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载山河铭记:从家谱褶皱里打捞先辈的抗战身影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3 15:43 1

摘要:又是一年桂子飘香时,站在2025年的秋风里,遥想80年前那个硝烟散尽的秋日,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80年光阴,足够让青石板上的马蹄印被风雨磨平,让烽火里的硝烟化作史书里的铅字,却磨不灭家谱上那些带着温度的名字——他们是我的曾祖父、祖父、姑奶奶,

又是一年桂子飘香时,站在2025年的秋风里,遥想80年前那个硝烟散尽的秋日,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80年光阴,足够让青石板上的马蹄印被风雨磨平,让烽火里的硝烟化作史书里的铅字,却磨不灭家谱上那些带着温度的名字——他们是我的曾祖父、祖父、姑奶奶,是在民族危亡之际,用各自的方式在历史褶皱里刻下“中国人”三个字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是万千中国家庭的缩影,更是中华民族集体精神的生动注脚。

“丘八”的笔:曾祖父李国钧的“纸上战场”

家谱里记载,曾祖父李国钧是昭通教会的“主任牧师”,亦是明诚中学的语文教师。1937年卢沟桥炮响,滇东北小城昭通亦卷入抗日的洪流。他没扛过枪,却以“丘八”(“兵”字拆解)为笔名在他参与创办的抗日救亡刊物《微声》上撰文。《云南基督教史》记载:“在滇东北的重镇昭通,教会的活动已与社会的抗日救亡活动融为一体。”这正是《微声》的映照——他在教堂讲道时呼吁,“以信仰守护家国”,在课堂教授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笔下奔涌着“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呐喊。其父李开灿“因少文化,故立志要让子女读书成才”的执念,在他这里化为“以笔为刃”的坚守:即便不能扛枪,也要在精神的阵地守护家国。

他的妹妹,我的太姑奶奶李多迦,是家族里的“叛逆者”。当四姊妹皆缠脚时,她倔强地不肯;马帮伙头说她跨马驮“不吉利”,她偏要来回跨几次,怼得对方哑口无言。她创办的“昭通有美会女学校”,不仅教女孩们识字、编织、刺绣,更传递“反封建”思想。史料称这是“昭通女子获得平等受新教育的开始”。抗战时期,她常说:“国家要站起来,女子先要站起来。”当更多女性走出深闺成为护士、教师、工人,她播下的觉醒种子已然成为支撑国家的力量。

蓝天与密林:祖父辈的“生死抉择”

太姑爷爷梁发祺是精通英文的牧师。1940年左右,美国飞虎队飞机在寻甸撞岩,飞行员因语言不通陷入困境。他毫不犹豫前去沟通,联系政府将飞行员安全送回。陈纳德将军当面致谢时,太姑爷爷或许只是腼腆一笑——这位一生拒绝从政的牧师,用最朴素的方式连接起中外援华力量。他的学生里,或许有后来投笔从戎的青年;他巡回传教时用祖传草药救济的患者,或许也在后方支援着前线。普通人的善意与勇气,从来都是抗战最坚实的土壤。

姑爷爷杨亚峰是蓝天骄子。毕业于济南张庄航校,后任杭州笕桥航校教官,抗战期间驾机转战上海、太原、武汉、长沙等地。家谱里记载,他参与轰炸日军坂垣师团并于1937年太原空战中击落敌机编队领队座机,自己亦多处受伤,战功尤为卓著。

叔祖父李学冕的故事更为传奇。1942年考入空军军官学校,1949年3月7日,驾机从国民党阵营起义飞向光明。鲜为人知的是,抗美援朝时,他带伤归队执行运输任务,二等乙级残疾证上的文字,是他青春里最硬的勋章。更令人骄傲的是,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他驾驶战机掠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接受检阅——那是起义飞行员的无上荣光,更是他告别旧时代、拥抱新中国的庄严宣誓。

滇缅密林里,姑祖父梁绍智与梁绍信两兄弟的身影同样动人。1944年,两位大学生报名参加驻印远征军新一军38师通讯队,随孙立人将军部队走进缅甸。“参观过重创日寇的八莫大会战战场”——那是“新38师用不到一半的时间攻占八莫”的铁血,亦是“数万名中国远征军官兵忠骸长眠深山密林”的悲壮。1946年内战阴云密布时,他们选择“从沈阳部队开小差返回学校复学”,一个成为生化教授,一个成为果树育种专家。从战场到课堂,他们从未放下“救国”的初心。

家谱之外:那些“没留下材料”的坚守

合上家谱,许多故事已无材料可考:曾祖父的《微声》稿件和日记未能留存,祖父们的远征军日记或许早已遗失,太姑爷爷与陈纳德将军的合影可能从未存在。但那些“空白”里,藏着更动人的真相——他们不是史册里的“大人物”,而是万千中国家庭的缩影。

就像曾祖母汪氏“勤于农耕纺织”,在后方为子女缝补衣裳;太姑奶奶李多迦抗战时“常买《新华日报》看”,卖报人以为她是共产党人,她却说“我既爱我的国家,也爱我的朋友”;李学冕的妻子王玉琴,1949年之前参加地下党,协助丈夫驾机起义,同时受党组织委托护送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教练机的设计师徐舜寿从台湾到北京,后转业到银行系统,一生“克尽职守”。她们的故事没有浓墨重彩,却让“家国”二字有了温度。

80年后的今天,我触摸着这些名字,忽然懂得:家谱不只是血脉的记录,更是精神的族谱。曾祖父的“丘八”之笔,写的是文人风骨;祖父的战机,载的是青年赤诚;太姑奶奶的女校,开的是女性觉醒;姑祖父的远征军之路,走的是学子担当。他们或许没留下纸页,却把“爱国”二字刻进基因——刻在祖父李学冕“提前归队”的请战书里,刻在杨亚峰“迎着炮火”的伤疤里,刻在梁绍信“激光育种”的实验室里,刻在李多迦“免费治病”的药箱里。

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节点,山河已无恙。我们无需再经历战火,但深植于血脉的“家国情怀”,当如薪火相传。先辈们从未离开——他们在我们对和平的珍惜里,在“勿忘历史,吾辈自强”的誓言里。这,或许就是对先辈们最好的告慰。

作者:李倩云(作者单位系云南省民族学会)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来源:民族时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