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发烧 vs 很少发烧,谁的免疫力更厉害?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16:20 1

摘要:“发烧”是一道身体的警报信号,也是免疫系统与外来入侵者展开激烈“战斗”时的产物。但在临床工作中,常有患者提出疑问:经常发烧是不是免疫力差?而很少发烧,是不是代表免疫力强?这道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免疫学机制。

“发烧”是一道身体的警报信号,也是免疫系统与外来入侵者展开激烈“战斗”时的产物。但在临床工作中,常有患者提出疑问:经常发烧是不是免疫力差?而很少发烧,是不是代表免疫力强?这道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免疫学机制。

发烧,是敌是友?

发烧,医学术语为“发热”,指的是体温调节中枢在致热原影响下设定点升高所致的体温升高。根据《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发布的定义,成人腋温超过37.3℃即为发热。那么,发烧到底是身体出了问题,还是免疫系统在奋勇作战?

从免疫学角度来看,发热是免疫系统识别病原体后释放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等)引起的,这些因子会刺激下丘脑调节体温中枢,使体温升高。这种升温不仅是“火烧”病原体,更是为了激活免疫细胞,提高代谢水平,加快病原体清除。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免疫学专家Dr. William Schaffner指出:“发热是身体自然的免疫防线,是一种原始而高效的保护机制。

经常发烧,是免疫力差的表现吗?

临床上,不少家长会抱怨孩子“三天两头发烧”,成人也有类似困扰。事实上,频繁发烧并不一定代表免疫力差,有可能是免疫系统过于敏感或暴露于高感染风险环境中

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遇到病毒、细菌时更容易反应强烈,因此发烧频率较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2年流感监测报告指出,5岁以下儿童每年平均发热次数可达6~8次,属于正常免疫学习过程。

而在成年人中,如果经常发烧伴随易感、体重下降、乏力、长期低热等表现,需警惕免疫功能异常、慢性感染、风湿免疫类疾病或肿瘤

例如,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曾小峰教授指出:“持续性低热常是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等疾病的早期信号。

因此,经常发烧的关键在于“发烧的原因”而非“发烧本身”。

很少发烧,是否等于免疫力强?

另一部分人自豪地说“几十年都没发过烧”,是否真的是“免疫力超强”?答案并非如此乐观。

免疫系统的强大,不在于是否发烧,而在于是否能准确识别敌人、有效清除病原、及时恢复平衡。一些人很少发烧,可能是免疫系统反应迟钝,未能及时识别病原体;也可能是病原体未引发足够的免疫反应,导致“静默感染”。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2021年一项研究发现,老年人由于免疫老化(Immunosenescence)导致T细胞功能下降,感染新冠病毒后症状不典型、发热率明显低于年轻人,但重症率和死亡率却更高。这说明,不发烧不代表没事,反而可能隐藏着更大的风险。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曾强调:“一些重症感染者并非免疫力强,而是免疫反应不足,未能及时控制病毒扩散。

发烧频率背后的免疫“密码”

人体免疫系统分为先天免疫获得性免疫。先天免疫如同“哨兵”,快速但粗糙;获得性免疫则像“特种兵”,精准但启动较慢。发烧往往是先天免疫启动后的“副产品”。

如果一个人频繁发烧,可能是“哨兵”过于敏感;而很少发烧,可能是“特种兵”反应迟钝。真正健康的免疫力,应是“适度激活、及时关闭”,就像一个调温自如的空调系统,既不会温度失控,也不会毫无反应。

中医如何看待“发烧”与免疫?

中医并无“免疫力”一词,但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论。发烧在中医中属于“外感热病”的范畴,认为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侵犯人体,正气与邪气相争的表现。

《黄帝内经》记载:“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认为免疫力等同于“正气”,而发烧是正气驱邪的过程。

在调理方面,中医主张疏风解表、清热解毒,如银翘解毒颗粒、板蓝根冲剂、连花清瘟胶囊等常用于风热感冒引发的发热。但需注意,中成药也有禁忌症,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

常见药物治疗发烧,需注意什么?

市面上常用的退烧药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降低下丘脑体温设定点,从而达到退热作用。

但使用时需注意:

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胃肠不适者,但长期高剂量可致肝损伤;布洛芬适用于炎症明显者,但肾功能不全者慎用;不建议多种退烧药联合使用或间隔太短,以免造成药物过量;发热未超过38.5℃且精神状态好者,可不急于服药,让身体自然对抗病原。

如何科学评估自己的免疫力?

免疫力并非单凭“是否发烧”就能判断。真正的免疫健康应从多个维度综合评估:

感染频率:一年感冒或发热次数在3~5次以内属正常;恢复速度:感冒后能迅速恢复,说明免疫系统运作良好;伤口愈合:伤口若长时间不愈,可能提示免疫功能低下;精神状态:长期疲劳、睡眠差、情绪低落都会抑制免疫力。

提升免疫力的实用建议

无论是“易发烧”还是“不发烧”,关键在于调节免疫系统的平衡。以下建议具有科学依据,适合大众长期坚持:

规律作息:确保每天7~8小时睡眠,维持免疫细胞活性;均衡饮食:摄入足够蛋白质、维生素C、锌、硒等营养素;适度运动:快走、太极、八段锦等中低强度运动有助提升免疫力;中医调养:定期服用黄芪、党参、灵芝等具有扶正固本作用的中药材;心理健康:压力大时体内皮质醇升高,会抑制免疫细胞功能;接种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为免疫提供“训练课程”。

总结:免疫力的强与弱,不靠“烧”来判断

发烧是免疫系统工作的“副产品”,并不能单独作为免疫强弱的衡量标准。真正的免疫健康,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既能在需要时迅速反应,又能在威胁解除后及时“收兵”。

经常发烧可能是免疫系统敏感或者存在慢性问题;很少发烧也不一定代表免疫好,需警惕免疫反应迟钝或功能下降。

保持免疫系统健康,需要日常点滴调养,而不是靠一次次“烧”出来的经验。

参考文献与资料来源

《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发热的诊断与处理指南(2022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流感监测周报》(2022年)钟南山,《呼吸系统感染与免疫调节机制研究》曾小峰,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与发热机制解析》《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国家药典委员会发布WHO(世界卫生组织)免疫功能评估标准(2020年更新)

关注自己的免疫力,从认识发烧开始。真正的健康,是内外协调,平衡有度。

来源:全科医师阿利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