容做了思维导图贴在书的首页,第三遍是要写一篇文章,我需要参考其中一小部分内容,我翻开思维导图快速回忆,回过头把那部分文章又仔细读了一遍。
反复阅读,每读一遍都有其收获。书中的内容会内化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03.用自己的语言,讲给别人听
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书中的语言,而是我们通过阅读、思考、理解了书中的内容之后,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结合生活实际讲给别人听。
例如我每读一本书,女儿就让我把书中的内容讲给她听,这样的习惯我已经持续了两年多。我读《马燕日记》这本书的时候,女儿就让我讲给她听。这本书讲述的是大西北的一位苦穷女孩的艰难读书之路,这与我曾经的生活很相似,我讲起来感情很投入。
把书中的内容讲给别人听,不仅可以更系统地理解书中的内容,还可以影响到身边人改变阅读习惯。
我女儿在我的影响下也喜欢上了阅读,每次读完书我们都会交流、分享书中的内容,我们的亲子关系变得更融洽了。
写在最后:
总之,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管是做批注、画思维导图、还是讲给别人听,都是在理解并内化书中的内容,从而学习一个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视野。
教育家朱永新曾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所愿我们都喜欢上阅读,用读书点亮生活。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来源:阅读时代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