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起案例获国家表扬!甘孜州全域协同何以彰显避险硬实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17:48 1

摘要:216人从雅江县泥石流威胁区提前撤离,55人在德格县磨勒沟险情爆发前转移至高地,167人在得荣县浪袭前安全抵达安置点。近日,这3起发生在甘孜州的成功避险案例,被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火灾综合防治司作为典型通报表扬。荣誉背后,是监测员的“火眼金睛”,是基层干部的“

216人从雅江县泥石流威胁区提前撤离,55人在德格县磨勒沟险情爆发前转移至高地,167人在得荣县浪袭前安全抵达安置点。近日,这3起发生在甘孜州的成功避险案例,被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火灾综合防治司作为典型通报表扬。荣誉背后,是监测员的“火眼金睛”,是基层干部的“铁脚板”,更是全州“预警到村、响应到户、转移到人”机制韧性的高效落实。

预警“精准度”:传统与科技齐发力

“未来3小时,呷拉镇等乡镇将出现强对流天气,局地小时降水达10毫米以上!”8月19日16时13分,雅江县气象台的“短临预警”刚发出,呷拉镇就将预警信息进行全面传达。

17时35分,经呷拉镇脚泥堡村白姑组密石沟地质灾害监测员白玛翁姆分析判断,存在发生泥石流灾害风险。在她上报相关情况后,镇政府迅速启动“喊醒叫应”机制,提前组织转移受威胁群众及施工人员216人。18时6分,密石沟地质灾害点发生泥石流灾害,因提前转移避险,无人员伤亡。

“以前靠经验,现在靠科技,防灾底气有了大提升!”雅江县气象台台长许志强说,近年来,雅江县气象台依靠天气雷达、气象卫星、地面观测站等设备,提高对强降雨等突发性灾害的精确预报能力,目前常态化开展短临预警。

这样的精准预警,同样体现在德格、得荣的避险案例中。8月12 日,德格县防汛办收到暴雨蓝色预警后,1小时内完成应急、自规、气象等多部门会商,将“磨勒沟可能发生泥石流”的研判结果传至阿须镇;得荣县则通过短信、应急广播、微信公众号“三管齐下”,为后续巡查争取了时间。

“预警不是简单发通知,而是要‘喊醒叫应’在灾害发生之前做好紧急防灾避险转移安置和安全管控等工作,努力实现末端发力、终端见效。”甘孜州应急管理局风险监测与综合减灾科科长吴秀全说,全州已建立“预警信息+应对指引”的同步推送机制,让每一条预警都成为“行动指令”。

据了解,自2025年来,甘孜州坚持“传统方式+科技赋能”强化监测预警。传统方式上,依托基层干部群众“人防”优势,加密地灾隐患点等监测巡查。科技赋能方面,建成12部测雨雷达、2台雷达车,每乡镇配备的气象仪均接入“平安甘孜系统集成平台”。此外,还自主研发强降雨预警靶向发布系统,构建全链条防线。

响应“加速度”:上下联动跑出避险新时效

“水变浑了!要赶快转移!”

8月12日18时10分,得荣县日雨镇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员益西拉姆、次村降错发现发生泥石流的风险极高后第一时间上报情况。镇政府接报后,迅速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半小时后,74户167人全部撤离至安全安置点。

“从发现异常到完成转移,总体时间比平时演练还快了些。”在次村降错看来,这样的“加速度”,源于全州推行的“县级统筹+镇级执行+村级落实”三级响应机制。

在德格县阿须镇,高效协作继续上演。8月12日16时40分,监测员龚都发现磨勒沟隐患点异常。5分钟后,镇政府启动应急响应;10分钟后,转移队伍分3组进村;20分钟后,55名群众全部安全撤离。

“以前是等指令,现在是同步动。”龚都说,县级部门会提前制定“转移路线图”,明确每个村的转移责任人、安置点位置,让应急响应变成“按图操作”。

雅江县呷拉镇的转移也显示了“全域协同”。8月19日16时13分接到人员转移避险准备时,除了村民,镇上还有多个施工工地的工人需要转移。预警发出后,工地负责人和镇干部迅速行动,第一时间避险。

一个个高效能的全域转移,正是甘孜州“联动响应” 机制落地见效的缩影。该机制构建起工作互补、错位协同的群测群防体系,确保“有人管、有人喊、有人练”,并打通预警叫应、信息发布、基层网格的“三通道”,从源头上实现灾害风险 “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让防灾减灾在末端真正见效。

而“联动响应”机制能稳定发挥作用,离不开多重配套措施的“保驾护航”。其中包括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每月一跑”避险演练,奖励机制赋能等。截至目前,“甘快传”微信小程序已累计上报隐患2.7万余条,核实后发放奖励30余万元,进一步构建起了“全民参与、人人监督” 的群防群控新机制。正因如此,2025年,甘孜州24起成功避险避灾典型案例获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火灾综合防治司通报表扬。

如今,甘孜州的防灾减灾实践,早已超越“应对一次灾害、守护一方群众”的单一目标。在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动践行中,是对“系统思维、底线思维、风险意识”的扎实落地。未来,全州将持续完善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努力提高短临预报预警能力,不断强化预警响应联动,同时进一步织密生命安全防护基层网格,夯实防灾减灾基层基础,筑牢防灾减灾人民防线,通过科技赋能使防灾减灾救灾更加高效。

记者:兰色拉姆

来源:黄河新闻吕梁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