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篇文学随笔,一篇文学对谈。 读至尾页,依觉意犹未尽。余华依然是那个熟悉的余华,他从作品本身跳脱出来,带着属于自我的戏谑的灵魂。从中学时代开始读《活着》,读《在细雨中呼喊》,读《许三观卖血记》,后来读《兄弟》,读《第七天》,读《文城》,这六部长篇曾经一度占据我无数沉浸式的阅读时光。直至近些年来开始慢慢接触余华更早期的短篇,才发现一个作家究竟需要走过多漫长的路途,才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 在与魏冰心的对谈中,有一段我特别印象深刻的表述。余华坦诚地说道: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一生中就是两步,第一步是找到文学,找到文学以后,第二步是找到自己。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到《古典爱情》,再到《在细雨中呼喊》,借由着作家的笔端,我好像看见了一种宿命的选择,一种文学意义上的双向奔赴。 · 我是一个极度热爱读小说的人,且与此同时,我也是一个极度热爱去读文学评论的读者。开始阅读一个故事于我而言是新鲜的、热切的,但结束阅读一个故事对我来说却是煎熬的、痛苦的。所以我迫切地想要从他人的视角返回一个故事,借此稀释我仍未能从中抽离的浓厚的情愫。余华的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属于我的阅读的延续。 · “一个伟大的作者应该怀着空白之心去写作,一个伟大的读者应该怀着空白之心去阅读。只有怀着一颗空白之心,才可能获得想象的灵魂。就像中国汉族的习俗里所描述的那样,婴儿为什么能够看见灵魂从一个行将死去的人的体内飞走,因为婴儿的眼睛最干净。只有干净的眼睛才能够看见灵魂,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都是如此。被过多的平庸作品弄脏了的阅读和写作,确实会看不见伟大作品的灵魂。” · 卡夫卡曾在日记写:写作是我唯一能够忍受的事情。不是因为我享受它,而是因为借此我能够抵挡住我的恐惧。生活、现实、虚幻、梦境,当被付诸笔端的文字开始流动,写作者便以此为契机,开始故事自身的命运。与其说这是创作者的恩泽,倒不如说,这也是属于无数读者的幸运。合上书的瞬间,我便知晓,我的待读书单又变长了一些。摘要:· 15篇文学随笔,一篇文学对谈。 读至尾页,依觉意犹未尽。余华依然是那个熟悉的余华,他从作品本身跳脱出来,带着属于自我的戏谑的灵魂。从中学时代开始读《活着》,读《在细雨中呼喊》,读《许三观卖血记》,后来读《兄弟》,读《第七天》,读《文城》,这六部长篇曾经一度
来源: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