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涨价潮猛如虎,国产厂商正迎来“上车”黄金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17:40 1

摘要:在全球存储市场经历多年低谷之后,2025年下半年,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全面上涨”时刻。无论是传统DRAM、LPDDR市场,还是企业级SSD、HBM高带宽存储,价格齐齐起飞。而这一次的核心变量,不只是缺货和需求恢复,更是AI浪潮带来的结构性转折。

在全球存储市场经历多年低谷之后,2025年下半年,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全面上涨”时刻。无论是传统DRAM、LPDDR市场,还是企业级SSD、HBM高带宽存储,价格齐齐起飞。而这一次的核心变量,不只是缺货和需求恢复,更是AI浪潮带来的结构性转折。

而对于中国厂商来说,这波涨价潮,不只是一次机会,更是罕见的“窗口期”。

如果说今年4月的闪迪涨价只是市场回暖的前奏,那么9月的第二轮涨价,已然成为实质性拐点。

闪迪率先宣布涨价10%以上,美光则更激进,直接暂停所有DDR4、DDR5、LPDDR产品的报价,准备重新定价。甚至连群联也宣布暂停报价,跟风而上。

这背后不是简单的“厂家联合控价”,而是实打实的供需缺口。尤其在AI服务器、数据中心大规模扩张的背景下,传统DRAM和高端HBM市场双双吃紧。

据TrendForce数据:

DDR4市场供不应求态势延续至年底,价格仍有上涨空间;LPDDR4X合约价Q3涨幅创近十年新高;DDR5、HBM受AI训练带动,2025年需求同比增长预计超过60%。

与此同时,企业级SSD市场也开始“脱轨式”上涨。DigiTimes预测,2025年Q4 NAND与DRAM合约价将环比上涨15%-20%,彻底打破存储行业“年底降价”的传统周期。

这轮存储市场的核心变量,其实是企业级SSD的“爆发式增长”。

随着AI模型训练推高数据量,数据中心原本依赖的机械硬盘(Nearline HDD)出现短缺,迫使CSP(云服务商)转向高性能SSD。尤其是QLC SSD,凭借更高容量、更低成本,正在成为大数据场景的首选。

目前,市面上企业级SSD容量已达61.44TB,未来还将突破128TB,几乎清一色采用QLC技术。

而在这条赛道上,国产厂商正迎来难得的“赶超窗口”:

江波龙:推出多款企业级eSSD,支持1DWPD/3DWPD,兼容飞腾、鲲鹏、龙芯等国产平台;佰维存储:布局“芯片设计+封测+模组”一体化,PCIe 5.0 SSD读取速度达14GB/s;德明利:自研SATA SSD主控芯片已批量出货;兆易创新:利基型DRAM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下半年营收预计大幅增长;澜起科技:靠DDR5内存接口芯片卡位AI时代,2024年DDR5芯片出货首超DDR4。

这些企业正凭借“本地化服务+成本优势+产业链协同”,加速跻身全球供应链。

过去几年,国产存储厂商最大的难题是:价格战、技术卡脖子、品牌认知度不足。但这一次,情况不一样了。

首先,涨价潮打破了原有价格体系,高性能产品供不应求,为国产产品“提价”创造了空间。

其次,产业链正加速向中国转移。不只是模组封测,连主控芯片、接口芯片、控制固件等关键环节,也在逐步完成国产替代。

最后,AI大模型的爆发是长周期红利。2025年起,全球AI服务器出货量将持续增长,对DDR5、HBM、企业级SSD的需求将成倍扩大。国产厂商正站在“需求爆发+供应重构”的交叉点上。

回看过去,国产存储产业曾数次错失良机:无论是2017年那波NAND涨价潮,还是2019年中美博弈下的国产替代窗口。每一次都因为技术储备不足、产能跟不上,眼睁睁看着机会流走。

但这一次不同。从主控到封测,从模组到接口芯片,中国已经有了完整的“半条腿”产业链。只要抓住这轮涨价潮和AI红利,国产厂商就有机会从“跟随者”变成“参与者”,甚至是“领跑者”。

这个时代,留给国产存储的窗口,真的不多了。

现在不冲,更待何时?

来源:亓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