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柏军:晚清爱国将领林国祥“巡航西沙”始末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9 22:14 1

摘要:据《新会县志续编》等多种地方史料记载,广东新会籍晚清爱国海军将领林国祥,于清朝宣统元年曾经领命指挥广东海军,与广东水师提督李准视察、巡航、勘察南中国西沙海域诸多岛屿,采集有关情况,撰写调查报告,并一一给西沙系列岛屿命名,鸣炮升旗,向世界宣示南中国海系列岛屿为中

据《新会县志续编》等多种地方史料记载,广东新会籍晚清爱国海军将领林国祥,于清朝宣统元年曾经领命指挥广东海军,与广东水师提督李准视察、巡航、勘察南中国西沙海域诸多岛屿,采集有关情况,撰写调查报告,并一一给西沙系列岛屿命名,鸣炮升旗,向世界宣示南中国海系列岛屿为中国疆域固有领土。因此,为表彰林国祥率军航海保卫疆土的重大功劳,清政府把南中国海上一个岛屿以林国祥的籍贯地广东新会命名为“新会岛”,并勒石纪念。由此可见,对于南中国海域辖区内岛屿的保护和勘察,从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曾停止过,而这些就是南中国海系列岛屿属于中国领土的铁证之一。本文主要论述林国祥“巡航西沙”勘察活动始末及其对当时和后世的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

如果我们要和外国人论证南中国岛屿海域领土的归属,关键是要拿出证据来说话,就首先要追溯从古到今铭刻在南中国海域各个岛屿上的“中国历史”和“中国足印”。

笔者最近查阅地方史料发现,广东省新会市(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的地方史志《新会县志续编》“人物传”一栏记载:广东新会在晚清时候出了一位爱国海军将领林国祥,此人曾经领命指挥清朝海军协助李准视察、巡航、勘察南中国海域诸多岛屿,采集有关情况,撰写调查报告,并一一给岛屿命名,向世界宣示南中国海系列岛屿是中国疆域固有领土。因此,为表彰林国祥率军航海保卫疆土的重大功劳,清政府把南中国海的一个岛屿以爱国将领林国祥的籍贯地广东新会命名为“新会岛”,勒石纪念云云。(1)

由此可见,对于南中国海域辖区内岛屿的保护和勘察,从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曾停止过。这些就是南海岛屿属于中国领土的铁证之一。为了探究广东新会人林国祥率军远渡南海视察西沙事件的始末,笔者沿着地方史料的若干线索,翻查更多古籍资料,追寻林国祥百年前的西沙之行,为今天仍处于纷争不休的南中国海域系列岛屿写下一个“我们属于中国”的历史根据,写下一声“我们属于中国”的历史呼唤,写下一句“我们属于中国”的历史声援!

海南省三沙市的成立与南中国海领土的重要战略意义

2012年,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了一个不寻常的决定:南中国的疆域又多了一个行政地级市—— 中国海南省三沙市。

西沙永兴岛 (百度图片)

一个国家调整自己的行政区域本来是很寻常的事情,但是中国成立海南省三沙市却吸引着世界特别是亚洲各国的关注。海外新闻媒体报道说:“海南省三沙市的成立这一举措震动了整个东南亚乃至世界。”她说明中国政府在新时期对于维护南中国海域岛屿领土的决心是坚决的、巨大的、不容置疑的。

三沙市海域辽阔岛屿众多,她所辖的标志更加清晰。外国侵略势力今后要是胆敢侵略中国海南三沙市领域内的一个岛屿,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珊瑚礁,就等同于侵略三沙市,等同于侵犯中国领土,中国政府一定严正交涉据理力争。海南省三沙市的成立更加彰显了南中国海域领土的保卫对于中国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重要性。这个新成立的地级市的人口可能是中国城市中最少的,然而她的知名度、新闻关注度却是世界级的,吸引了全球的关注。

中国海南省三沙市位于中国南海,是中国地理纬度位置最南端的城市,为海南省第三个地级市,下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涉及岛屿面积十三平方千米,海域面积二百多万平方千米,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小、总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城市。海南省三沙市人民政府驻地永兴岛,是西沙群岛同时也是整个南海诸岛中最大的岛屿。2012年7月24日,海南省三沙市人民政府正式挂牌成立。

2012年6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将以前设立的县级三沙市升格为地级市“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三沙市人民政府驻西沙永兴岛。此次设立地级三沙市,是中国对海南省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和完善。设立三沙市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对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的行政管理和开发建设,亦有利于保护南海海洋环境。

2012年7月19日,中央军委批覆广州军区,同意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省三沙警备区”。7月21日,西南中沙一千一百多名选民票选三沙市第一届人大代表。7月22日,海南省三沙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公布,共有四十五名代表当选。7月23日,三沙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议选举产生了市一级权力机构,符戆当选首届人大常委会主任,肖杰当选第一任市长,并出任三沙市首任市委书记。

2012年7月24日,海南省三沙市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在三沙市驻地永兴岛举行。海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罗保铭,广州军区副司令员邢书成,海南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于迅,海南省委副书记李宪生共同为三沙市揭牌,宣告三沙市正式成立。随着三沙市正式揭牌,一群群和平鸽飞向天空。揭牌仪式后会议转场至海边,举行三沙市地名碑的揭牌仪式。

晚清海军将领林国祥及其抗倭爱国事迹

林国祥 (1851-1909),又名瑞喜,清末马来西亚归侨,清朝著名海军将领。关于林国祥的籍贯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有历史学辞典说他是福建人 (2),也有历史人名辞典说他是广东广州人。(3)其实上述两种说法都不准确。林国祥原籍广东新会县大泽镇北洋乡 (今属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之槟城,是青年时代归国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马来西亚归侨。广东新会的地方文史专家在林国祥家乡大泽镇北洋乡找到了林家族谱,上面载有林国祥生平事迹;专家还在该村找到了林国祥的坟墓,确证林国祥是广东新会籍晚清海军爱国将领。

林国祥之父林道解是南洋著名侨领、建筑商,曾建造槟城旧关仔角之古城,吉打埠至今有为纪念林翁而命名的道解埠 (TOKAI)。林国祥於兄弟六人中排行第二,自小在槟城读书 ,谙熟英语。

青年时期的林国祥深受其父亲为人处世的影响,办事干练、头脑清醒、胸怀大志,为了报效祖国毅然与三弟林国裕、五弟林国禧回国学中文。清同治六年 (1867),林国祥与两个弟弟同往福州船政学堂学习海军;同治十年毕业,先后在建威、扬威等舰实习,后任广东水师舰队广乙舰管带。

清光绪二十年 (1894),林国祥率广乙舰北上与北洋舰队会操,事后,留驻北洋舰队海军基地威海卫。是年七月二十五日,林国祥奉令率广乙与远济等舰为增援在朝军队的东升商船护航,被日舰袭击,英勇反击,与日舰展开激战,船体受创伤,后乘英国船归国。秋,他任远济舰管带。

1895年二月,北洋舰队在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林国祥受到牵连,以“拒敌不力”之罪名被议革职。不久,他又被朝廷起用。光绪二十二年夏,林国祥奉命和海军宿将程壁光、谭学衡等前往英国监造订购的海天、海圻两艘巡洋舰,至光绪二十五年才制成回国。

林国祥后南归广东,在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属下任舰队左翼分统。清朝宣统元年 (1909),李准奉命率伏波、琛航两舰南巡西沙群岛,委林国祥为航海指挥。每巡察一海岛,即标志命名,其中有一岛屿,李准以林国祥巡海有功而将其命名为“新会岛”。

巡航西沙群岛回来后,林国祥即染病卧床,后卒于1909年,归葬于广东新会北洋乡故里。墓碑刻有“诰授武显将军显祖考国祥翁林公”等字样。享年五十八岁。

据广东新会当地文化部门负责人介绍,在广东新会大泽北洋乡,至今还完好保存有晚清爱国将领林国祥之故居、坟墓和功名牌匾等遗址和文物,林国祥之后裔依旧守护着祖先之府邸。

另外关于李准、林国祥等率军巡航西沙群岛的具体时间,最早的记载是新闻纪实报道〈李准巡海记〉。新闻记者记录当事人李准的回忆表示:他们率海军军舰巡阅南海和西沙诸岛屿是在光绪三十三年 (1907)。

李准向记者做上述回忆的时候,已是1933年8月,距离“巡视西沙”事隔二十六年。或许是经年日久,李准的记忆出现了偏差,因为后人考证,北京故宫博物院存清代档案中,记载此事发生于宣统元年 (1909)。那一年4月,两广总督张人骏致电军机处表示:“月初派勘榆林港外西沙各岛,系用伏波、琛航驶赴。”这应该就是李准当年率军舰巡阅南海的准确时间。所以,李准、林国祥巡航南海西沙系列岛屿的准确年份应该是宣统元年,不是李准所表述的光绪三十三年 (1907)。所以林国祥家乡广东新会一些描写林国祥生平事迹的文章注明“林国祥卒于1908年”的说法应属误笔,应该纠正过来。

林国祥祖屋一角

历史学家又考证,1907年,李准确实带着军舰出航过,但是那一次的目的地不是南海的西沙群岛,而是距离大陆最近的东沙群岛。也许是李准叙述的不准确,也许是《大公报》记者转述时的疏忽,这两次相距两年时间的巡阅被放在了一年。

说起清末海军将领林国祥,最值得一说的是他忠勇爱国舍生忘死的抗倭事迹。

林国祥堪称清末海军中值得写上一笔的爱国将领。他作为受过正规海军作战训练的新一代海军将领,参加了清末几乎全部的海上战事,只可惜国力羸弱,林国祥的战斗履历几乎写满了失败。但是林国祥爱国、勇敢,在对倭寇历次战斗中表现坚决顽强,是受到广泛赞誉和颂扬的爱国海军将领。

林国祥是福建船政学堂第一期学员,同是广东人的“抗倭英雄”邓世昌与其同期。后来林国祥在福建水师任琛航舰管带 (舰长),邓世昌是他的大副。中法战争后,被击沉后修复的琛航划归广东水师,林国祥改任广东水师主力广乙号管带。

1894年,广乙号北上与北洋水师会操,林国祥后奉命护航运兵船为朝鲜增兵,结果在丰岛附近海域遭遇日本军舰,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的第一场海战。广乙舰和一同护航的北洋水师济远舰对抗日本吉野等三舰。济远舰开战不久就临阵脱逃,而广乙则直冲敌阵,试图迫近敌人发射鱼雷;终因寡不敌众,被击成重伤,被迫避往朝鲜西海岸,搁浅自焚。

黄海大战中,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再次临阵脱逃,战后被处斩。时人多以林国祥与之对比,林国祥以“敢战”之名接任济远舰管带,结果没过多久,济远舰又随着北洋水师残存力量一起,在威海卫一战中全军覆没。

黄海大战是一场扣人心弦、动人心魄的大海战。林国祥作为中国海军将领,舍身抗敌临危不惧的精神深受后世赞誉。查史籍资料,有以下感人的细节描写——1894年5月,清廷第二次校阅海军,记名总兵余雄飞带广东水师“广甲”、 “广乙”、“广丙”三舰赴北洋会操。演习时,“广东三船沿途行驶操演,船体整齐,变化雁行、鱼贯,操纵自如”。特别是海军将领林国祥指挥“广乙”舰施放鱼雷,“均能命中破的”,于驶行之际打靶,“中靶亦在七成以上”。

7月,“广乙”与“济远”奉命护送仁字军赴朝,以增援屯扎牙山的叶志超、聂士成军。行前,林国祥向丁汝昌请示:途中如遇日舰攻击,将如何处置?丁汝昌答曰:“两国既未言明开战,岂有冒昧从事之理?若果倭船首先开炮,尔等亦岂有束手待毙之理?纵兵回击可也。”25日晨,“广乙”、“济远”返航时刚驶抵丰岛附近海面,便看到日本“吉野”、“秋津洲”、“浪速”三舰,似欲拦阻去路。林国祥“知其来意不善,遂严阵以待”。此时日舰突然开一炮,“广乙”立即以牙还牙。双方激战一小时二十分钟。“广乙”受伤多处,伤亡亦重,林国祥因下令驶向东北方向逃避。

“广乙”驶至朝鲜西海岸搁浅后,林国祥为免军舰资敌,下令自己的士兵自行破坏兵舰凿坏锅炉,焚烧药舱,率残卒七十余人登岸,往牙山投叶志超军营,然而抵达目的地时见营垒已空,林国祥及其部属只好搭乘英国军舰回国。途中“复截于倭舰,听命立永不与闻兵事服状,林国祥以下连署与倭,乃得纵归”。

史学家研究发现,林国祥在这场海战中表现出娴熟的海战战术令人赞叹,堪称“虽败犹荣”。林国祥在丰岛海战时任“广乙”号鱼雷巡洋舰舰长。丰岛海战中,“广乙”舰在他的指挥下表现出色,在日舰突然向“济远”舰开火齐射的一瞬间,“广乙”就冲到了“吉野”跟前试图发射鱼雷并进行撞击,使“吉野”措手不及在海上兜了个大圈,想打“广乙”却找不着船,而“广乙”此时已神不知鬼不觉地逼近了日本兵舰“秋津洲”准备发射鱼雷,如果不是“秋津洲”运气好,先发制人一发炮弹击中了“广乙”的鱼雷发射管,“秋津洲”后来的结局怎么样还不好说。此时,眼看形势危急的日本兵舰“浪速”赶紧冲上来帮同伴,干脆放弃了对清军“济远”的炮击,和“秋津洲”一起合围夹攻“广乙”,而 “广乙”此时又迅速绕到了“浪速”后面三百米左右的位置炮击“浪速”,此时的日本兵舰“浪速”完全置于清军这艘鱼雷巡洋舰的大炮射程之内,无异于活靶子,如果这时候“广乙”没有受损还能发射鱼雷的话,那么那天丰岛海战的结果就会改写。

通过丰岛海战的一番较量,日本海军终于领教了林国祥这位清朝海军将领一往无前舍生忘死之英雄气概,为之心寒胆怯,把林国祥比喻成“邓世昌第二”,认为林国祥是日本海军以后最值得注意和最需要研究的清朝将领之一。虽然“广乙”最后还是被日舰击毁了,但林国祥和“广乙”舰官兵的优秀表现却是连日本人和英国人也不得不承认的!

回顾上述人生经历和军旅生涯,足以见证海外赤子、马来西亚归侨林国祥有着饱满的爱国热情,遇事冷静、临危不惧、胆大心细、敢于挑战,正是这些洋溢爱国情怀的军人品格支撑着他后来完满完成了“以老龄军舰征服万里波涛视察西沙”的爱国壮举。

晚清海军大臣李准与详述“巡视西沙”往事的〈李准巡海记〉

在细说林国祥巡视西沙群岛事件之前,不能不先说一个重要的穿针引线的“伯乐”人物、林国祥的顶头上司 —— 李准。正是李准的“慧眼识英雄”才有了林国祥的西沙之旅。

甲午战后,朝廷要追究战败的责任,将丁汝昌部下所有战败军官一律革职,林国祥也受到无辜的牵连。李准以广东海军人材缺乏为由,大胆起用林国祥这名“败军之将”,任其为左翼统领。被李准任命为广金舰舰长、后来和林国祥一起指挥兵舰“巡视西沙”的另一名北洋水师将领吴敬荣,也是因甲午海战失败被革职的海军将领。李准用人不拘一格、不怕非议,显示了他量材使用、知人善任的才能。的确,后来给李准的西沙巡航提供保障的,正是这些失意的老一代清朝海军将领。

清朝宣统元年夏,李准奉命率伏波、琛航两舰南巡西沙群岛,委林国祥为兵舰航海指挥。

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对林国祥堪称有知遇之恩,对他过去的军旅生涯十分了解。李准认为清军与日军在黄海的对决,其胜负高下实际体现的是两国制度之优劣,不是彼此武器兵舰之优劣,而朝廷归罪于林国祥等一班指挥官、革职问罪于个人是不公平的。加之李准对林国祥的军事指挥才华很欣赏,所以才请他当自己的西沙勘察之旅船队的总指挥。事实证明,李准邀请林国祥加盟,确实找对了人,这好比“伯乐”找到了“千里马”,实在是一段识才爱才重才之佳话。

中国近代史对李准其人在维护南中国海域领土的作为评价甚高。这样一位努力维护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忠勇爱国之将领,其生平事迹也值得我们后来者一读。

李准 (1871年3月26日-1936年12月22日),四川省顺庆府邻水县太安乡太安里柑子铺李家坝人(今柑子乡活水沟桅子湾人),原名继武,派名新业,亦名木,字直绳,又字志莱,号恒斋、默斋,别号任庵、平叔。同治十年 (1871) 二月初六日子时生。

中国史学界对他有一个盖棺定论的评价:李准是百年来维护南海诸岛主权最力的清朝海军高级将领。

李准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父李征庸 (人称李铁船) 是光绪三年 (1877)丁丑科进士,官至钦差督办四川矿务商务大臣,头品顶戴,三品卿衔。李准十七岁时前往父亲在广东的任所,但两次应试均不第。1895年,其父捐其为监生、同知衔候补道员。

广东水师提督李准

1895年冬,李准奉张之洞委派,前往湖北赈捐,受其赏识,被保以知府补用。1898年,实任广东钱局提调,次年兼任海防善后局提调和广东省厘金局总办。1902年,李准为两广总督岑春煊赏识,由文入武,任广东巡防营统领,兼巡各江水师,镇压洪全福起事,捕获巨盗林瓜泗。因此于光绪二十九年 (1903) 被授予南澳镇总兵一职,赏头品顶戴和“果勇巴图鲁”称号。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四月十五日,光绪皇帝及慈禧太后召见李准,累功升任广东水师提督。

李在广东水师提督任内,先后率舰巡查东沙群岛和西沙群岛,确立了中国对该两处群岛的主权。为纪念他的功绩,今日南沙群岛内尚有岛屿之沙滩被命名为“李准滩”,以纪念他的巨大功绩。

李准由于长期率部在广东镇压革命党起事,深为革命党所恨,数次遭到刺杀,先后两次重伤。1911年,革命党发动黄花岗起义,李准率部镇压之,但旋即遭到两广总督张鸣岐猜忌,遂转而靠近革命党,与胡汉民秘密联络。辛亥革命爆发后,李准率部回应,迎接胡汉民前往广州就任都督。

1912年,李准应袁世凯邀请,前往北京出任高等军事顾问,后由段祺瑞政府封直威将军。二次革命后,李被任命为广东宣慰使,前往调停广东局势,1916年去职,其后隐居天津,以研习书法、撰写剧本度日。晚年成为书法名家,曾为《大公报》题写报名。

民国二十五年十一月初九日 (1936年11月22日),一代闻人李准病逝于天津。

李准所着〈广东水师国防要塞图说〉,至今仍是中国政府用以证明其对东沙、西沙等海岛主权的重要文献。

学术界认为,要考察林国祥在西沙考察中的种种细节,要重视李准在1933年公开发表的口述回忆资料〈李准巡海记〉。(3)

由李准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口述、新闻记者笔录、刊登于天津出版的《国闻周刊》第十卷第三十三期 (1933年8月21日) 的长篇回忆录〈李准巡海记〉,是关于林国祥等爱国将领巡航勘察西沙群岛的真实陈述和详实记载,很有历史价值,值得后人阅读和研究。

或许有人会问:事隔几十年,为甚么当时退隐天津息影政坛的李准突然高调重提往事,并敦请新闻报纸广而告之呢?原来事出有因:

上世纪30年代,当时民国政府势穷力弱,中国海疆领土纠纷时有发生,外强窥伺蠢蠢欲动。1933年法国政府竟然斗胆占领我国南海九岛屿,由此引起了一场国际纠纷。

当时的新闻媒体报道说,广东省政府为此经过专门的调查之后,紧急致电中央政府提出建议,认为南海的九个被占岛屿,历史上主权清晰明确,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疆域最南端的地方,是不可争议的中国固有领土。当时广东地方政府提出的交涉理据之一就是:早在清朝末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就和爱国将领林国祥一起,率军勘察过这些岛屿,并一一为这些岛屿命名,鸣炮升旗,宣告南中国海十五岛屿收归我国版图。

已经脱离政坛隐居天津的李准听闻南中国海出现领土之争,中法两国正在争辩岛屿主权归属,受争辩者正是与自己当年树碑命名的西沙岛屿领土有关,非常关切。事关国家荣辱、领土完整,李准虽然年迈,依然亲自出马,主动找到天津地区有关报社编辑部和记者,向新闻界详细回忆当年的西沙巡航经过,驳斥南中国海西沙岛屿是法国人首先发现、首先开发的无耻狂言。(5)

天津《国闻周刊》记者就是根据李准的口述,执笔写成详尽的回忆报告,题名“李准巡海记”发表报端,作为民国政府与法国政府进一步进行严正交涉,争回西沙岛屿的“亲历亲见亲闻”之历史见证。

为甚么当年一班清朝将领要冒着生命危险,驾驶陈旧失修的军舰巡航西沙?李准在回忆中分析了当时中国面临列强环伺、领土面临瓜分的危机时刻:

清朝末年,当时的南海虽然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危机四伏,纷争从没有停止过。从历史来看,日本人占据开发东沙岛并非偶然,它正是日本明治维新后,尤其占据台湾后,为“开拓万里波涛”继续向南方海洋不断扩张的结果。而整个南海其实早已处在列强们虎视眈眈之下了。早在1883年,德国人就曾到西沙、南沙群岛进行开发性的调查测量;1909年初,法国驻越南总督突然向清政府发出照会,也觊觎起南沙、西沙的群岛。

为避免重蹈东沙岛屿被外人强占的覆辙,有着强烈忧患意识的李准随即主张立即前往考察,以“收入海图,作为中国之领土”。他将此意上报两广总督张人骏,得到张的赞同后,李准便迫不及待地安排南海考察之事。

那个时候,也许是李准作为广东水师提督四年以来最为激动的日子。他在日记中写道“余极欲探索其究竟”,无法掩饰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显而易见。

林国祥在西沙巡视中的重大贡献与“新会岛”之命名

1933年发表的〈李准巡海记〉关于该次“巡航西沙”的前后经过,记载周详,其中,关于林国祥作为广东水师视察西沙岛屿兵舰船队总指挥的作为和表现也有很多记载。和林国祥事迹相关资料摘录如下:

宣统元年(1909),经吴敬荣、林国祥、王仁棠等人先会同粤海关船员往探,李准调集伏波、琛航两兵舰,伏波舰管带吴敬荣,琛航舰管带刘义宽,李准乘伏波舰,林国祥航海之主,皆由其指挥。该次考察是当年四月初四 (西历5月15日) 放洋启程,至同月二十三日回航返程,历时接近一月。

(西沙巡航) 随行参赞王仁棠,同行有广东候补道李哲浚 (宁波人,字子川)、广东补用知府丁乃澄 (归安人,字少荪)、广东补用知府裴祖泽 (霍邱人,字岱云),王叔武、李田、邵述尧、刘镛、郝继业、陈晋庆、袁武安、赵华汉、郑继濂、张瑞图、刘启唐、潘镇藩、梁朝彝、郭朝升、陈仕平。港商韦雪斋、李惠林、苏汇泉;海军测绘学生四名:萧广业、邱世堃、孙承泗、梁宝琳;测绘委员四名:孙金汉、刘乃封、赖鹏、陆振;测绘学生八名:吴应昌、韩国英、王钦、洪禹懋 (均琼府人)、赖国琛、彭道宗、谭景、杨基;化验师二人:无线电局工程师布朗士、礼和洋行化验师孙那;农工路矿公司探钻工程师二名:钟饰、钟英;军医生两名:陆锡藩、胡国镇;庶务随员谭开宗,照相人二名 (连器具华芳去);木工四名:朱生、伍嘉、朱胜、香基;泥水二名,修盐漏工四名,种植工二名,洗衣工二名,小工一百名等,历时一月,对群岛进行深入调查。军舰每到一处皆勒石命名,鸣炮升旗,重申中国主权。(6)

在这次巡视中,随船的测绘委员和海军测绘学堂学生绘制了西沙群岛总图和西沙各岛的分图。随后,船上又备好米粮、食器、淡水、烟煤等,除船员外又雇小工百名和一名德国无线电工程师。广东水师的任务,此前充其量只是在广东沿海缉私护航、打击海盗,从未执行过航测。而这次远航,李准在广州和天津购得了海上定位仪、经纬仪、英制测距尺等专业设备,从而有了我国对南海诸岛的第一次专业测量和考察,个中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李准巡海记〉赞扬林国祥对我国周边的海洋军事形势很熟悉,正是林国祥向李准指出了西沙群岛的所处位置和战略地位,才有了以下发生的历时一个多月的“西沙巡视”考察活动。〈李准巡海记〉中记载:

林君国祥,老于航海者也,言语余曰:距琼州榆林港迤西约二百海里,有群岛焉。西人名之曰帕拉西尔艾伦 (Paracel Is),距香港约四百海里,凡从新加坡东行来港者,必经此线,但是该处暗礁几多,外国来往船只经过该处多数远避之。

〈李准巡海记〉赞扬林国祥作为航队总指挥运筹帷幄、心思缜密、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组好舰队后,林国祥提醒李准,清军兵舰伏波、琛航二船太老,“行驶迟缓,倘天色好,可保无虞,如遇大风,殊多危险”。李准急欲出行,也不多顾及,接着便与林国祥下船,考验船上之锅炉机器,应修理者修理之。凡桅帆缆索,无不检查。舱底的铁炼也全部拉出,林国祥用小锤敲击每一节铁炼,听声有损坏处,即以白粉划上记号,然后用极粗的铅线捆扎起来,防止其断裂。

〈李准巡海记〉赞扬林国祥作为航队总指挥身先士卒、坚守岗位、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考察船队组成人员,李准自己带领卫队一排,以排长范连仲带领之;吴敬荣被任命为伏波兵舰管带,刘义宽为琛航兵舰管带,李准乘坐的是伏波兵舰,而“林君 (林国祥) 为航海之主,悉听其指挥”。从这里的描述可以看到,林国祥是这次西沙考察之旅的航海总指挥,责任重大。海面上风平浪静,船行平稳,但舰队总指挥林国祥和伏波号管带吴敬荣却一直高度紧张,入夜后也一直未睡,盯在驾驶室的舵轮旁。桅杆顶上也派了一人,持望远镜监视前方。这两个多年与船为伴、穿行波浪的“老航海”都很清楚,驾着这样老旧的木壳船远航要冒多大的风险,更何况南海中暗礁极多,“稍不慎,则全船齑粉矣”。

〈李准巡海记〉赞扬林国祥作为航队总指挥航海经验丰富、准备充分、对突发事件有准确科学的预见:四月初五日,李准、林国祥和他们的船队入崖州(海南)所属之榆林港。“港内水波不兴,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李准以为如此气象可以开船直达西沙群岛了。面对李准的询问,林国祥详细分析表示:“这样的海洋天气只是一个暂时的表象,不是牢靠的参考标准。还要看天文,如果有三五天的西风吹拂,我们就可以放洋启程了。我们现在应该趁这个停靠的机会做好船队补给工作,最迫切的就是淡水的补充。”林国祥还面授机宜,要求随行人员统统上岸准备随身木棍一根,既可以作为登岸探索之用,又可以在关键时刻抵御野兽保护自己。林国祥的布置令李准大开眼界、衷心折服。后来,(船队航行若干天之后,慢慢靠近某岛屿) 李准激动之下,当即下令乘舢板登岸。林国祥却让他别坐舢板,改乘大号平底扒艇 (一种木质平底船) 才能顺利登岸。果然,待小船驶近岛屿,李准发现,近岸的浅滩中暗礁密布,唯有吃水极浅的平底扒艇能够驶过。由此也可见林国祥航海经验之丰富。早在出海前,他就准备了七八艘这样的扒艇,以备登岛之用,防备不时之需。“饭后,余 [李准] 率领众人乘舢板登陆,林国祥请余勿坐舢板,宜乘坐大号扒艇平底者,乃可登陆。余从之。果至最近之浅滩内,乘坐舢板者果然不得入。此项扒艇,乃林国祥于海口购买七、八只之多。余初以为无用,今乃知为得用也。”此段记录形像生动地表明了李准对林国祥航海技术和指挥才华的充分肯定。为了顺利让考察队靠岸登滩,林国祥主张预先准备好大号扒艇,代替容易搁浅被困的舢板,李准对这个决定初始不以为然,当亲眼目睹林国祥的安排后来的确派上用场时,才衷心钦佩和折服,赞扬林国祥的指挥得当和料事如神。

〈李准巡海记〉赞扬林国祥作为航队总指挥阅历丰富、知识渊博、见识过人:(考察队) 夜宿海岛中,黄昏之后听到海水中晰晰有声,知识渊博的林国祥向大家介绍说,这是大海中的海龟将要上岸来下蛋,是大好事,我们这些天有了海龟蛋,就不愁食物断绝了。于是,林国祥率领一众水兵走到沙滩上等待海龟的到来。稍后,不可胜数的海龟蜿蜒登岸,林国祥叫士兵举起灯光照射海龟。海龟见到灯光马上龟缩在沙滩上不再动。于是,随行的水手按照林国祥的指示,用粗壮的木棍插入海龟的腹部,一起发力,把海龟掀得四脚朝天,如此依法抓到了二十多只大海龟。林国祥笑着说:“够了,够了,这二十多只大海龟够我们一百多人三天的口粮了。”居住海岛期间,林国祥又带领水手手持箩筐,在岛屿大树下扒开沙子,有遗留之海龟蛋无数,其颜色浅红,其行状圆圈大,如拳头,壳软而不硬,士兵足足捡拾了两大箩筐的海龟蛋。归来后,士兵以开水烫熟,把海龟蛋撕开一个小口,用嘴吸食之,其味道鲜美无比。林国祥还说:“这样的海岛,海鸟的鸟蛋更多,但是鸟蛋吃起来没有海龟蛋这么美味可口。”

史学家普遍表示,晚清时期维护中国海疆领土的爱国将领,在一个月之内先后两次派水师巡视西沙群岛,宣示主权,此举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国际社会普遍承认西沙群岛为中国海洋国土,各国航海之书,都称其为中国海洋国土,普遍认为“帕拉赛尔群岛(即西沙群岛)是分散在海南岛南部中国海上的群岛”。或者“1909年中国政府把该群岛归于中国所有”。

李准、林国祥等爱国将领的此次“巡航西沙”的爱国行动可谓意义深远、影响巨大,给予“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高度评价并不为过。

李准、林国祥率军察视西沙十五岛历时一个月,先后对西沙系列群岛进行深入、全面、详尽之调查。军舰每到一处中国领土内之岛屿皆勒石命名,鸣炮升旗,以示重申中国之主权。

本次命名之岛皆以军舰、岛屿上特有之物产以及两广总督、李准及同行诸人之籍贯为号,例如伏波岛 (以“伏波舰”名字命名),甘泉岛 (因为船队官兵在岛屿掘地得淡水故名),琛航岛 (以“琛航舰”名字命名),邻水岛 (因为李准为四川邻水人,以其籍贯地命名),霍邱岛 (广东补用知府裴祖泽,安徽霍邱人,以其籍贯地命名),归安岛 (广东补用知府丁乃澄,浙江归安人),乌程岛 (沈孝文,浙江乌程人),宁波岛 (李哲浚,浙江宁波人),新会岛 (林国祥,广东新会人),华阳岛 (王文焘,四川华阳人),阳湖岛 (刘子怡,江苏阳湖人),休宁岛 (吴敬荣,安徽休宁人),番禺岛 (汪道元,广东番禺人),丰润岛 (张人骏,直隶丰润人) 等,其中以广东地域命名者两处:新会岛与番禺岛。广东籍的两名官员林国祥、汪道元参加了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航海之旅,为南中国海海域领土收归祖国版图、为重申中国主权领土领海发出自己作为中国人的声音,尽了自己一份力量。这是他们的光荣,也是岭南广东的光荣,更是值得写进史册千古流芳的历史大事。

林国祥在此次西沙巡视中以其娴熟的航海经验和淡定的海上军事指挥才华,为一个多月的远航探测最后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重大贡献。

晚清笔记文集《粤东从政录》中之“西沙岛”一则有关于“西沙巡视”始末之详尽记载,其中对林国祥等考察西沙岛屿的航海贡献也有多次由衷赞叹:

查广东之西尚有西沙十五岛,距香港约四百海里,距琼州 (即海南岛) 之榆林港约一百二十海里。经吴敬荣、林国祥、王仁棠先会同粤海关船员往探,当会商安帅亲往探明,绘成海图,以便呈鱼师、海港、军部、内阁立案。免又如东沙之覆辙,待有外人占据始为交涉为其计。

安帅极然某说。当调集伏波、琛航两旧兵舰分载前往。

同行有宁波李子川观察 (哲浚)、归安丁少荪太守 (乃澄)、霍邱裴岱云太守 (祖泽)、华阳王叔武太守 (文焘)、武进刘子怡大令、番禺汪道元诸君,又有德人布斯域士,无线电工程师丹人那森同往。余带卫兵一排,以学生范连仲率之。木、石、漆、缝补匠若干人,小工百人,测绘生若干人,牲畜食料、格伙、淡水、煤炭亦足敷一月之用。

以林国祥任驾驶之责,吴敬荣、刘义宽分带两船,王仁棠赞助之。

三月初起行。先至琼州海口,买土式小扒艇十只及可味鱼菜之属。

四月初一(5月19日)抵榆林港,添淡水,以水色不佳未能放洋,往距榆林港十余里之三丫港观盐。又往黎山内地观黎人居处、风俗,均另有记载于《粤东从政录》中。

在此候天色约六日,始放洋察视各岛,与东沙情形相同,并无高山,不过海中之沙洲而已,大小不一。极大者亦不过三四十里,小者数里而已。每岛均命名刊字于珊瑚石上,建临时椰子树屋及桅杆,于岛上竖黄龙旗以为标记。

历二十日,始趁好天气径向香港驶归。沿海皆暗礁,危险万分。且伏波、琛航二船与余齐年,朽腐堪虑,若非林国祥、吴敬荣二君之老于驾驶,精细谨慎,则恐无生还之望矣。

回省后,将在各岛采取奇异之物为世人所不经者若干,呈于安帅及分赠同僚以作纪念。

置于林国祥祖屋后墙的牌匾

这次远航并非一帆风顺。李准和林国祥率领的考察队在航行过程中,遭遇过多次惊险,经过官军上下全力补救,终于化险为夷有惊无险。关于这些历险的经过,李准口述的〈李准巡海记〉有这样的记载:

在经过西沙群岛的林岛 (今永兴岛) 以南约四十海里处时,琛航舰不幸触礁了。因为那片海域隐藏着多处暗礁,在海浪里时隐时现。恰好那天下大雨,天色阴暗,能见度很低,所以才导致了这次触礁事故。琛航舰的前部舱底海水汹涌。幸亏琛航舰上的军士们训练有素,反应及时,漏洞被早有准备的椰壳丝絮、软木块拌以桐油堵住。严重受伤的舰队还是不得不在林岛旁短暂停留,对琛航号进行修补。6月10日,天气骤变,浪高达十余尺。老旧的伏波、琛航两舰只怕是经不起这样的风浪。李准不敢再做流连,率舰队返航。

“此次之探险,以极旧、行不过十海里之船,数百人之生命,全付于林瑞喜之手,实乃天幸,非尽人力可致也。”(6) 李准在后来回忆起西沙之行时也有几分后怕,感慨自己与下属多次在海上与死神搏斗,能安全回航实在是上苍的眷顾和庇佑。

林国祥领航的“西沙视察”对当时和后世的意义与影响

李准巡航南海西沙群岛一个多月,迎风破浪胜利归来。归来后,总督张人骏“惊喜欲狂”。因为“从此我之海图,又增入此西沙十四岛也”。6月14日,张人骏又致电清廷,请求调派大型军舰来广州听命,以便再往更南端的中国领海巡视考察。

但奏报未久,张人骏即行卸任,此事也随之搁浅。仅仅两年之后,大清王朝就灭亡了。但无论如何,中国海军率领一支破败的舰队,毕竟走出了划时代的一步。尽管历史留给他们的时间太短了,机遇也太少了,但随同李准一同出海的这一百七十多人,最终在中国南海的万里波涛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辛亥革命之后,近代中国依然连年战乱,远离大陆的南海诸岛主权常年无力顾及。曾经勉力维护过南海主权的前清海军将领们,命运随着动荡的时局而跌宕起伏。

李准在辛亥革命中的角色起初并不光彩,多次在广东镇压革命党起义, 深为革命党所恨, 屡遭刺杀, 先后两次受重伤。1911年,革命党发动黄花岗起义,李准率部镇压,并亲自审问了重伤被俘的林觉民。史料记载,李准深为林觉民的气概所感,解开了镣铐,并亲手为其捧茶。

也许是黄花岗起义带来的震撼,李准最终也感到清王朝的气数已尽。辛亥革命爆发后,李准终于顺应历史潮流,命令部下挂起白旗起义,迎接曾经势不两立、死战不休的“革命乱党”胡汉民前往广州就任都督。

此后,李准曾短暂受邀赴京,任袁世凯政府高等军事顾问。不久后,李准对政治彻底失望,辞去职务,寓居天津,从此不问世事,以研习书法、撰写剧本度日。晚年成为书法名家,1936年病逝于天津,享年六十五岁。

林国祥则更是英年早逝,在平安领航归来之后不久,因病去世,令人惋惜。这个海外长大的归国华侨,忧国忧民,爱国爱乡,大半辈子学习海军、从事海军,希望报效国家保卫疆土,虽然有心杀贼,但是国力衰微大势所趋无力回天,多次和入侵的倭寇作战均饮恨败北。值得庆幸的是,这名爱国海军将领终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自己丰富的海事航行经验,为保卫南中国海的国家固有领土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而南海诸岛,自从清朝末年以降,因为中国时局动荡,无力护持,在几十年中数次被不同国家侵占。其中引起较大影响的,就是1933年法国制造的“九小岛事件”。

当时的国民政府对此强烈抗议,与法国多番交涉,但事件久拖未决。此后,法国人又被日本人赶走,西沙、南沙群岛落入日军之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才把西沙和南沙群岛交还给中国。中国政府派高级官员分乘四艘军舰前往西沙群岛、南沙群岛进行接收,并在岛上重竖石碑,恢复了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后,继续坚持和维护对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领土主权,但很多国家对南海仍然虎视眈眈。特别是上世纪60-70年代,随着南海海域蕴藏的丰富油气资源开始受到亚洲有关各国的密切关注,南海周边国家越南、菲律宾等国盯上了我南海诸岛。它们大肆侵占我南海岛礁,并非法开采南海的油气资源。

在构成南海的西沙、东沙、中沙和南沙四部分中,西沙和中沙至今由中国大陆实际控制;东沙由中国台湾实际控制。南沙总共二百三十多个岛礁中,可以入住开发的岛屿不足六十个,常年可见岛屿则只有十七个,然而大量边缘性岛屿被周边国家侵占。

目前,在中国传统海疆线以内的南沙群岛几乎已被周边国家瓜分完毕,其中越南占据二十九个岛礁,菲律宾占据包括第二大岛“中业岛”在内的九个岛礁,马来西亚占据九个岛礁。

后世史学家评论:积极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将领李准、林国祥等进行的巡阅南海的行动,是清朝海军在主张海权上最积极主动的、也最为后人称道的一次远航。这批战败于甲午、一再被羞辱的海军军人,在清王朝的最后日子里,以特殊的方式完成了意义深远的远航。这恐怕也是清末被屈辱和失败涂抹得不堪回首的国家主权上,难得的一抹令人吐气扬眉的亮色。

结语

从以上各种资料记载中可以看到,一百多年前的这次历时一个多月的西沙巡视,真是一次艰险备尝的探险之旅。南中国海域波浪滔天,暗礁满布,天气变幻莫测,处处危机处处艰险,而一众岭南官员仅凭两条超龄服役、破败不堪的兵舰,居然可以乘风破浪,降服南海之惊涛,探访海角天涯之一隅,把十四个海岛收归祖国版图,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个天大的奇迹,是中国人为之额手称庆、吐气扬眉的一次“历险之旅”。

“沿海皆暗礁,危险万分。且伏波、琛航二船与余齐年,朽腐堪虑,若非林国祥、吴敬荣二君之老于驾驶,精细谨慎,则恐无生还之望矣。”这是亲历航海之旅的李准带领考察团安全回到陆地后发出的感叹,乘船者想起过去一个月的惊险,虽然已经脱离险境,可是惊险场面还是历历在目、心有余悸。

李准对于林国祥这位航队总指挥的负责、缜密赞不绝口,充分肯定:“四月二十三日鼓浪而行,历四十八小时而抵达香港。次日即回者,盖出门已经将一月矣。此次之探险,以极旧、行不过十海里之船,数百人之生命,付于林瑞喜(林国祥)之手,实乃天幸,非尽人力可致也。”从李准发自肺腑的由衷赞叹中,我们不难掂量出林国祥在这次长达一个多月的海洋考察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堪称航行队伍中的“中流砥柱”。

这次巡视航程的收获是短暂的,也是丰富的;是惊险的,也是成功的。有道“一寸山河一寸血,一寸河山一寸金”,他们这一代中国人,适逢“天崩地裂”的时代,目睹国家山河破碎外敌入侵,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与儒家思想教育、影响的爱国将领自然生出保卫家国之豪情壮志,舍小家为大家,这可能就是李准、林国祥等人率军察视西沙群岛过程中“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敢于笑对风浪、置生命于不顾、在惊涛骇浪里面胜似闲庭信步,最终夺取胜利凯旋归来的动力源泉之所在吧!

后世史学家赞曰:“林国祥在整个南巡过程中,表现出坚强的指挥能力、丰富的海域知识、娴熟的航海经验,同时也表现了他一生的最光彩的一页。”( 7 ) 这个评价,堪称公允公道恰如其分。一百多年前,为了南中国海域的回归版图,林国祥等爱国将领率军风波万里察视西沙,他们是中华儿女爱国爱家保卫南海的先行者,值得我们后来者的永志缅怀和衷心致敬!

【注】

(1) 《新会县志续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2) 例如陈旭麓主编:《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10月第一版),〈林国祥〉条目中有“林国祥,福建人”字样的籍贯介绍。

(3) 例如李盛平主编《中国近代人名大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中,对于林国祥籍贯的介绍如下:“林国祥,广东广州(一说福建)人。”

(4) 详见〈李准巡海记〉,原载天津《国闻周刊》第十卷第三十三期,1933年8月21日出版。

(5) 陈占标:〈林国祥其人其事〉,载《江门文史》第四十三辑,广东省江门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2008年10月编印。

(6) 详见〈李准巡海记〉,原载天津《国闻周刊》第十卷第三十三期,1933年8月21日出版。

(7) 详见〈李准巡海记〉,原载天津《国闻周刊》第十卷第三十三期,1933年8月21日出版。

(8) 陈占标:〈林国祥其人其事〉,载《江门文史》第四十三辑,广东省江门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2008年10月编印。

来源:古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