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佛教中,“彼岸”指超脱生死的涅槃境界,与“此岸”(人间)相对。春分和秋分前后被称为“春彼岸”和“秋彼岸”,是祭祀祖先的时节。彼岸花恰在秋分前后盛开,故得此名。
彼岸花的名称源于其独特的生长习性和深厚的文化寓意,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一、名称来源与佛教文化
佛教“彼岸”概念
在佛教中,“彼岸”指超脱生死的涅槃境界,与“此岸”(人间)相对。春分和秋分前后被称为“春彼岸”和“秋彼岸”,是祭祀祖先的时节。彼岸花恰在秋分前后盛开,故得此名。
梵语“曼珠沙华”
其梵语名“曼珠沙华”(Mañjūṣaka)源自《法华经》,象征神圣与神秘,后与“彼岸花”的意象融合。
二、植物特性与象征意义
花叶永不相见
彼岸花(学名石蒜)开花时无叶,长叶时无花,这种“花叶两不相见”的特性被赋予阴阳相隔的寓意,成为其名称的重要依据。
黄泉传说的关联
民间传说中,彼岸花盛开于黄泉路上,为亡灵引路,故又称“引魂之花”或“火照之路”。
三、中日文化传播
日本将秋分前后的祭祀与彼岸花结合,强化了其“生死交界”的象征。
中国古籍中称其为“无义草”或“龙爪花”,后因文化传播逐渐接受“彼岸花”的称谓。
四、其他别称与变体
白色彼岸花称“曼陀罗华”,与红色“曼珠沙华”对应,分别象征天堂与地狱。
部分地方俗称“鬼花”“地狱花”,进一步体现其神秘色彩。
彼岸花的名称是佛教文化、植物特性与民间传说共同作用的结果。
来源:小静旅游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