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单论细节的‘量’,SIGMA并不会比同价位播放器有明显优势,但它胜在背景足够漆黑纯净,所有音乐元素的表达都非常清晰,对于微动态的还原也很到位,不会出现声底脏、躁的问题。其纵向声场层次分明,整个声音空间的立体感强,定位也十分精准。”
Questyle 旷世之声
SIGMA
类型:便携解码耳放
“单论细节的‘量’,SIGMA并不会比同价位播放器有明显优势,但它胜在背景足够漆黑纯净,所有音乐元素的表达都非常清晰,对于微动态的还原也很到位,不会出现声底脏、躁的问题。其纵向声场层次分明,整个声音空间的立体感强,定位也十分精准。”
“换汤不换药”“换壳不换声”是便携Hi-Fi圈极其常见的操作。毕竟,比起设计电路、调校声音,换个外观着实是简单得多了,还能给烧友们一个重启脑放的理由。然而这圈子里还有另外一类不信邪的品牌,喜欢反其道而行之,来个“旧瓶装新酒”的玩法,旷世之声(下称“旷世”)就是其中的代表。还记得旷世最早的QP1R、QP2R和QPM三代便携播放器,就被烧友们调侃“一个模具用一辈子”。但玩过这几款机器的人都知道,QP1R的凌厉开扬,QP2R的细腻通透,以及QPM的内敛柔和,分明就是被掩盖在相似外观下的3种截然不同的走向。而如今,在其便携解码耳放上,旷世又玩起了相似的套路。
还记得一年多之前我评测过旷世的“迷你台机”CMA18P,如今这个系列迎来了最新款的SIGMA。两台机器的命名方式有所不同,但外观都采用了较为一致的旷世家族设计。SIGMA和CMA18P一样都融合了正反两面昆仑玻璃和喷砂航空铝边框两种元素,增加了视觉层次。机器的工艺也一如既往的出色,金属和玻璃衔接处严丝合缝,一体感很强。机身左侧是4个按键,分别用于开/关、音量增减和模式切换,下方的三个开关分别用于增益切换、输出切换和操作锁定。按键和开关的手感紧致,边缘还有一圈银色的点缀,增强了视觉的立体感。整台机器的重量适中,比手机要小不少,用一块双面背贴就可以牢牢固定在手机背面,放进随身包内也没有太大压力。
旷世向来对天窗设计情有独钟,也是最早把这一设计用在小尾巴上的品牌之一。而且它对这一元素的运用还不止于单纯地展示机器配置和提升颜值,更是让其起到了类似显示屏的指示作用。透过玻璃可以看到机器内部几组小灯的切换,分别指示了当前的输入模式、增益模式、电量等信息,简单直观。
尽管乍看之下SIGMA和CMA18P两台机器相似度很高,但内部的配置其实早已不可同日而语。SIGMA采用全分立全平衡设计,应用了TTA三级解码架构,也搭载了旷世独家的电流模放大器专利技术,所有配置都直接对标台式机器。它还比前作增加了一个IEM模式,可以适配IEM耳机,并支持较为精细的64级音量调节。在功能方面,为了适应更加多变的应用场景,这台机器通过了苹果MFi许可,完美支持iPhone/iPad和苹果生态连接。在无线连接模式下,它也通过了高通骁龙+索尼LDAC双认证,保证了不同使用环境下的稳定发挥。
SIGMA选用的是AK4493 DAC,这款芯片因其独特的韵味和细腻的声底而被不少品牌用在了自家大尾巴上。虽然便携圈子喜欢追求新款芯片,但其实在传统台机领域,将同款芯片越做越好,一代比一代逐步升级性能,将芯片一点点“榨干”的做法还更加常见。很多在便携领域几乎无人问津的老芯片,在二声道大系统上还时常能见到,而且表现不俗。做台机出身的旷世其实一直以来也属于不卷新芯片但每一代的声音都能有所提升的那一类。
当年CMA18P的音色是偏向中正冷静的,走向上和旷世家的CMA Fifteen等台机型号比较接近,但也受限于产品形态,在动态表现和饱满度上还是和台机相差较远。而SIGMA相比CMA18P最大的变化就是其声底更加沉稳扎实,密度更高,分离度更好,对于动态和场面感的呈现会更加接近台式机器。除此之外,对于更吃推力和控制力的头戴耳机或是旗舰耳塞,它也能驱动得更加到位,在搭配性上就广泛了不少。
对CMA18P的声音表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链接:
耳边评测 | 独当一面的进阶解码耳放:旷世CMA18 Portable分享
我们时常说一台便携设备有所谓的“台机味”,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其声音的安定感和规模感做出的评估,解析力反而是排在第二梯队的参考要素。其实以当下解码芯片的性能和便携播放器的用料,要把细节做得“多”并不难,甚至不少旗舰播放器+顶级耳塞的组合在解析力上已经完全不输同价位的台机+大耳系统了。
但台机的安定感和规模感更多是来源于充足的电源和高超的电路设计带来的稳重下盘表现、干净的声底和规整的空间,而SIGMA相比同体积的便携产品最大的优势也正是在这些方面。它的三频分布虽然比较均衡,但低频的调校是最为出彩的,为整个声音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它的低频量感充沛,而且结实凝聚不松散,整体的推进也有着很好的连贯性,如同沙滩上的海浪一般汹涌澎湃、后劲充足,却又不至于失控。同时它的中高频又有着良好的密度,音色宽松自然,带有恰到好处的温暖蓬松的修饰,并不会被低频的能量所掩盖,很好地构成了一幅完整全面的声音图景。
其实单论细节的“量”,SIGMA并不会比同价位播放器有明显优势,但它胜在背景足够漆黑纯净,所有音乐元素的表达都非常清晰,对于微动态的还原也很到位,不会出现声底脏、躁的问题。其纵向声场层次分明,整个声音空间的立体感强,定位也十分精准。这种比肩台机的宽松感和静谧度,哪怕在价位更高的旗舰级播放器里也是不多见的。
说实话,我很难界定SIGMA这台机器适合哪一种具体的音乐类型,因为它更强调的是音乐的整体性,将所有的音乐元素“梳理”清楚并循序渐进地给予呈现,听感自然舒展,不会刻意突出某一方面的特色。硬要说的话,对于比较“求真”且注重还原能力的古典曲目,它演绎得最为得心应手。就拿柴五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来说,在圆号浑厚圆润的音色响起时,乐曲瞬间便浸入了深沉的氛围之中。随即,双簧管轻快地加入演奏,如同拨开乌云透出的一缕阳光,微妙地改变了乐曲的氛围。圆号的温暖深邃,单簧管的灵动流畅,两种乐器交织的画面被SIGMA还原得生动且鲜活。
而在更为复杂的段落,SIGMA的回放也保持着清晰的条理。得益于其强大的低频表现,乐队中作为“基石”的低音提琴的音色得到了完整的保留,厚重有力的同时还富于变化,细腻柔美的慢奏、弹性和力道十足的拨弦,都让乐曲的场面显得更加庄严宏大。而在SIGMA开扬的声场中,管乐、弦乐和打击乐的编排井井有条,动态的变化循序渐进,基本不会出现中小型便携设备常见的杂乱、破音的问题。
除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古典表现之外,SIGMA的流行人声对于我这种口味较为清淡杂食的烧友来说也是可圈可点的,绝对不算偏科。它的中频或许不像那种强调韵味的器材那么浓郁抓耳,但音色顺滑润泽,宽松自然,属于越听越有味道的类型。尤其是对于New Age、LIVE录音这种人声和伴奏基本平分秋色、强调氛围感的音乐类目,SIGMA的演绎有着十足的沉浸感。在回放25周年LIVE版本《歌剧魅影》里那首经典的《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时,它呈现出来的管风琴洪亮大气又带着哥特式的诡异,密集、沉重的鼓点烘托着直击灵魂的透亮女声,让乐曲的情感张力达到了巅峰。
由于自身的控制力优秀,调音又相当成熟圆融,因此SIGMA在搭配一些个性较为鲜明,不太好驾驭的旗舰耳塞时,能够很好地控制住塞子的“火气”。比如NOBLE家以交响表现著称的超旗舰耳塞VKRP(Viking Ragnar Prestige)就是那种前端不给力就容易薄亮发刺,推好之后能直接封神的类型。SIGMA(4.4平衡口低增益)为VKRP的三频提供了厚实的能量支撑,使其高频柔韧通透而不刮耳,中频绵密细腻,并最大程度发挥出了这款塞子在声场空间和低频层次上的优势,呈现出了堪比大耳的场面感。
而在搭配各类头戴耳机的时候,SIGMA的表现更是有着自家台机的风范,甚至用单端口就能将一些进阶级别的大耳驱动得有模有样。我用它高增益下的3.5口推过MEZE四千价位的木碗105 SILVA,其展现出来的低频弹性出色,残响很足,氛围感相当出众;中频的线条明晰,饱满且带着清甜的染色,整个声场也有着较好的包裹感。大体上,它的低增益模式已经可以驱动绝大多数主流耳塞,高增益模式则只有在搭配头戴耳机或是特别难伺候的平板耳塞时会用到。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在高增益模式下使用4.4平衡口来驱动头戴耳机,SIGMA的低频质感会更凝实,速度更快,分离度和动态表现也相当不错,而且声音内敛耐听不刺激,在听感和搭配性上甚至不输大部分同价位的台式设备。
精美小巧宛如艺术品一般的SIGMA,其实和大家印象里那种庞大沉重,发热量可观的“跨界小台机”相去甚远,也没有加入外接电源模式来给自己的推力上buff。“大尾巴”这种简洁的产品形态,让它不需要将宝贵的内部空间和电量花费在操作系统上,而是专注于声音本身,让玩家们在收获较高“声价比”的同时,还能在日用场景下通过自己最惯用的电脑、手机等前端来便捷地获取音乐资源,轻松自在地聆听。在我看来,它就像是旷世给老烧们准备的一款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的“简易台机”,将独属于大系统的从容稳健的声音气质融入到了一手可握的小小身躯之中。
来源:耳边事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