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亿买24架苏35,却不敌歼16,中国成唯一客户,这笔买卖值不值?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6 11:07 1

摘要:2015年,中国以25亿美元购入24架俄制苏-35战机,成为该机型全球唯一的外贸用户。然而,随着国产歼-16、歼-20等先进战机批量服役,苏-35逐渐退居二线,甚至被质疑“性能不如歼-16”“买亏了”。十年后再看这笔交易,究竟是“冤大头”还是“神来之笔”?

2015年,中国以25亿美元购入24架俄制苏-35战机,成为该机型全球唯一的外贸用户。然而,随着国产歼-16、歼-20等先进战机批量服役,苏-35逐渐退居二线,甚至被质疑“性能不如歼-16”“买亏了”。十年后再看这笔交易,究竟是“冤大头”还是“神来之笔”?

2015年前后,中国空军正处于“青黄不接”的艰难时期:南海局势剑拔弩张,美军航母频繁抵近;主力战机歼-11系列雷达老旧,歼-20和歼-16尚在试飞;西方对华技术封锁愈发严苛。

此时,苏-35凭借“四代半战机佼佼者”的光环登场——其117S矢量发动机、超音速巡航能力以及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恰好填补了中国空军的战力空窗期。

尽管单价高达8600万美元,但苏-35的远程巡逻和多任务能力迅速成为南海方向的“威慑支柱”。2016年交付后,苏-35与轰-6K组成编队巡航,有效遏制了周边国家的挑衅行为。

但苏-35的局限在实战与对比中逐渐暴露。一是雷达与导弹受限:俄方未提供射程300公里的R-37M远程空空导弹,外贸版仅配备射程110公里的R-77中距导弹,超视距作战效能大打折扣。

二是电子战缺陷:俄乌冲突中,苏-35多次被肩扛式防空导弹击落,光电告警系统反应迟缓的问题饱受诟病。

三是维护成本高企:117S发动机需频繁更换备件,电子战吊舱依赖进口,单机全寿命成本远超国产战机。

相比之下,歼-16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可挂载射程200公里的霹雳-15导弹,信息化水平更优;歼-20的隐身能力则彻底颠覆空战规则。

在解放军内部演习中,苏-35常被歼-16凭借雷达优势“远距离压制”,甚至被歼-10C在近距格斗中击败。

若仅以性能论得失,难免陷入短视。苏-35的引进承载巨大的战略价值。在歼-16量产前,苏-35以重型多用途优势,维持了中国对南海、东海的制空权,为国产战机赢得研发时间。

通过逆向研究苏-35的矢量发动机、航电架构,中国加速了WS-15等国产发动机的突破,并为歼-16的改进提供参考。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中俄深化合作,苏-35订单既平衡贸易逆差,又强化战略互信,为后续S-400防空系统等合作铺路。

批评者常以“事后视角”否定历史决策,却忽视了核心逻辑。装备列装周期漫长,若等待歼-16成熟,中国可能在2015-2018年的南海博弈中失去主动权。

苏-35不仅是24架战机,更是中国接触俄式航空工业体系的窗口。其设计理念、维护经验,为自主创新提供了差异化视角。

历史上有太多因等待“完美武器”而错失战机的教训。马岛战争中,阿根廷因法国拒付“飞鱼”导弹而战败;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的“幻影”战机因缺乏体系支撑沦为摆设。军事采购必须立足当下需求,而非理想化的“未来最优解”。

如今,歼-20与歼-16已成空中利刃,而苏-35仍以训练平台、技术参照的角色,默默贡献余热。

来源:喵与汪的世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