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既然法院两次判决都认定杨景媛的性骚扰指控不成立,那为什么在舆论中“犯错”的她,不仅没有受到任何处分,还能在硕士论文被网友扒出存在上百处不规范问题的情况下,顺利拿到学位?
一纸通报,让持续发酵了两年多的武汉大学“性骚扰”事件,在9月20日这天看似尘埃落定。
武汉大学的最终决定是,撤销对男生肖明瑫的记过处分,但同时维持授予女生杨景媛硕士学位的决议。
这个结果让很多人看不懂。
既然法院两次判决都认定杨景媛的性骚扰指控不成立,那为什么在舆论中“犯错”的她,不仅没有受到任何处分,还能在硕士论文被网友扒出存在上百处不规范问题的情况下,顺利拿到学位?
一时间,网络上对武汉大学“和稀泥”、不敢担当的批评和嘲讽声浪有增无减。
事情的原因是,2023年7月11日,在武汉大学的图书馆里,女生杨景媛用手机拍下对面男生肖明瑫“隔衣抓挠裆部”的行为,并当场指责其对自己进行性骚扰。
在杨景媛的要求下,肖明瑫为求息事宁人,写下了一份致歉书。
同年10月,杨景媛将此事发布到网络,迅速引爆舆论。在网友的一片声讨中,武汉大学快速反应,给予肖明瑫记过处分。
但事件很快反转,肖明瑫的母亲晒出了儿子五年来的湿疹病历,医学专家的鉴定也认为其动作更符合湿疹发作时的抓痒。
到这里舆论风向变了,但杨景媛并未罢休,于2024年6月将肖明瑫告上法庭。
最终,法律给出了判决。
2025年7月25日,一审法院认定肖明瑫的行为不构成性骚扰。同年9月17日,二审法院维持原判。
法律上的结论已经非常清晰。
因此,公众的愤怒是真实且可以理解的。
从最朴素的正义观出发,杨景媛的行为给肖明瑫带来了巨大的名誉伤害和精神压力,其指控最终被司法机关否定。
除此之外,她的硕士论文又被曝出存在虚构法律条文、数据来源存疑等瑕疵。
但根据武汉大学的通报,学校组织的专家组在核查后认为,杨景媛的硕士学位论文虽然存在百余处不规范问题,但选题有新意,研究方法基本合适,也未发现抄袭、主观造假、篡改数据等足以“一票否决”的学术不端行为。
论文的主要结论依然成立,整体上达到了硕士学位的授予标准。
如果一所大学因为一名学生在另一桩公共事件中受到了舆论批评,就动用行政权力取消其已经符合授予标准的学位,这恰恰是背离了公正原则,开启了“舆论审判学术”的危险先例。
这或许是武汉大学在学术评价这个核心问题上,不愿向舆论妥协的底线。
但这个看似合理的决定内核,却被一个极其笨拙和迟钝的应对过程所包裹。从事件反转、舆论要求学校重新调查开始,校方的反应就慢了半拍。
尤其是在2025年7月31日,面对汹涌的舆情,武大校长张平文称要“等上级安排才能公布相关处理结果”,这一表态更是将该校官僚主义、不敢担责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而且,就在处理这起事件的同期,武大还因在一次会场布置中使用类似日本国旗的标识而陷入另一场舆论风波。
两起事件叠加,更能反映出其管理层对公众情绪和舆论敏感点的普遍性迟钝。
这种“失能”的根源,在于许多类似的高校或机构,在面对负面舆情时的第一反应仍然是“捂着盖着,或推卸责任”,而不是积极面对和有效沟通。
他们习惯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却完全没有适应自媒体时代下信息高速传播、情绪激烈碰撞的新规则。
来源:小芳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