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I眼镜火了,至少看起来是这样。2025年上半年,智能眼镜在中国市场的出货量同比增长145.5%,声量与销量齐飞,仿佛预示着消费电子的下一个风口来了。
AI眼镜火了,至少看起来是这样。2025年上半年,智能眼镜在中国市场的出货量同比增长145.5%,声量与销量齐飞,仿佛预示着消费电子的下一个风口来了。
可在热闹的背后,这个行业的真实处境却不容乐观。产品退货率动辄三四成,用户用几天就退货;厂商扎堆发布新品,却难解体验差、功能弱、成本高的问题。哪怕是Meta这样的大厂,也没能带来真正的破局之作。
2025年Meta Connect大会上,扎克伯格一口气发布了三款AI眼镜新品,涵盖从基础款到带AR显示的高端款,试图在硬件、交互、生态上全面升级。但发布会现场的Bug频发、产品亮点有限,最终没能打消市场的疑虑。
AI眼镜这场战役,Meta也暂时打不赢。
这一次,Meta发布的三款AI眼镜分别是:
Ray-Ban Meta Gen2:经典款升级,主打轻便和拍摄;Oakley Meta Vanguard:运动场景专用;Meta Ray-Ban Display:具备单目全彩AR显示功能,是目前Meta最“智能”的眼镜。硬件参数确实有进步:拍照从2K提升到3K,电池续航最长可达30小时,显示屏分辨率600×600,亮度最高5000尼特,还能调节到低至30尼特以适应夜间使用。
而在交互方式上,Meta引入了“神经腕带”——用户只需微动手指,就能操控眼镜。这种肌电感应技术看似高端,但也引来争议:体验是否顺畅?佩戴是否麻烦?是否违背了“轻量化穿戴”的初衷?
更令人担忧的是,现场演示频频出错。一是AI助手答非所问,连炒个韩式牛排酱都说不清楚;二是视频通话连接失败,扎克伯格现场多次尝试都未成功。Meta事后解释是“网络不稳”,但技术人员却指出,是资源调度和程序漏洞的问题。
这说明,即便是Meta,在AI眼镜的软硬整合和实时交互上,也仍处于“半成品”阶段。
Meta发布新品后,不少人担心国内厂商会被“吊打”。但目前来看,这种担心有些多余。
从外观重量看,国产轻量化做得更好。Meizu的StarV Snap仅39克,而Meta Ray-Ban Display约70克。轻一点,对日常佩戴体验影响极大。
从价格看,Meta高端款799美元(约合人民币5800元),比国产大部分带显示的AI眼镜都贵。比如Rokid Glasses和Halliday都在4000元以下。
从芯片和智能化水平看,中外差距其实不大。Meta新款仍采用高通AR1芯片,国内主流中高端产品也大多用这一款。算法方面,国内厂商多基于开源大模型进行二次开发,功能实现差异有限。
换句话说,Meta虽然在品牌和生态上有优势,但在硬件和功能上,并没有形成压倒性领先。
关键问题在于:AI眼镜行业整体还没解决“重量、续航、算力”这三角难题。你要轻,就得牺牲电池和功能;你要智能,就得加芯片、加显示,结果眼镜又重又贵。
2025年上半年,中国智能眼镜出货量达66.4万台,同比暴涨。但这波“爆卖”背后,是高达30%-50%的退货率。
用户为什么退?
戴得不舒服:连续佩戴一小时鼻梁就开始痛;功能不实用:拍照不如手机,音质不如耳机,AI助手反应慢;维修不方便:镜腿断了要寄回原厂,线下根本没地方修;隐私有顾虑:随身携带摄像头和麦克风,谁都怕一不小心被“偷拍”。不少人花了几千块买AI眼镜,结果发现核心功能不过是“带点AI的耳机+低配相机”,自然用几天就退了。
厂商也明白这个问题,但受限于供应链和芯片,短期内很难做出真正“轻便又智能”的眼镜。目前AI眼镜大多使用手机芯片,能耗高、成本高、体积大,天然限制了产品的可穿戴性。
今天的AI眼镜,像极了初代智能手机——功能不完善、体验不流畅、价格不亲民。但不同的是,手机当年有“刚需”,而AI眼镜目前还只是“尝鲜”。
从Meta到国内厂商,大家都在努力,但还没谁真正找到通向爆款的那条路。
AI眼镜不是不值得期待,但它的爆发,注定不会一蹴而就。对厂商来说,真正的考验是:你能否做出一副,用户愿意天天戴、能用得上的好眼镜?
而不是一副看起来很炫酷、却三天就被退货的“玩具”。
来源:亓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