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0号,国际顶刊《自然》干了件挺受关注的事,给麻省理工学院(MIT)一位大教授的论文发了“关注声明”。
2025年9月10号,国际顶刊《自然》干了件挺受关注的事,给麻省理工学院(MIT)一位大教授的论文发了“关注声明”。
这位教授叫蔡立慧,是MIT皮考尔学习与记忆研究所的所长,声明里直接说她2007年那篇关于阿尔茨海默症(AD)的论文,存在明显的图像处理痕迹。
说实话,这事儿不是突然冒出来的。
早在2017年2月,学术打假网站PubPeer上就有人匿名提过疑虑,说论文里海马体组蛋白乙酰化的蛋白质印迹图不对劲,但当时这问题没被当回事。
直到2025年2月,一个叫凯文·帕特里克的数据侦探,用化名在PubPeer上发帖,又指出了新问题:论文补充图里,两个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蛋白质印迹图像居然是重复的,有的还被裁剪、旋转过。
帕特里克后来跟神经科学领域的媒体《传播者》说,这肯定不是不小心传错文件那么简单。
本来想等着《自然》给个反馈,结果人家只在4月简单更了句“已知晓问题”,直到9月10号发声明,都没主动跟他说过进展。
还是9月11号《传播者》找他采访,他才知道期刊终于有动作了,而且《自然》标出来的操纵痕迹,比他发现的还多。
他自己都懵了,说“我不太确定我是怎么漏掉它们的”。
蔡立慧这篇2007年的论文,当年可是学界的“明星”。
那会儿她团队做的实验挺让人眼前一亮:给模拟AD患者脑萎缩的基因工程小鼠,注射一种叫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的抑制剂,结果小鼠居然恢复了丢失的记忆,还能完成脑萎缩前学过的迷宫任务。
这研究一出来,不少人觉得AD患者长期记忆恢复有戏了,论文发在《自然》上后,被引用次数超过1100次。
苏黎世大学的神经表观遗传学专家伊莎贝尔·曼苏伊,当年就说这研究“令人震惊”,要知道那会儿学界研究大脑可塑性,主要盯着突触,蔡立慧团队却把染色质动力学和认知能力挂上钩,这在概念上特别有新意。
但现在面对图片操纵的疑虑,曼苏伊也绷不住了,说就算出版流程复杂,作者可能无意间犯错,可要是《自然》调查没错,这事儿就值得高度关注。
毕竟错误反复出现,很难用“偶然”解释。
更有意思的是,蔡立慧本人的学术头衔特别多,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这些都有,主要研究AD、自闭症这些神经疾病。
按说地位这么高,研究严谨性更该拉满才对,结果现在论文被盯上,她自己也没出来回应媒体的置评请求。
MIT那边也只是让新闻官员重申了下《自然》的声明,说“这些疑虑没削弱核心结论”,至于有没有内部核查、怎么核查的,半个字没提。
《自然》这次发声明,还不是蔡立慧团队今年第一次出问题。
2025年5月,他们2011年发在《神经元》上的论文,因为图片重复做了修正;8月,2015年发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论文,也因为同样的问题改了;等到9月10号《自然》发声明这天,《神经元》又同步给他们2022年的一篇论文做了修正。
老实讲,短时间内三篇论文接连勘误,还都是图片重复的问题,这就不是“巧合”能说得通的了。
更别说蔡立慧团队之前还有别的研究遭过质疑,他们曾说“诱导伽马振荡能清除大脑里的淀粉样蛋白”,这可是AD研究里的关键方向,结果相关论文2018年就被修正过。
到2025年,学界连伽马振荡怎么清除淀粉样蛋白的机制都没搞明白,纽约大学还有位教授在2023年说,自己团队做实验,根本复现不了这个结果。
《自然》这边倒是说,现在已经用AI工具筛查所有生命科学稿件的图像了,可这次从帕特里克2月举报到9月出声明,中间隔了7个月,效率实在不算高。
而且他们给出的理由是“论文发表时间太久,作者没保存部分原始数据”,所以没深入追责。
如此看来,就算有了AI筛查,期刊在处理老论文问题时,还是有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意思。
对比一下2014年的STAP细胞事件就更明显了,当时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发现问题后,主动启动调查,3个月内就确认造假并撤稿。
再看蔡立慧这事儿,MIT不查,《自然》慢半拍,难免让人觉得学界对资深学者的要求,是不是比普通研究者松了点?
毫无疑问,学术研究的核心就是诚信,尤其是AD这种关系到千万患者的领域,数据差一点,可能就会让整个研究方向走弯路。
蔡立慧这篇18年的“明星论文”出问题,不只是她一个人的事,更暴露了学界对老论文问题的懈怠。
要是期刊和机构都不主动担责,以后大家对这些研究结果的信任度,怕是要越来越低了。
所以不管是多大牌的学者、多顶流的期刊,在数据严谨性上,都不能有半点马虎才行。
来源:萌萌思密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