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 Adv丨江冰/姜伟/阎锡蕴团队纳米酶滴眼剂实现视网膜病变无创治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3 17:50 1

摘要: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湿性老年黄斑变性)是全球致盲的重要原因。这类疾病与氧化应激和异常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现有临床治疗主要依赖玻璃体腔反复注射抗VEGF药物,虽然该方法在部分患者中能抑制病变进展,但其疗效存在局限,部分患者反应不

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湿性老年黄斑变性)是全球致盲的重要原因。这类疾病与氧化应激和异常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现有临床治疗主要依赖玻璃体腔反复注射抗VEGF药物,虽然该方法在部分患者中能抑制病变进展,但其疗效存在局限,部分患者反应不佳或出现耐受性。与此同时,该方式具有高度侵入性,患者依从性差,并伴随感染和出血等风险。因此,视网膜病变治疗的科学问题既在于如何开发新型有效的治疗策略,也在于如何突破眼部屏障实现安全高效的药物递送。纳米酶因具备类天然酶的催化活性,被认为有潜力通过清除ROS改善局部微环境,从而抑制新生血管生成,但其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疗效尚缺乏充分验证。同时,角膜和血–视网膜屏障则是药物递送至眼底的关键障碍,如何实现无创、精准的递送也是长期存在的技术难题。

近日,Science Advances发表了来自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原纳米酶实验室江冰副教授、姜伟副教授联合中科院阎锡蕴院士团队的研究,题为:

Nanozyme eye drops for retinal barrier penetration and vasculopathy repair。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纳米酶滴眼剂FR-PolyRu,实现了通过创滴眼方式高效递送纳米酶至眼底视网膜,并在小鼠模型中显著改善病理性血管异常。

FR-PolyRu纳米酶滴眼剂由氟化和RGD修饰的脂质体外壳与内部的PolyRu纳米酶组成。氟化修饰降低了跨膜所需的活化能,促进其穿越角膜和血–视网膜屏障;RGD修饰提供血管靶向作用,使其在病灶区域聚集。PolyRu纳米酶本身具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级联催化活性,可持续清除活性氧(ROS),缓解氧化应激,改善局部微环境,从而抑制异常血管生成(图1)。

图1. FR-PolyRu 纳米酶的合成过程及治疗作用示意图。该纳米酶被包裹在氟化和 RGD 修饰的磷脂构成的脂质体中,从而增强了穿越眼部屏障的能力。所包裹的 SOD–CAT 级联纳米酶“PolyRu”能够高效清除视网膜内的 ROS。在氧诱导性视网膜病变(OIR)模型的研究中,该纳米酶可降低氧化应激并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此外,转录组学分析显示其能够抑制异常的 Igfbp6 信号通路,从而发挥抗血管生成作用。

TEM 和 AFM 显示 FR-PolyRu 粒径约 50 nm,结构均一,透明度良好。与未包裹的 PolyRu 相比,FR-PolyRu 在30天观察期内粒径与分散性稳定。 在活性检测中,FR-PolyRu表现出明显的SOD和CAT双酶活性,能够高效级联清除O2•⁻和H2O2。通过DPPH、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和EPR检测可进一步证实其具有较好的ROS清除能力。同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计算分析揭示了其 SOD 样和 CAT 样反应机理及能量变化轨迹,为其催化活性的来源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小鼠模型中,FR-PolyRu滴眼给药后约4小时可在眼底视网膜显著富集。Transwell实验和光声成像结果均表明,其跨屏障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氧诱导性视网膜病变(OIR)小鼠模型中,FR-PolyRu滴眼治疗有效缩小了无灌注区,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并降低视网膜细胞凋亡水平。转录组学分析进一步揭示,FR-PolyRu通过调控Igfbp6/PI3K/AKT等信号通路参与病理血管生成的调节。

总的来说,FR-PolyRu兼具跨屏障递送与抗氧化治疗功能,能够实现对视网膜血管病变的非侵入性治疗,并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

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原纳米酶实验室江冰副教授、姜伟副教授和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院士为共同通讯作者,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薛白副研究员、王淑雨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

制版人: 十一

学术合作组织

(*排名不分先后)

战略合作伙伴

【非原创文章】本文著作权归文章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未经作者的允许禁止转载,作者拥有所有法定权利,违者必究。

BioArt

Med

Plants

人才招聘

近期直播推荐

来源:科学靠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