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秋分|时光恰好,又是一年好 “丰” 景满人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15:50 1

摘要: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斗指酉;太阳到达黄经180°;于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交节。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斗指酉;太阳到达黄经180°;于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交节。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图源:小红书念山川

秋分的诗意时刻

秋分时节,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候平均气温”划分的秋季,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气团开始具有一定的势力,大部分地区雨季刚刚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

图源:小红书MAY

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秋分三候

图源:旅行的皮神

“秋分三候” 是古人根据秋分时节的物候变化总结出的节气特征,每候5天,生动反映了此时自然界的节律演变。

这三候不仅是古人观察自然的智慧结晶,也为后世判断秋分节气的物候特征、安排农事(如秋收收尾、冬小麦播种准备等)提供了参考。

01

一候:雷始收声

进入秋分,阴气逐渐加重,阳气进一步衰退,原本因阳气旺盛而频繁出现的雷声开始停止。古人认为,雷声是阳气盛极时的表现,而秋分后阳气敛藏,阴气主导,雷电活动自然随之减弱直至消失,标志着天气从 “活跃” 转向 “沉静”。

02

二候:蛰虫坯户

“坯” 即 “培土”,此时气温持续下降,地下的小虫(如蟋蟀、蚯蚓等)会开始用泥土封堵自己的洞穴。它们通过培土加固巢穴,减少外界寒冷空气的侵入,为即将到来的冬眠做准备,体现了生物对季节变化的适应性本能。

03

三候:水始涸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逐渐减少,同时气温降低导致蒸发量减弱,但更关键的是,此时地表水分的补给(如降雨)少于消耗(如渗透、蒸发),加上河流进入枯水期,湖泊、池塘等水域的水位开始逐渐下降,呈现出 “水浅干涸” 的景象,反映了秋季 “干燥少水” 的气候特点。

秋分习俗

秋祭月

古有 “春祭日,秋祭月” 之说,秋分曾是传统的 “祭月节”。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秋分祭月的习俗。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 “祭月节” 而来。

图源:今日头条

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客家人有吃秋菜的习俗。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和鱼片一起制成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图源:今日头条

送秋牛

秋分时分,会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人。“秋牛图” 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俗称 “说秋”,说秋人便叫 “秋官”。

放风筝

秋分期间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秋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等,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

秋分古诗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八月十五日秋分是日又社》

刘攽

秋分当月半,望魄复宵中。
难得良辰并,仍将吉戊同。
高楼连卜夜,浊酒任治聋。
注想乘槎客,何如击壤翁。

《咏廿四气诗・秋分八月中》

元稹

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
云散飘飖影,雷收振怒声。
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
忽见新来雁,人心敢不惊?

《晚晴》

杜甫

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
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
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知知贵阳综合 朗读/邓韵

编辑/祝冉 责编/陈萌 审核/邝亚航 终审/谢涛

来源:知知贵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