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因房屋租赁纠纷,一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爆料自己的租客,不仅将其任职公司、职务、真实姓名公开,爆料内容中还夹带了对租客私生活的描述,称其“住了几年换了几任女友”“自己不处理纠纷让女友出面”等。目前,该条内容已被限制展示。法律界人士认为,维权的初衷不能成为侵犯
□黄齐超
近日,因房屋租赁纠纷,一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爆料自己的租客,不仅将其任职公司、职务、真实姓名公开,爆料内容中还夹带了对租客私生活的描述,称其“住了几年换了几任女友”“自己不处理纠纷让女友出面”等。目前,该条内容已被限制展示。法律界人士认为,维权的初衷不能成为侵犯他人隐私权、个人信息权的正当依据。“爆料隐私式维权”存在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三重法律责任。(9月22日 《法治日报》)
一些人选择以网络爆料隐私的方式进行维权,是认为此举能扩大事件影响,迅速吸引关注,从而对侵权人形成压力,加速纠纷解决进程。然而,维权走向未必能如预期般顺利,因为“爆料隐私式维权”常导致矛盾升级,直接阻断双方协商空间,最终使纠纷陷入对抗僵局。如此,反而对维权不利。受害人维权的初衷虽可理解,但不应成为侵犯他人隐私权、个人信息权的理由。
从法律层面看,爆料隐私式维权已超出合理维权范围,涉嫌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可能使维权者未达目的,反陷侵权困境。这会让维权者由主动转为被动,增加维权难度与不确定性。爆料隐私式维权还可能触碰法律底线与公序良俗,易引发网络暴力。隐私曝光后,原侵权人可能成为网络上被非议、指责的“受害人”,被曝光者极易陷入网络暴力,成为新的受害者。由此可见,爆料隐私式维权行为扰乱社会秩序,传递“以暴制暴”的错误维权观念,破坏法治社会建设根基。
正如专家所言:社会舆论虽可作为监督力量,但不应成为私人纠纷的裁决者。笔者认为,选择网络曝光式维权,虽能博取网友关注,提高问题解决的可能性,但前提是必须合法。若爆料中涉及他人隐私,或利用“他人隐私”进行炒作,则对维权无益。诸多案例表明,爆料隐私不仅不利于维权,反而可能使维权者陷入侵权违法的境地,得不偿失。因此,看似有效的“爆料隐私式维权”,实则暗藏风险,不可取。
概而言之,如今的法律制度日益完善,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法律维权途径多样,无需过度依赖社会舆论即可依法维权。此前依赖网络曝光的维权思维应予以转变,无论如何,行为人都应避免采取极端手段维权,以免自身陷入违法风险。
笔者认为,更为有效的解决方式仍是走法律途径或第三方调解机制。即便无奈选择网络曝光进行舆论施压,也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避免成为侵犯隐私、传播谣言的温床。切莫以违法方式维权。否则,一旦越过法律红线,不仅无法达到维权目的,反而可能让自己陷入法律纠纷的泥潭。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