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52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听说过“过午不食”?这本是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式,但最近,它却被不少人当作一种“健康饮食法”来实践,尤其是在一些中老年人中间流行开来。
有人说,“过午不食”可以帮助减肥、调节血糖,甚至有人表示坚持几个月后,血糖确实降下来了,饭也吃得更少了。于是,问题来了:晚饭真的可以不吃了吗?过午不食,真有这么神?
今天,我们来好好说一说这件事。
“过午不食”原本是佛教戒律之一,意思是中午12点以后不再进食,主要用于修行。现在,它被一些人当作一种饮食方式来看待,实质上属于时间限制性进食的一种形式。
比如,有人只在早上8点到中午12点之间吃饭,之后就完全不吃了,甚至连水果、牛奶都不碰。这种方式,其实就是一种“极端版”的间歇性禁食。
这种吃法,与我们习惯的三餐制相差很大,真的对身体好吗?
2018年,美国一项发表于《Cell Metabolism》的研究显示,把进食时间集中在早上和中午,对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空腹血糖有明显帮助。
国内也有类似发现。2022年,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开展的一项临床试验显示,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早时间限制饮食”干预(即下午3点之前吃完所有食物),8周后,他们的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有所下降,体重也有轻度减轻。
这些研究都指向一个共同点:相比晚吃,早吃对血糖控制更有利。
这是因为我们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和敏感性,具有昼夜节律。白天特别是上午,身体代谢活跃,胰岛素反应好;而到了傍晚以后,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同样的食物可能引起更高的血糖反应。
听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想:既然晚饭对血糖不友好,那我干脆不吃好了。
但事情没那么简单。首先,我们要分清楚“提前吃晚饭”和“完全不吃晚饭”是两码事。前者是调整时间,后者是减少摄入量,长期下来可能带来一系列身体问题。
1. 营养摄入不够
如果你在白天两顿饭吃得不够全面,晚上又不进食,很容易导致蛋白质、蔬菜、钙、铁、维生素B族等摄入不足。
特别是中老年人和女性,如果长期晚饭缺席,可能会增加肌肉流失、骨质疏松等风险。
2. 血糖波动反而更大
对于有血糖问题的人来说,长时间空腹可能导致夜间低血糖,尤其是正在使用降糖药或胰岛素的人。更严重的,还可能出现头晕、出汗、心慌等低血糖反应。
而且,长期“过午不食”还容易导致第二天早餐摄入过量,血糖波动反而更明显。
3. 情绪和睡眠可能受影响
晚上饿着肚子入睡,不仅影响睡眠质量,还可能造成焦虑、易怒、注意力下降等问题。尤其是有胃病的人,空腹时间太长容易刺激胃酸分泌,反而加重症状。
“过午不食”并不是不能尝试,但它不是适合所有人的“万能钥匙”。如果你真想通过饮食调节血糖,这几点更值得注意:
1. 晚饭要吃,但吃得早、吃得轻
晚饭可以吃,但建议在晚上6点前后完成,避免高油、高糖、高盐的食物,控制总热量。
可以选择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如:蒸鸡蛋、炖豆腐、清炒绿叶菜、少量粗粮粥等。
2. 注意餐后活动
研究发现,晚饭后散步20分钟,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哪怕只是在家走一走,也比饭后坐着不动要好得多。
3. 合理安排三餐比例
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这是目前公认比较健康的饮食结构。三餐定时定量,最适合血糖平稳。
4. 特殊人群要特别小心
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老年人、孕妇、青少年,在没有医生指导下,不要轻易尝试“过午不食”。一旦出现低血糖或营养不良,后果可能比你想象的还严重。
“过午不食”并不是错,它在某些特定人群、特定条件下,可能确实有益。但它不是适合所有人的“万能饮食法”。更不能简单理解为“晚饭不吃就健康”。
与其纠结吃不吃晚饭,不如关注:吃了什么?吃得对不对?吃得时间合不合理?
健康不是靠“忍”,而是靠“稳”。如果你有血糖方面的困扰,最靠谱的做法是:去医院做个检查,听听医生和营养师的建议,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案。
晚饭不是问题,怎么吃、吃多少、什么时候吃,才是真正影响健康的关键。
参考资料:
Sutton EF, et al. Early Time-Restricted Feeding Improves Insulin Sensitivity. Cell Metabolism. 2018.
北京协和医院 &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临床研究,2022年。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营养科专家访谈纪要,2021年。
来源:花猫健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