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么做,才能抓住这个10年一遇的机会?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16:00 1

摘要:文件一出,立刻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因为,这相当于是从政策的层面,发出了“要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信号。所以,很多人相信,这份文件,就像十年前那份造就了一个时代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一样,意味着一个10年一遇的大机会。

前段时间,国务院重磅发布了一份,名为《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的文件。

文件一出,立刻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因为,这相当于是从政策的层面,发出了“要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信号。所以,很多人相信,这份文件,就像十年前那份造就了一个时代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一样,意味着一个10年一遇的大机会。

于是,我们也在第一时间,写了文章,还专门做了一场直播,讲了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

但是,直播的时候,我能明显地感觉到,很多人除了激动,更多是一种困惑的情绪。毕竟,看见机会,和抓住机会,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信号,确实是看到了。但具体要怎么做?还是不知道。所以,很多人都在问,要怎么做,才能让人工智能赋能我所在的行业?要怎么做,才能真正拥抱“人工智能+”?要怎么做,才能抓住这个10年一遇的机会?

刚好,这段时间,我和德施曼的姜总,也聊到了这个话题。德施曼,是一家在智能家居安防,尤其是在智能门锁领域,有着很高市场地位和技术实力的公司。今年的早些时候,我还专门去德施曼参访过。

交流之前,我其实特别好奇,门锁,能怎么拥抱“人工智能+”?

交流之后,我才知道,德施曼不仅拥抱了“人工智能+”,还抓住了“品类僵化”带来的机会。

什么是“品类僵化”?和我有什么关系?

请允许我,与你分享。我也相信,这能给正在困惑的你,提供一些启发。

01

品类僵化

什么是“品类僵化”?

我试着解释一下。

一件产品的诞生,最初都是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需求”。它是那个需求的“解决方案”。因为解决得特别好,这件产品就会反复被市场验证,然后流行开来,并最终变成一个约定俗成的“品类”。但是,一旦变成了一个“品类”,人们就会慢慢地忘记那个最初的“需求”,最后只记住了“品类”本身。即便那个最初的“需求”,其实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好吧。还是有点抽象。我举几个例子。

比如,床。

床,是用来干什么的?是用来睡觉的。这是它诞生之时想要解决的核心需求。

但是今天,你对床的需求,仅仅只是睡觉吗?

至少对我来说,不是的。我每天上床之后,会先把枕头竖起来,靠在床头。然后,可能会坐个一两个小时。有时是为了看书。有时是为了刷手机。在这段时间里,我对床的需求,其实已经从“躺着睡”,变成了“靠着坐”。床,其实已经变成了沙发。

可是,我几乎没有听说过,有哪张床为“靠着坐”这个需求做出了改变。绝大部分的改变,依然是“弹簧是独立的还是分区的”,“乳胶是3厘米还是5厘米”,“面料是天丝的还是纯棉的”。这些改变,都是为了让你“躺”得更舒服。而“坐”这个早就存在的需求,却被忽视了。

比如,餐桌。

餐桌,是用来吃饭的。过去,上面放的是餐盘,是饭碗。

但是,今天呢?有时,会放电火锅,放电磁炉。冬天,有人会放加热垫。旁边,可能还有个烧水壶。这些,其实全都是电器。

那么,问题来了。你家的餐桌,有电源吗?

没有。因为这些年来,餐桌的变化,是从木头,变成玻璃,变成大理石,又变成岩板。绝大部分的改变,都发生在了桌子的“材质”、“造型”上,却没有人为它开个孔,装个电源。

所以,你只能从墙角的插座,接一根长长的插线板过来。

再比如,沙发和茶几。

今天有很多的客厅布局,是西式的沙发,配中式的茶几。但这个组合,让茶几变得越来越“没用”了。

因为以前,茶几是为了方便坐在椅子上的两个人,随手取放茶杯的。但是现在,你舒服地陷进了又宽又深的沙发。如果想喝水,就得先撑起身子,探着腰,才能够到茶几上的杯子。喝完之后,又得重复一次。再喝,再重复。

所以,很多人家里的茶几,其实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装饰品。

是的。牢记品类,忘记需求。这就是“品类僵化”。

一旦陷入这种“品类僵化”,我们都不需要被对手打败。亲手画出的品类边界,就把我们自己给困住了。

对内,我们会变得越来越“盲目”。资源和智力,都被投入到了参数的微调和功能的冗余上。但是,床垫再弹,也解决不了靠得不舒服的问题。餐桌岩板的硬度再高,也解决不了接拉插线板的烦恼。

对外,我们会变得越来越“失聪”。用户在实际场景中的抱怨和叹息,听不到了。因为在我眼中,产品简直是完美无瑕的。和用户之间的鸿沟,开始变得越来越大。

这道鸿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

但是,这道鸿沟,也意味着巨大的机会。

因为谁能先跳出这个牢笼,谁就能发现一片全新的大陆。

02

从堡垒模式,到枢纽模式

品类僵化。理解了。

可是,这和“门锁”有什么关系?和“人工智能+”又有什么关系?

德施曼的姜总告诉我,其实“门锁”这个品类,也出现了严重的僵化。

门锁,最初是用来干什么的?它的核心价值,只有一个。那就是,安全。说得更准确一点就是,防止未经授权的人进入。钥匙,就是那个“权”。给了谁钥匙,就是授了谁可以进入的权。

所以,这些年来,整个行业的努力,都发生在“授权”的手段上。我们从机械钥匙,变成了密码,又变成了指纹、掌静脉、人脸识别。手段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科技。整个行业的话语体系,也都围绕着“安全”这两个字展开。比如C级锁芯。比如防撬防技术开启。比如国标欧标。

但是,我们对“需求”的理解,其实一直没怎么变。解决的,依然是那个最初的需求。

于是,我们陷入了一种“伪创新”。所谓的“伪创新”,就是用不断迭代的手段,去解决从未迭代的问题。

但实际上,用户对门锁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安全”了。除了安全,至少还有3个全新的需求。

第一个需求,是“无人的物流中心”。

你正在开一个重要的会。开到一半,手机嗡嗡震动。你一看,大概率是快递。接还是不接?

不接?好。就算这件快递很重要,你也只能先查收派送失败的短信,等待再次派送。辛苦了一天,下班回家,你看到的,可能也不是一个清爽的门廊,而是一个乱放的纸箱,一个已经不再冰冷的保鲜袋。上班的时候,公司给了你一堆做不完的待办。下班了之后,家又给了你一堆全新的待办。

这个时候,如果门锁可以帮你沟通、看管,你就不用在特定的时间在家等待,不必接起每一个电话,或是承担物品处置不当的风险。

第二个需求,是“灵活的服务前台”。

有的家庭,会定期请一次保洁阿姨。但是,你总不能专门为她留一把备用钥匙吧?父母突然过来,你一时半会儿到不了家,总不能让他们在门口干等吧?

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一个可以尽快找到你,或是让你可以提供灵活、安全、可追溯授权方案的门锁。

第三个需求,是“主动的家庭哨兵”。

“家门”本身,也有一些潜在的风险。

比如,你可能只是开门拿了个外卖,家里那只好奇心爆棚的猫,就在你可能都没发现的时候,就嗖地窜出去,消失在楼道里了。比如,家里的孩子,在你不注意的时候,自己打开了门,等你发现的时候,已经不知道过去了多久。比如,独居女性,特别需要警惕陌生访客,或是多次在门口逗留的异常人员,但是,不开门,又很难准确识别风险。

这个时候,门锁不仅要能被动防御,还得主动观察,提前预警,甚至提供应对方案。

所以你看,用户对门锁的需求,早就从过去单一的堡垒模式,变成今天多样的枢纽模式了。

家门口的地垫,可能比家里的客厅还忙。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今天到底要帮用户解决一些什么样的问题”,才有可能抓住“品类僵化”带来的机会。

那,然后呢?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怎么抓住这个机会?我向姜总请教。

03

看问题,等技术

姜总说,然后,才是“技术”的事儿。在我们内部,有这么一个说法。叫,“看问题,等技术”。

什么是“看问题,等技术”?

简单来说就是,心里,要牢牢装着那些真实存在,却一直没有被解决的问题。眼睛,要死死盯着外面的技术发展。直到有一天,相关的技术,具备一定的成熟度了,我们就知道,解决问题的机会,来了。

举几个例子。

比如,要让门锁“看懂”门外的情况,分清楚门外的人。

我们的视觉算法团队,花了整整6个月的时间,用了超过30万张各种各样的门口场景图片,来训练识别模型。这样,它才能在清晨、傍晚、雨天,在不同的光线、不同的角度下,都精准地认出快递包裹、儿童出门等等场景。

比如,要让门锁能和人“对话”,并且能让主人随时介入。

这就意味着,它得有语音交互的能力,和通信的能力。

所以,在评估了市面上很多的大模型之后,我们最终选择了对话更简洁、唤醒速度更快的豆包大模型。因为家门口的场景,通常需要尽快响应。

同时,我们还和微信官方团队合作,打通了微信视频通话。这样一来,如果门锁处理不了家门口的情况,还可以直接一键呼叫你的微信。你就可以像接一个普通的视频电话一样,看到门口的情况,和访客对话。

甚至,一些已有的能力,也有机会重做一遍。

我们发现,指纹识别,其实一直有个痛点。那就是,大约5%的人群,比如老人、孩子,比如指纹磨损、浅指纹的人,比如手指易脱皮的人,他们的指纹识别成功率很低。

这个痛点,长期存在。当然,这部分人群,其实可以选择掌静脉、3D人脸的方式来解锁。但是,有95%的智能锁都配备了指纹识别,它依然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生物识别技术。所以我们觉得,不应该牺牲用户的体验,而是应该用技术解决问题。于是,我们引入了生成式AI的自学习算法,开发了GPTfinger技术,让指纹模组能根据每个用户独特的数据持续优化,生成“一人一算法”。

最终,我们也在这5%的人群身上,做到了低于10%的失败率。

所以,不是因为有了AI,我们就“非要”用AI做点什么。而是因为我们一直有一些想解决的问题,“恰好”AI能帮上忙。

哦,对了。麒麟R9,就是我们沿着这个思路,做出来的产品。

它上面的AI智能管家Miya,能帮你“待人接物”,帮你处理门口那些琐碎的事儿。比如,快递来了,它能帮你对话,告诉小哥把快递放在指定的地方,然后拍张照发给你。比如,有物业人员等访客上门,你不在家,它能帮你留言,并实时通知你。比如,它能识别出,你的孩子是不是独自出门,然后立刻通过微信提醒你,让你第一时间确认孩子的安全。再比如,它即将上线的新能力,能识别出宠物是不是偷溜出门,然后马上告诉你,让你第一时间确认宠物的安全。

同时,我们也加入了表情包交互的功能。毕竟,家庭场景,还是得更有趣、更温馨一些。所以,我们的R9,就不能只提供实用价值。还得提供情绪价值。

我想,也正是因为回应了这些真实存在,却一直没有被解决的问题,麒麟R9面市之后,受到了不少用户的欢迎。

今年竞争激烈的618期间,它拿下了京东智能门锁成交榜TOP1、天猫3000元以上热销榜冠军、抖音家装热卖金榜智能锁榜TOP1。

这些数字,都是用户用钱投出的票。但是,这些票,不是投给AI的。这些票,是投给新问题的解决方案的。

所以,我们也更加坚信,不能拿着锤子,满世界去找钉子。而是要盯着用户拧不动的螺丝,满世界去找趁手的螺丝刀。甚至电动螺丝刀。

这样,技术来了,我们才能第一时间发现,才能利用技术帮用户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抓住机会。

最后的话

和姜总聊完,我有些感慨。

是的。

人工智能,真的来了。

从遥远的概念,变成了可用的技术,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应用,变成了“人工智能+”的文件。

但是,要怎么做,才能让人工智能赋能我所在的行业?要怎么做,才能真正拥抱“人工智能+”?要怎么做,才能抓住这个10年一遇的机会?

德施曼用实践,给了我们一份“参考答案”。

第一步,深刻理解你所在行业的“品类僵化”。第二步,重新定义用户的真实问题。第三步,用“看问题,等技术”的思路,去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

但更重要的是,德施曼,给了我们一个拥抱“人工智能+”的“正确姿势”。

那就是,心里永远装着用户的问题,眼里时刻盯着进步的技术,手里不断打磨自己的产品。

坦白说,我见过不少的企业,眼睛里是只有自己的产品的。说起自己的产品,就是“用料扎实”“工艺精湛”“实力超群”,却对用户的需求变化,视而不见。最后,被市场抛弃了,还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做错,就是运气不好”。

所以,我特别想说,真正的机会,不在技术里,也不在产品里。

真正的机会,永远都在用户未被满足的问题里。

好好想一想,仔细找一找。然后,用相应的技术,去解决它。如果是AI,那就AI。如果是别的什么,那就别的什么。

这,才是真正的“拥抱”。

与你,共勉。

观点/ 刘润 主笔/ 二蔓 编辑 / 歌平 版面 / 黄静

来源:刘润商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