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专题报道了天津大学脑机海河实验室团队的创新成果,介绍其在助力中国脑机接口技术迈向规模化临床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9月2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专题报道了天津大学脑机海河实验室团队的创新成果,介绍其在助力中国脑机接口技术迈向规模化临床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日前,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为这一前沿技术领域的产业化绘制具体路径。眼下,脑机接口的应用场景也越来越丰富,正在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
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团队最新研发的一套听觉智能评估系统,融合了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
在听觉刺激下,人的大脑皮层产生相应的神经电信号,医生通过分析脑电帽提取的脑电信号,能够准确检测出患者,尤其是婴幼儿和老人的听力受损程度,以及在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听力功能的恢复情况。目前这一应用正在天津市儿童医院、北京市儿童医院等单位进行临床测试。
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倪广健介绍,比如听力正常的一岁的小孩,带他去看病,他是回答不了大夫的问题的,这个技术能随时监测他的听力活动,真正让患者享受到前沿科技带来的福利和好处。
脑机接口前沿科技正加速接入民生领域。7月,国家医保局新增了一批医疗新技术价格项目,其中就包括脑机接口的相关费用,为脑机接口进入临床应用和规范收费提前准备。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文件,为脑机接口产业发展绘出路线图。
专家指出,近年来脑机接口技术发展势头迅猛,但技术落地应用仍有瓶颈。比如,脑机接口核心器件、算法、系统的标准,应用过程中的伦理规范等都有待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此外,脑机接口产业链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需要从全产业链角度进行布局。
倪广健指出,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无需手术,通过脑电帽等外挂设备就可以直接在头皮表面采集脑电信号,安全性相对更有保障。与其相比,侵入式会带来一个潜在威胁,因为植入体内,炎症反应、生物相容性方面会带来一定的隐患。
“真正想把脑机接口从实验室走到产业,其实需要全链条的覆盖。比如说,用什么样的电极采集脑电信号;采集到信号,用什么样的芯片去放大;信号如何进行分类、如何进行计算;如何集成为一个系统能够应用到的具体场景,这是全链条的工作。”倪广健表示。
文字、图片来源:央视新闻、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天津高新区T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