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妈妈是一名精神科医生。从小到大,我看着她在诊室里耐心倾听患者的痛苦,用专业知识和药物帮助无数人走出心理困境。家里的书架上堆满了精神病学教材,饭桌上的话题也常常围绕着各种心理疾病案例展开。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我本以为自己对心理健康知识了如指掌,绝不会被心理问题
我妈妈是一名精神科医生。从小到大,我看着她在诊室里耐心倾听患者的痛苦,用专业知识和药物帮助无数人走出心理困境。家里的书架上堆满了精神病学教材,饭桌上的话题也常常围绕着各种心理疾病案例展开。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我本以为自己对心理健康知识了如指掌,绝不会被心理问题困扰。
然而,大学四年级那年,我却意外地被焦虑和强迫症状缠上了。
一切始于毕业论文的压力。起初只是偶尔检查一下已经保存的文档,后来演变成反复确认门窗是否关好,最后发展到对任何细微的不适都会产生灾难性的联想。我会因为心跳稍快就担心自己猝死,因为头痛就怀疑长了肿瘤。明明理智上知道这些想法很荒谬,却无法控制自己去验证和排除。
妈妈很快发现了我的异常。凭着专业经验,她给我制定了详细的治疗计划:认知行为疗法、暴露疗法、正念练习,甚至考虑必要时使用药物。我严格按照她的方案执行,每天记录自动思维,挑战不合理信念,进行暴露练习。然而半年过去,我的状况却没有明显改善,反而因为“治疗无效”而增加了新的焦虑——我是不是得了治不好的病?
直到那个周末,我在图书馆偶然翻到一本泛黄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提到一个看似简单到近乎笨拙的方法,我的康复之路才真正开始。
一个被忽视的核心:化被动为主动
书中讲到,强迫焦虑的本质是内心两种力量——“本我”和“超我”的拉扯。一个是那个恋生怕死、本能退缩的“本我”,像个受惊的孩子不断哭喊“我受不了了”;另一个是那个过度警觉、完美主义的“超我”,不断警告你“必须预防那个低概率事件”。
当我被这两种力量拉扯时,无论我听从哪一方,都是在强化症状。回应“超我”的警告,我会陷入无休止的验证行为;安抚“本我”的不安,我又会变得畏首畏尾。最关键的是,我之前的各种应对方式——接纳、忍受、转移注意力——都是在被动反应,而不是主动引领。
这让我想起一个佛学典故:有人问禅师:“如何解脱?”禅师回答:“谁绑住了你?”是啊,强迫和焦虑就像空中飘动的云,我们总是试图推开它们,却忘了真正困住我们的,是对这些云朵的过度关注和排斥。
心理学家森田正马曾说:“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这句话我以前听过无数次,却从未真正理解。原来,“顺其自然”不是被动忍受,而是主动地允许一切存在;“为所当为”不是勉强自己做事,而是带着症状继续生活。
我的“笨方法”实践日记
领悟到这个道理后,我决定彻底改变应对策略。我不再把强迫焦虑视为需要消灭的敌人,而是把它们当作背景噪音,继续做我该做的事。
第一周:从简单开始
当强迫思维出现时,我不再立即响应,而是告诉自己:“我现在要先去喝杯水,这个想法可以等一等。”或者“我先回复完这条消息,再考虑你的警告。”关键是保持一种主动的姿态,而不是被症状牵着鼻子走。
这个过程极其艰难,焦虑感会像潮水般涌来。但当我坚持完成手头的小事再回应症状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很多时候,那股强烈的冲动已经减弱甚至消失了。
第二个月:学会给症状“合理位置”
我不再试图消灭或忽视强迫思维,而是给它一个“合理位置”——承认它的存在,但不赋予它特殊意义。就像跑步后胸口闷痛,我们不会大惊小怪,只是自然放慢速度休息一下一样。
当灾难性想法出现时,我会说:“我知道你在这里,但我现在要专心上课。”这种态度既不是对抗,也不是屈服,而是一种温和而坚定的主导。
第三个月:越过情感临界点
书中提到,任何情绪都有它的临界点,就像波浪一样,达到峰值后必然会下降。当我不再拼命抵抗焦虑,而是允许它存在并继续做自己的事时,我发现焦虑确实会自然消退。而且每一次成功经历,都会提高我对焦虑的耐受阈值。
推荐两本改变我的书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本书给了我巨大帮助:《情绪自救》和《战胜强迫症》。
《情绪自救》教我如何识别和调整导致情绪困扰的底层信念。比如,我意识到自己的“必须完美”信念来源于成长过程中对母亲职业光环的过度认同。修通这些信念,才是治本之策。
《战胜强迫症》则详细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越对抗症状,症状就越严重。书中提出的“不挣扎的智慧”与我实践的“笨方法”不谋而合:当我们停止与症状角力,症状就失去了存在的动力。
一些具体建议给大家
如果你也在与焦虑强迫共处,以下是我亲身验证过的具体建议:
1. 从小事开始培养主动感:每天早晨醒来,先决定今天要穿什么衣服,而不是机械选择。这种微小的决定权练习能增强你的“主动肌肉”。
2. 给症状起个滑稽的名字:我把我的强迫思维叫做“小闹闹”,当它出现时,我会说:“小闹闹又来了,我知道了,你旁边坐会儿吧。”这种轻松的态度能减少症状的威胁感。
3. 延迟响应:当强迫冲动出现时,给自己设定一个等待时间,比如“五分钟后再执行强迫行为”。很多时候,五分钟后冲动已经减弱了。
4. 专注当下的小事:认真感受水的温度洗脸,仔细品味食物的味道,全神贯注地走一段路。这些简单的正念练习能让你的注意力从症状中解放出来。
5. 记录成功经验:每次成功应对症状后,简单记录下当时的情感和应对方式。这些记录会成为你未来面对困难时的资源。
如今,毕业已经两年的我,症状基本不再困扰我的生活。有趣的是,当我最后一次复诊时,妈妈看着我的病历,半是欣慰半是自嘲地说:“我用了三十年积累的专业知识没治好你,一个‘笨方法’却做到了。”
我笑着回答:“也许正是因为方法太笨,才让我放下了对‘高明解决方案’的执着吧。”
的确,战胜焦虑强迫的钥匙,从来不在多么精妙的疗法中,而在我们化被动为主动的日常实践里。这不是一场需要赢得的战争,而是一种需要学会共处的艺术。
来源:心理师彭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