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康弘药业却凭借一款重磅产品撕开了进口药垄断的缺口 ,国产首款单抗康柏西普获批上市,不仅填补了国内眼底黄斑变性治疗的临床空白,更让高价进口药被迫降价。
康弘药业却凭借一款重磅产品撕开了进口药垄断的缺口 ,国产首款单抗康柏西普获批上市,不仅填补了国内眼底黄斑变性治疗的临床空白,更让高价进口药被迫降价。
此后十年这款药物为康弘药业创造了超127亿元营收,毛利率常年稳定在91%以上,成为行业内公认的 “现金奶牛”。
但十年过去,信达生物、荣昌生物等后起之秀凭借多元化管线实现市值超车,康弘药业的市值却仍停留在上市初期水平。
明明曾站在创新药爆发的风口,为何康弘药业没能乘势而上?
2004年,当多数国内药企还聚焦于仿制药研发时,康弘药业就斥资近10亿元启动康柏西普项目,历经近10年临床攻关,最终在2014年拿下原创Ⅰ类生物新药批文.这比国内同类竞品的研发进度至少领先3 年。
上市初期面对诺华原研药雷珠单抗9800 元一支的高价,康柏西普以更亲民的定价快速打开市场。
直接推动雷珠单抗将中国医院终端价格下调至 7200 元一支,让眼底病患者得以用更低成本获得治疗。
到2024年康柏西普在国内眼底病抗VEGF药物样本医院市场的份额已达44.4%,远超雷珠单抗和阿柏西普稳居市场第一。
康柏西普自2015年上市至2024年,累计为康弘药业贡献127.95亿元收入,占同期公司总营收的 38%是无可争议的 “营收支柱”。
但这款明星产品的光环下却缠绕着长达数年的 “研发归属” 争议~!
荣昌生物创始人房健民曾公开称自己是康柏西普的核心发明者,信达生物创始人俞德超也表示参与了早期开发,最终康弘药业因专利纠纷向房健民支付2.8亿元和解金。
这场纠纷不仅消耗了公司精力,更让康弘药业错失了与两位创新药领军人物深度合作的机会,为后续研发断层埋下隐患。
令人惋惜的是康柏西普的成功并未转化为持续的创新能力。从2015年到2024年,整整十年间,康弘药业没有一款新的创新药获批上市,成为典型的“单爆款依赖” 企业。
即便2019 年以来公司加大研发投入,累计研发支出近45亿元,年研发费用率稳定在20%,远超国内药企的平均水平,但研发管线推进缓慢 。
直到2025年6月,才有第二款创新药利非司特滴眼液获批。为何手握充足现金流和高研发投入。
康弘药业的业务分为生物药、中药、化学药三大板块,但除了生物药,另外两大板块长期处于 “拖后腿” 状态。
中药板块以1996年上市的松龄血脉康胶囊和2008年上市的舒肝解郁胶囊为核心,两款产品均为 “老药”。
前者用于高血压、高脂血症治疗,面对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等成熟化药的竞争,2024 年样本医院销售额增速仅 3.89%。
后者作为国内首个抗抑郁中成药,虽曾占据细分市场优势,但随着逍遥丸、解郁丸等同类产品增多,2024 年样本医院销售额增速也降至 4.39%,增长空间基本见顶。
更严峻的挑战还在康柏西普本身。2021 年,康弘药业公告终止康柏西普全球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这意味着进军欧美市场的计划正式搁浅。
国内市场方面康柏西普已历经 2020 年、2023 年两次医保谈判降价,2025 年下半年将面临第三次谈判,降价压力仍存。
同时恒瑞医药的瑞维鲁胺单抗、齐鲁制药的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等竞品陆续上市,2024 年康柏西普的营收增速已降至15 左右,较 2019 年之前 30% 以上的增速明显放缓。
今年 6 月获批的利非司特滴眼液,是康弘药业十年磨一剑的新成果 !作为国内首个以3类新药路径上市的利非司特制剂。
其原研药 Xiidra® 是 FDA 批准的首个治疗干眼的 LFA-1 拮抗剂,也是全球唯一同时改善干眼症状与体征的处方药。
据人民网数据看,国内干眼相关人群超 3 亿,2024 年国内干眼药物市场规模达47.9 亿元,2024 年复合增长率 16%,且目前国内尚无同靶点竞品上市,这为康弘药业提供了新的增量空间。
康弘药业也在向前沿领域发力。在肿瘤领域,是全球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双载荷 ADC 药物 KH815 已在 2024 AACR 大会披露临床前数据。
通过单一抗体搭载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细胞毒素,在实体瘤模型中展现出比单载荷 ADC 更强的抗肿瘤活性,且安全性良好,目前已在国内和澳大利亚获批临床。若能成功上市,将丰富公司在神经系统领域的布局。
的状态,财务风险极低。这种健康的现金流,为在研管线的推进提供了稳定保障。
康弘药业的十年,是中国创新药企 “机遇与遗憾” 的缩影 !它抓住了早期创新药的风口,却因研发体系搭建滞后、业务结构失衡错失先机。
但如今,随着利非司特滴眼液的上市和 ADC、合成生物学等前沿管线的推进,康弘药业正重新找回创新节奏。
虽然距离 “创新药舞台中央” 仍有距离,但凭借扎实的财务基础和差异化的管线布局,这家曾错失十年的药企,未来仍有机会实现 “二次突围”。
来源:靳律法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