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有肿瘤,皮肤会报警?皮肤科医生:这4种变化可能是信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15:44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2106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老李前阵子照镜子,发现鼻子边长了一个紫红色小疙瘩,原以为是蚊子咬的,没太在意。可几个月过去,那小疙瘩不但没消,反而悄悄变大,还开始隐隐作痛。

“这可能不是普通的皮肤问题。”皮肤科医生的一句话让他一愣。经过活检,这个不起眼的小疙瘩,竟然是基底细胞癌——一种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

很多人以为,肿瘤只藏在身体里,和皮肤关系不大。其实,皮肤是身体最大的器官,也是最早发出异常信号的“雷达”。有些癌症,真的是“写”在脸上的。

那么,皮肤到底会如何“报警”?哪些变化值得我们格外警惕?这篇文章,带你看清楚。

肿瘤不是凭空长出来的,它的出现往往伴随着细胞分裂异常、免疫系统紊乱,甚至慢性炎症。而皮肤,恰恰是这些异常最容易“浮现”的地方。

皮肤癌是最直接的例子。我们熟悉的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都可能以“痣变”、“伤口不愈合”、“结痂脱落反复”这些形式出现。

但除了皮肤自身的肿瘤,其他部位的癌症,也可能通过皮肤发出信号。比如:

肺癌患者可能出现“杵状指”,手指末端肿胀;

胰腺癌患者皮肤可能出现黄疸;

胃癌、乳腺癌等也可能在皮肤上形成转移性结节。

皮肤有时候,真的就是身体在说话。

不是所有皮肤异常都是肿瘤,但这4种变化,医学上已被明确列为肿瘤相关的“警示信号”。

1.痣突然变了样

一个原本规规矩矩的痣,突然变大、变黑、边缘模糊,甚至开始出血、瘙痒,这就要当心了。这可能是黑色素瘤的早期表现。它是皮肤癌中最凶险的类型,早期发现是关键

医生常用“ABCDE原则”来判断痣是否有恶变风险:

A(Asymmetry):不对称

B(Border):边缘不规则

C(Color):颜色不均匀

D(Diameter):直径大于6毫米

E(Evolving):形态在变化

符合其中任意一项,就要尽快就医。

2.皮肤莫名长出结节或肿块

皮肤表面或皮下突然出现无痛、质地较硬、边界不清的肿块,尤其是持续存在不消退的,更需要提高警惕。这类情况可能是转移性皮肤癌,常见于乳腺癌肺癌胃癌等晚期患者。虽然不常见,但一旦出现,往往提示原发癌已扩散

3.伤口久治不愈,反复破溃

正常的皮肤伤口,一般在一至两周内就能愈合。如果一个小伤口三个月都没好,甚至反复出血、结痂、溃烂,这种情况可能是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特别是脸部、耳朵、鼻子等常年日晒区域,如果出现这种“假装是伤口”的皮肤癌,要尽早处理。

4.皮肤颜色异常变化

除了黄疸、发红等常见皮肤色变,有些患者还会出现皮肤变黑(色素沉着)紫斑、瘀斑无故出现等现象。

比如,部分肾上腺肿瘤患者会出现皮肤明显变黑;而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肿瘤,也可能以皮肤紫癜为初始表现。颜色改变,不单是美观问题,它有时是内脏器官的求救信号。

这并不是巧合,而是有科学逻辑的。

首先,皮肤是外显器官,血液循环丰富,容易反映身体内部代谢异常。当肿瘤影响激素水平、免疫功能或血管状态时,皮肤往往最先“变脸”。

其次,一些肿瘤细胞具有“向皮肤转移”的能力。例如乳腺癌肺癌的转移,常常在皮肤上形成结节或斑块。

还有一种情况,叫副肿瘤性皮肤表现,指的是肿瘤本身没有侵犯皮肤,但因其产生的代谢物或引发的免疫反应,间接导致皮肤出现变化。例如:

胰腺癌相关的坏死性游走性红斑;

胃癌相关的皮肤色素沉着;

肺癌导致的皮肤瘙痒或皮疹。

这些信号虽然不常见,但一旦出现,往往提示原发肿瘤已经存在一段时间

皮肤的信号,是身体给我们的机会。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我国皮肤癌5年生存率超过80%,远高于肺癌、肝癌等其他常见癌症。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它长在“脸上”,容易发现,容易治疗

尤其像基底细胞癌,虽然名字里带“癌”,但恶性程度较低,及早手术切除,绝大多数可以治愈。关键是别拖。很多患者因为“这只是个痣”“这就是个疙瘩”而延误了诊断时机。等到肿瘤侵入深层组织,再治疗就难了。

不是所有人都容易得皮肤癌,但以下几类人群,确实需要特别留意:

长期户外工作者:紫外线是皮肤癌主要诱因;

曾有皮肤癌病史者:复发率高;

免疫系统低下者:如器官移植患者、艾滋病患者;

家族有皮肤癌史者:存在遗传倾向。

此外,中老年人也是高发群体。60岁以上的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皮肤体检,特别是对痣或老年斑的监测。

我们不是在制造恐慌,也不是在夸大问题。皮肤异常≠癌症,但皮肤异常≠小事。它可能是过敏,也可能是感染,但也可能是肿瘤的前奏。我们能做的,不是猜测,而是及时就医。学会“看脸色”,关注皮肤的蛛丝马迹,也许能帮我们赢得一场与肿瘤的赛跑。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肿瘤防治科普知识要点(2023年版)》
[2]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皮肤恶性肿瘤临床诊疗指南(2022年)》
[3]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癌症统计年报(2023)》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艾中医健康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