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粮满仓说丰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15:13 1

摘要:又是一年秋风送爽,五谷丰登。当金黄的麦浪在田间翻滚,当沉甸甸的果实压弯枝头,我们又一次迎来了属于耕耘者的庆典。本期丰收特刊,谨以墨香致敬泥土深处的力量,致敬所有在四季轮回中播种希望、守望收获的人们。

又是一年秋风送爽,五谷丰登。当金黄的麦浪在田间翻滚,当沉甸甸的果实压弯枝头,我们又一次迎来了属于耕耘者的庆典。本期丰收特刊,谨以墨香致敬泥土深处的力量,致敬所有在四季轮回中播种希望、守望收获的人们。

丰收不仅是粮仓满溢的物质丰盈,更是对勤劳最踏实的回响,对自然最庄重的答谢。在科技赋能农业的今天,丰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是智慧农田里的数据跳动,是生态农业中的绿色脉动,是产业链上的价值跃升。让我们共同品味这份甜蜜,聆听田野里传来的新时代丰收序曲。

文水县田园薯业专业合作社

千亩西蓝花迎丰收

金秋时节,位于文水县南武乡东庄村的田园薯业专业合作社西蓝花种植基地迎来第二茬丰收。放眼望去,一垄垄西蓝花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在阳光映射下如同一片翠绿的海洋。一百余名村民穿梭于田间,俯仰之间手起刀落,饱满紧实的西蓝花被剥离出来,装进筐内、运出田间、分拣装箱……一派丰收景象尽收眼底。

“今年第二茬采收从9月底开始,亩产约2800斤,主要销往河南、湖南、湖北、深圳等地。因为是错峰梯次种植,可以连续采摘到10月中旬。”田园薯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宇刚介绍,今年合作社西蓝花种植面积1500亩,头茬在6月上旬收获,预计全年总产量达4000多吨。

田间地头忙采收,生产车间忙加工。文水田园薯业合作社构建的“分拣—加工—储藏—保鲜”全链条体系,解决了农产品“出山难、保鲜难”的痛点。在分拣车间,西蓝花经过大小分级、品质筛选、去叶清洗后,迅速加冰包装,通过冷链物流直达全国市场,从田间到餐桌的新鲜度被牢牢锁住,也让西蓝花的品牌口碑持续升温。“这里的西蓝花品质好,不仅花球紧实、籽粒饱满,颜色也亮丽,深受消费者青睐。”来自河南大章实业有限公司的收购员张志培已连续5年从该合作社订购西蓝花,供应当地大型超市,“近期收购价稳定在2.5元至3元左右,消费者认这个品质,我们销路也不愁。”

这份“品质自信”,源于科学的品种选择与标准化管理。文水县田园薯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3月,主要从事脱毒马铃薯、西蓝花的种植、购销和推广。从2016年开始,该合作社积极引进西蓝花优良品种,以“订单农业”形式与农户展开合作,实行统一的种苗供应、生产标准、配方施肥等经营模式,带动文水100余农户参与种植。同时,合作社建立了40亩的西蓝花育苗连栋大棚,增加2条加工流水线,推动西蓝花产业走科学化、规模化、效益化的发展道路。

西蓝花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更给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西蓝花菜地里,50多岁的村民杨兰兰每天早早地就开始一天的忙碌。“只要不下雨,我们每天早上6点多就出发到地里采收。看这西蓝花的长势,真是喜人。”杨兰兰一边娴熟地剔除次品、修剪菜叶,一边笑着算起“增收账”,每天工作8至10个小时,一天大概可以赚到120元。

微风拂过连片的西蓝花田,茂盛的叶片托起一朵朵深绿色的西蓝花,似一颗颗“金疙瘩”在田间竞相绽放。记者 罗丽

方山县刘家庄村

苗圃铺就致富路

仲秋时节,方山县积翠乡刘家庄村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田野里,玉米和高粱挺拔饱满,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弯腰忙碌,采收一垄垄饱满的土豆,欢声笑语回荡在田间地头。而在村庄深处,刘民则的苗圃基地里,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

十几名工人正分工协作,将一株株绿油油的油松苗细心挖出、捆扎整齐,再依次装上运苗车。刘民则从事苗木培育已有七八年时间,有苗圃30多亩,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育苗能手。他一边指挥着装车,一边介绍说:“这批刚出圃的是四至五年生的大油松苗,每株6元,今天一共出3000株,销售额18000元。”他补充道,“今年雨水充沛,树苗长势格外好,截至目前,销售额已突破十万元。前几天还有老客户打电话预订了一批,过两天就来拉苗。”

正忙着指挥装车的是一位来自离石区信义镇的客商。他这次采购的油松苗将用于荒山绿化项目。谈及选择刘民则苗圃的原因,他坦言:“这里的苗木品质好、成活率高,加上距离我们那儿近,运输方便,自然成为我们的首选。”

刘民则的苗圃不仅是自己的“绿色银行”,也有效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常年在他基地从事植树、挖苗、管护等工作的村民达三四十人。苗圃采取灵活的用工机制,工资结算分日结和计件两种方式:日工每天100元,计件则是每挖一株树苗0.5元。不少在此打短工的村民,在每年只有四个多月有效工作时间的情况下,年收入都能达到一万多元,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尽管油松是苗圃的“主力”,但刘民则的培育品种并不单一。连翘、丁香、刺槐、山桃、山杏等多样化树种也在基地中茁壮成长,呈现出多层次、多品种的培育格局。经过数年用心经营,刘民则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经商信誉,在行业内树立了优秀口碑。他的客户群体早已不再局限于吕梁市内和山西省内,而是扩展至全国各地,最远的甚至吸引了来自西藏的绿化项目负责人前来采购。

一片苗圃,绿了荒山,富了乡亲。刘民则的苗木基地正以其蓬勃的发展态势,成为方山县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路上的一道靓丽风景,也为周边地区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注入活力。记者 王涛 任洋洋

刘凤梅:听风观雨守丰年

在靠天吃饭的田地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一次毫无征兆的霜冻,都足以让农民一整年的辛勤汗水付诸东流。而气象预报,正是横亘于天时与农业之间最坚实的防线。当预报员从纷繁的云图与数据中捕捉到风险的信号,成千上万农户的收成,便与这一次次的科学预警紧密相连。

“进入9月以来,我市平均降水量已达58.6毫米,较往年同期偏多六成,尤其是汾阳、石楼、岚县、方山等地,降水量甚至偏多一倍。9月16日,市气象台制作发布了《重要气象信息》,提示“目前正值秋粮陆续成熟收获的关键时期,阴雨天气易导致粮食霉变、农田渍涝。”“为此,我们建议各地加强田间管理,因地制宜采取应对措施。”吕梁市气象台预报员刘凤梅表示。

气象预报不仅是农事安排的“指南针”,更是抵御自然灾害的“防护网”。它与农业生产休戚与共,贯穿于全年关键农事活动的始终,从春季的春耕春播,到夏季的夏收夏种夏管,再到秋季的秋收秋种,精准的气象服务无处不在。

“今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我们制作了6期《春耕春播气象服务专报》,提醒农户们抢墒播种,做好苗期田间管理等;在‘三夏’气象服务期间,我们每周制作两次《夏收夏种夏管气象服务专报》,提醒大家做好农机调度,及时抢收冬小麦,推进夏收颗粒归仓。此外,我们还及时发布《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分析大风、高温、干热风、暴雨等天气对农业的影响,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比如在冻害来临前采取烟熏、灌溉、喷防冻剂等措施保护果木,在大风天气提前为设施农业进行防风加固等。”刘凤梅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各类气象服务产品,耐心地解释道。

这份精准服务的背后,离不开一线数据的支撑。今年5月,刘凤梅积极参加了市气象台组织的科技下乡暨汛期气象服务专项调研,深入汾阳、孝义等地的田间地头和气象科技小院,实地考察作物长势,为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积累起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如今,看到越来越多的农民根据最新的气象信息安排农事,主动防灾避灾,我真的感到非常欣慰——这就是我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作为一名在气象部门已工作19年的高级工程师,刘凤梅谈起这些年的感受,不禁感慨万千。记者 刘丽霞

郭侯强:“90后”新农人的创业实践

秋意渐浓,方山县马坊镇开府村的田野里,玉米已基本归仓。34岁郭侯强正驾驶着收割机进行最后的收尾作业。“今年雨水足,收成挺好。”他话语朴实,却藏不住喜悦。今年,他承包的四百多亩地里,玉米、土豆和高粱纷纷迎来丰收。

在年轻人纷纷外出闯荡的今天,郭侯强却选择留在农村、扎根土地。2011年从部队退伍回乡后,他就跟着父亲一起务农。眼看父辈们依然延续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辛苦却收益有限,他深知,要想真正走出不一样的路,必须靠新技术、新理念。

“老路难致富,年轻人就要干出年轻人的样子。”他说。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农业机械化。起初,他只买了一台拖拉机,一边自学操作,一边帮乡邻收割。渐渐地,这个勤快、懂规矩的退伍兵赢得了全村人的信任。“当兵回来真不一样,肯干、靠谱!”老人们都愿意把土地交给他托管。

随着规模不断扩大,郭侯强紧跟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引进新设备。如今,他已拥有拖拉机16台、收割机4台、铲车2辆、运输车5台,还建起了3座仓储库。“现在种地省时又省力,四百多亩地,十几个人就能完成,搁以前想都不敢想。”

从传统耕作到机械化管理,从人力背负到无人机飞防,郭侯强的务农之路越走越宽。现在的他,已是名副其实的“机械多面手”,各类农机证照齐全、操作娴熟。更让他自豪的是,高科技农业设备正不断融入日常劳作。父亲最初买回二手无人机时,他还只是远远见过,从未亲手操作。但他没有畏难,凭着退伍兵的韧劲和天赋,自己看视频、反复试验,很快便熟练掌握了飞行与喷洒技术。如今,他不仅考取了相关证书,还三次升级机型,成为村里小有名气的“无人机专家”,时常有人上门请教。

说起未来的打算,他谦虚地说:“其实,也有一些想法,但更想做好当下。”最后他笑着说:“现在我的幸福就是,每天大家能平安收工、睡个安稳觉、过个丰收年。”没有豪言壮语,郭侯强的话语却真切地传递出一位新农人坚定的脚步、朴素的心愿和对土地最深厚的感情。记者 李亚芝

张有生:千亩高粱红 绘就好“丰”景

秋日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孝义市振兴街道生富塘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千亩田地上。沉甸甸的高粱穗红得发亮,微风拂过,荡起层层穗浪。57岁的张有生站在地埂上,脚下的土壤带着雨后的湿润,他伸手搂过一穗高粱,搓出几粒饱满的籽实,脸上漾开了笑意:“再晴上两天,高粱就能收割了!”

2017年,张有生成立了孝义市振兴街道生富塘种植专业合作社,如今经营着1500亩土地。今年,种了1000亩高粱和500亩玉米,尽管雨季比往年迟了一个月,长势却比去年更好。“你看这穗子,颗粒多瓷实,亩产能比去年高不少。”张有生拨开叶片,露出发红的穗轴,语气里满是笃定。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地成本约1100元,今年亩产可达1200斤。去年卖到1块1,前年价格更好,1块4。今年打听下来,行情也稳在1块1左右。”

不远处,玉米还没有完全成熟,但已有商家主动上门询价。“玉米棒子七毛一斤,脱成粒是一块一。”张有生语气从容。多年的种植经验让他对市场波动并不陌生,也更坚定了他“多种粮、种好粮”的初心。

种粮几十载,张有生亲历了种植技术的变迁。“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耕地靠牛、收割靠镰,夫妻俩忙整年也赚不了几个钱。”他回忆道。如今,合作社实现了全机械化种植与收割,无人机往来穿梭打药除草,效率比从前翻了几十倍。儿子成了“农机能手”,各类设备操作自如,张有生只需在田间统筹调度。不过这位“老把式”有自己的坚持:“高粱根系浅,用除草机容易伤苗,还是得靠人工精除,这老经验不能丢。”

谈及与土地的情谊,张有生的目光变得深邃。他俯身抓起一把土说:“这土地养了咱一辈子,守土有责啊。”这些年,他不仅自己种好粮,还带动周边农户加入合作社,分享种植技术与市场资源。“能让更多人愿意种粮、种好粮,为国家粮食安全出份力,比啥都强。”

夕阳西下,余晖为千亩粮田镀上金边。张有生望着起伏的穗浪,黝黑的脸上写满了踏实与期待。于他而言,丰收不仅是仓廪殷实的喜悦,更是对土地的回报,是守护粮食安全的朴素担当。记者 张娟娟

吉永胜:秋味入肴品丰年

秋日的吕梁,褪去夏的喧嚣,田野里沉淀下饱满的果蔬馈赠。这份大地的深情,被农家餐馆里一双双巧手采买、烹制,最终化作一道道承载着丰收喜悦的“丰味佳肴”,吸引着八方食客,奔赴这场富有乡土气息的“秋之盛宴”。

暮色四合,离石区凤山街道吉永胜经营的“简小厨”餐馆渐渐热闹起来。食客盈门,当一盘盘饱蘸秋意的菜肴端上桌时,赞叹声便此起彼伏:“瞧这水煮肉片,真是香得地道!”“土豆栲栳栳,筋道入味!”饭桌上,食客们箸影交错,谈笑风生。此刻,美食已超越味蕾的愉悦,成为连接城乡、分享大地丰饶的温暖纽带。

这份餐桌上的鲜美,源于秋收时节日复一日地辛勤奔赴。吉永胜告诉记者,他每天清晨八点便准时出现在附近的农贸市场。他的目光在沾着晨露的果蔬间逡巡,指尖触碰着敦实的南瓜、火红的辣椒、饱满的土豆……精挑细选,只为将最新鲜、最当季的食材带回厨房。

食材归位,后厨旋即被忙碌的气息填满。系上围裙的吉永胜掌勺而立,旺火之上,铁锅欢快地“嗞嗞”作响。煎、炒、烹、炸,每一道制作工序都是对秋日食材最质朴的礼赞。看看他正在烹调的“临县炒五样”:辣椒在滚油中激发出热烈香气,随之五种时蔬切丝入锅,在急促的翻炒中碰撞融合,瞬间锁住鲜嫩与爽脆。“时令菜讲究的就是食材本味。”吉永胜抹一把额头的汗珠,手中锅铲翻飞不停,“火候到家,少放调料,吃的就是这个‘鲜’字!”厨房里升腾的氤氲香气,源源不断地飘向用餐区,将秋日的丰饶,实实在在地化作看得见、闻得到、品得出的美味佳肴。

深夜,送走最后一位心满意足的食客,餐馆又重归宁静。服务员细心清理着地面垃圾,空气中菜肴的余香仿佛仍在低徊。像“简小厨”这样扎根乡土味道的餐馆,以最直接、最温暖的方式讲述着丰收的故事。它们将田间的蔬果精心搬上餐桌,让农人辛劳的汗水,化作食客舌尖的甘甜,慰藉着风尘仆仆的肠胃,更温暖着寻常巷陌的人心。金秋的丰收,便在这日复一日的灶火与笑语中,沉淀为四季不散的人间烟火。记者 刘沛林

图①为村民在田地里忙着采收西蓝花。 罗丽 摄

图②为方山县刘家庄村苗圃基地,工人正在起苗。王涛 摄

图③为郭侯强紧跟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引进新设备。 李亚芝 摄

图④为工作中的刘凤梅。 刘丽霞 摄

图⑤为张有生在田间查看高粱长势。 张娟娟 摄

图⑥为吉永胜正在厨房制作菜品。 刘沛林 摄

来源: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