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纽约联合国总部外,伊朗外长阿拉格齐的车队刚停下,德黑兰菜市场的哈米德就对着涨价通知叹气。9 月 23 日,这场被称为 “最后关头” 的伊核磋商拉开序幕,英法德外长带着 “不妥协就启动制裁” 的最后通牒而来,而伊朗里亚尔汇率已跌至 0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纽约联合国总部外,伊朗外长阿拉格齐的车队刚停下,德黑兰菜市场的哈米德就对着涨价通知叹气。9 月 23 日,这场被称为 “最后关头” 的伊核磋商拉开序幕,英法德外长带着 “不妥协就启动制裁” 的最后通牒而来,而伊朗里亚尔汇率已跌至 0.0001694 人民币,一袋鸡蛋价格比去年涨了 3 倍。
事情得从 2015 年的伊核协议说起:伊朗限制核活动换来了制裁解除,可 2018 年美国突然退群,反手加了更狠的制裁。伊朗被逼得逐步中止履行协议,今年 6 月还遭美以联手空袭核设施。现在欧洲三国拿着 “快速恢复制裁” 机制施压,说 10 月机制到期前不达成协议,就重启联合国级制裁 —— 那意味着伊朗的石油卖不出去,药品、粮食更难进口。可当外交官们在谈判桌前唇枪舌剑时,伊朗普通人家连 “每天吃个鸡蛋” 都快成奢望了,这场博弈真的要让民众买单吗?
一、谈判桌 VS 菜市场:政客算账,百姓发愁
52 岁的面包店主穆罕默德,账本上的红笔字越来越多:“面粉涨了 2.5 倍,黄油翻了 4 倍,电费还在涨,面包敢涨价顾客就跑了。” 他不知道,欧洲三国急着在 10 月俄罗斯当安理会轮值主席前搞定制裁,是怕失去制约伊朗的工具。更讽刺的是,伊朗本可以靠石油换外汇买民生物资,却被制裁卡得死死的 ——2018 年前伊朗石油出口量是现在的 3 倍,那时穆罕默德的女儿还能每周吃两次牛排。
护士萨拉的遭遇更揪心。她所在的德黑兰医院,抗癌药库存只剩 3 天,“以前靠进口,现在制裁把渠道堵死了,病人只能等死。” 可欧洲外长们在记者会上只谈 “核透明”,没人提这些即将断药的生命。就像萨拉说的:“他们争论的是浓缩铀,我们操心的是能不能活到明天。” 这种割裂,在伊朗太常见了 —— 政客们喊着 “绝不屈服”,民众却在超市里对着标价签流泪。
二、欧洲的算盘:制裁是武器,还是烫手山芋?
英法德的 “最后通牒”,其实是本难算的政治账。一方面,他们怕伊朗真的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到时候核问题更难管;另一方面,又得看美国脸色,毕竟特朗普政府一直喊着 “强硬对伊”。可这算盘没算上伊朗民众的承受力 —— 联合国数据显示,制裁已让伊朗贫困率飙升到 40%,500 万人面临粮食危机。
更有意思的是欧洲的 “双标”:2018 年美国退群后,他们承诺保经济合作,结果转头就跟风制裁。现在又拿 “恢复制裁” 逼伊朗,伊朗外长直接戳破:“你们一边谈合作,一边举着制裁大棒,这叫谈判吗?” 就像德黑兰大学教授哈桑说的:“欧洲就像借别人的刀打架,刀砍在伊朗人身上,他们倒觉得自己占了上风。”
民众的眼睛最亮。德黑兰街头的抗议标语写着 “要面包不要制裁”,社交媒体上,伊朗网友晒出空荡的冰箱,配文 “这就是你们要的‘核安全’?”。而欧洲民众也不买账,德国万人请愿 “别用制裁害无辜百姓”,毕竟他们的加油站油价,也因为中东局势涨了不少。
三、破局的关键:别让炮弹代替药片
“谈判桌上的字,不如药瓶里的药实在。” 萨拉在朋友圈发了张病人等待药物的照片,配了这句扎心的话。其实伊朗不是不妥协 —— 他们早就说愿意接受核查,只是不放弃和平用核的权利,更要求美国别在谈判时搞袭击。可欧洲偏要把 “跟美国谈判” 当条件,这不是难为人吗?
最该清醒的是美国。作为始作俑者,他们退群、制裁、支持空袭,把伊核问题搅成一锅粥,现在倒躲在欧洲身后当 “甩手掌柜”。就像俄罗斯代表在安理会说的:“美国造的孽,凭什么让伊朗百姓买单?” 如果美国能取消单边制裁,承诺不搞军事威胁,伊朗何至于这么强硬?
磋商还在继续,哈米德的面包店又少了几个顾客。他望着电视里的谈判画面,喃喃自语:“不管谈成啥样,能让鸡蛋降价就行。” 这句话,说出了千万伊朗人的心声。其实伊核问题哪有那么复杂?少点政治算计,多点民生考量;少提 “制裁”“威胁”,多谈 “药片”“面包”,破局的钥匙,早就握在外交官们手里了。
当谈判室的灯光熄灭时,希望他们能想起德黑兰菜市场的涨价通知,想起医院里等待药物的眼神。毕竟衡量谈判成败的,从来不是谁占了上风,而是老百姓的冰箱里有没有鸡蛋,药瓶里有没有药片。这场 “最后关头” 的磋商,真能给伊朗人带来曙光吗?
来源:每日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