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场融合艺术和自然的“烟花秀”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以“敬畏自然”自居的始祖鸟公然赞助蔡国强在喜马拉雅上演“炸山”烟花表演,完全不顾脆弱的生态环境。
文|清扬
编辑|清扬
近日,一场融合艺术和自然的“烟花秀”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以“敬畏自然”自居的始祖鸟公然赞助蔡国强在喜马拉雅上演“炸山”烟花表演,完全不顾脆弱的生态环境。
随着舆论发酵,网友骂声一片,人民日报也下场怒批,官方调查组介入,当地知情人爆料更多内幕,此事已不是一句道歉就能简单平息,涉事人员可能付出更沉重的代价。
这场盛大的烟花“艺术”,最后谁来买单?
一场本该融合艺术与自然的盛事,最终却演变成了一场对品牌、艺术家和生态环境的三重拷问。
当绚烂的烟花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圣洁雪峰上炸开时,被引爆的,远不止是火药,更是公众心中对于“敬畏”一词的底线。
事件的核心很简单:知名艺术家蔡国强,在高端户外品牌始祖鸟的赞助下,在脆弱的高海拔地区搞了一场烟花表演。
然而,这幅视觉上无比震撼的画面,在现实中却引发了山崩海啸般的舆论反弹,甚至连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方媒体都下场点名批评,其讽刺性不言而喻。
始祖鸟这个品牌,卖的从来不只是一件冲锋衣,它通过兜售一种“敬畏自然”的理念,成功地将自己打造成了户外圈的奢侈品。
它的消费者,往往是那些愿意为其环保价值支付高额溢价的群体。
然而,当品牌将“敬畏”印在吊牌上时,它似乎忘了这两个字真正的分量,赞助一场在生态极其脆弱的雪山区域进行的大型烟花燃放,这在公众看来,无异于“炸山”。
这种行为,与品牌日复一日宣传的理念形成了尖锐的对立,构成了一种彻头彻尾的自我背叛。
风波骤起时,品牌方的第一反应不是坦诚沟通,而是悄悄删除了相关的宣传物料,这种试图掩盖的行为,无疑是火上浇油。
随后的道歉更是堪称灾难,在国内社交媒体上,他们承诺会进行更专业的评估,推动藏地环保项目。
听起来似乎很有诚意,但在海外平台上,声明的措辞却变成了“该行为与品牌价值观不符”,并微妙地提及正在与“艺术家和中国团队”沟通。
这种内外有别的“甩锅式”声明,瞬间被网友识破,它暴露的不是责任感,而是一种冰冷的商业算计:对内安抚,对外切割。
这种机会主义的公关策略,让品牌所谓的“敬畏”显得无比苍白和廉价。
市场是无情的,消费者的信任一旦崩塌,报复便会立刻体现在资本层面,其母公司安踏的股价应声大跌,市值在短时间内蒸发超过百亿人民币。
这沉重的代价,或许才真正让品牌方明白,“敬畏”这两个字,到底值多少钱。
作为享誉国际的“火药大师”,蔡国强的艺术生涯与爆炸和火焰深度捆绑。
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串走向“鸟巢”的“大脚印”烟花,到这次的雪山项目,他的创作手法中,似乎总带有一种强力介入、甚至征服自然的属性。
当年的“大脚印”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望,但在今天,当公众的环保意识已经普遍觉醒时,同样的手法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审视和质疑。
这背后,是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变迁。
面对汹涌的舆论,蔡国强团队最初的回应并未能平息风波,直到他本人出面道歉,表示将配合调查并愿意补救。
然而,他和品牌方共同的核心辩护理由,声称使用的烟花是“可降解”的环保材料,且符合排放标准——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说服力。
公众不再轻易被专业术语所蒙蔽。
大家开始追问:在生态循环极其缓慢的高寒地区,“可降解”需要多久?降解过程中释放的化学物质,难道不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长久污染吗?
更有网友翻出了他1993年在嘉峪关戈壁进行大规模火药创作的旧事,质疑这种“为了艺术而干预环境”的创作模式,本身就存在着忽视环境代价的系统性盲区。
这次事件,可以说不只是针对一次具体的创作,更是对艺术家旧有创作范式的一次总清算。
它清晰地表明,任何艺术表达都不能凌驾于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之上,艺术的边界,必须随着社会共识的进步而调整。
当品牌和艺术家还在为抽象的“营销”与“艺术”辩解时,雪山脚下的居民和这片土地上的生灵,却在承受着具体而真实的伤害。
附近村庄的居民,最先感受到的是恐惧,巨大的爆炸声让他们受到了惊吓,这并非寻常的声响,而是近乎暴力地撕裂了雪山的宁静。
随后,空气中开始弥漫着一股强烈又刺鼻的气味,久久不散。
这些来自当地社区最直接的反馈,将这场风波从网络上的口诛笔伐,拉回到了对具体的人的侵扰上。
他们的感受,是对“敬畏”二字最彻底的否定,而科学的诊断,则揭示了更为长远和深刻的生态恶果。
多位专家的观点汇集起来,描绘了一幅令人忧心的图景,首先,“可降解”在高寒地区几乎是个伪命题。
这里的生物降解过程极为缓慢,那些所谓的环保材料,其缓慢分解过程中释放的化学残留物,将长久地污染脆弱的土壤和纯净的水源。
其次,物理破坏是直接的。
烟花燃放的位置非常贴近地面,爆炸的冲击力足以摧毁地表上薄薄的草皮与有机质层。
这些植被的根系一旦被破坏,不仅自身恢复可能需要上百年,更可能增加脚下土地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风险。
对动物的影响更是毁灭性的,像雪豹这种对声光极度敏感的大型动物,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应激反应,甚至听力受损。
而对于那些生活在地下的鼠兔、旱獭等小型动物,所谓的“提前驱赶”几乎是天方夜谭,它们的巢穴很可能在爆炸中被直接摧毁。
这些小型动物的消失,将进一步破坏当地脆弱的食物链。
这种伤害是连锁性的,是道歉和金钱都难以弥补的,在巨大的生态创伤面前,任何“善后清理”的说法都显得无比苍白无力。
西藏日喀则地区相关部门已经成立调查组,对此事进行介入,这表明,事件的性质已经超出了舆论争议的范畴。
正如人民日报的评论所言,“留下的不能仅是道歉”。
这场代价沉重的雪山烟花事件,给全社会上了一堂公开课。
它警示我们,在任何宏大的商业叙事或艺术表达面前,对具体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是那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它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商业、艺术与自然之间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真正的“敬畏”,从来不是一场喧嚣的表演,更不是一个可以被任意涂抹和消费的标签,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谦卑,一种面对自然时懂得沉默和退让的智慧。
希望未来的所有活动,都能将环境伦理置于经济利益和艺术表达之上,让“敬畏”二字,真正回归其沉甸甸的本义。
此次始祖鸟喜马拉雅山烟花秀虽然事前做了很充分的准备,材料是环保的,表演前将动物都驱散了,一定程度上看似“安全健康”,但实则不然,肯定还是对大自然有深深的伤害。
毕竟真正的环保不是简单的事后清理和使用环保材料,更在于“不轻易闯入”“不惊扰生态”,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举办烟花表演,坚持贯彻 “无痕山林” 原则,拒绝任何形式的环境表演。
希望未来所有品牌方和艺术家在进行活动前,都要三思而后行,口号不能仅停留在宣传上,而要体现在行动中,任何背离自身价值观的营销行为,都将会自食恶果。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云莳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