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1月,黄仁勋曾进行过为期约一周的中国之行,先后现身深圳、北京、上海等地。他曾经在今年1月19日(即特朗普上任前一天)同样表达了继续和中国合作的愿望。
导语
时隔3个月,美国AI芯片巨擘英伟达CEO黄仁勋在美限制芯片出口形势下,再次来到北京。
英伟达在4月9日收到美方通知,表示H20芯片未来出口中国需取得许可证,并于4月14日确认该规范为“无限期”有效。
随即黄仁勋公开表示,英伟达将坚定不移地服务中国市场。
今年1月,黄仁勋曾进行过为期约一周的中国之行,先后现身深圳、北京、上海等地。他曾经在今年1月19日(即特朗普上任前一天)同样表达了继续和中国合作的愿望。
原因很简单,中国市场对英伟达的营收增长至关重要,失去中国,等于拱手让出重要市场。
此次被叫停的“特供芯”H20芯片原为英伟达因应2022年美国对华高阶芯片禁令后所推出的“合规版本”,规格略低于A100与H100等旗舰AI芯片,但在AI推理 (Inference) 效能上具竞争力且价格相对亲民,受到中国科技业者青睐。
据悉,光是今年初至今,H20已累积中国客户订单高达180亿美元。
然而,突如其来的禁令使中国主要云端与科技巨擘措手不及。一名知情人士指出,直到禁令公告当天,部分客户仍期待年底前收货。英伟达中国业务团队似乎也未提前获知消息。
英伟达表示,公司将在2025年第一季 (截至4月27日) 提列高达55亿美元的损失,主要来自于H20芯片库存、采购承诺与相关储备。换个说法就是现在英伟达仓库里堆满了准备卖给中国的H20芯片,但由于禁令卖不出去了,只能当废品处理,所以这55亿美元就只能打了水漂。
很明显出口限制未来可能对英伟达在中国市场带来更大的重大冲击。根据英伟达财报,去年中国市场营收达170亿美元,占总营收约13%。
市场震荡
受此消息影响,全球半导体行业再度掀起巨浪,4月16日,美国三大股指集体大幅下挫,科技股领跌。
其中,纳斯达克指数下跌3.07%,道琼斯指数下跌1.73%,标普500指数下跌2.24%。英伟达首当其冲股价暴跌6.9%,市值一夜间蒸发约1.37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890亿美元),成为本轮市场动荡的最大焦点。
AMD跌约7%,美国半导体设备巨头应用材料、泛林集团与科磊跌约5%,其他诸如英特尔、美光、博通与Marvell等,跌幅也超2%以上。光刻巨头ASML与代工巨头台积电也未能幸免。
目前这些半导体企业除了要面对特朗普朝令夕改的关税政策、对全球先进AI芯片的出口限制以及对中国缩水版芯片的断供、AI若隐若现的泡沫、消费电子的复苏缓慢等,更重要的是,那些旨在遏制中国的措施,也成为了加速中国取而代之的外部力量。
面对美国政策的强硬升级,外界普遍认为中国本土AI芯片供应商,尤其是华为,将从中受惠。新加坡White Oak Capital Partners投资总监Nori Chiou指出:“美方封锁H20,等同迫使中国客户转向华为等本土供应商,长期来看将加速中国AI芯片自立自强的发展。”
显而易见,中国芯片企业早就未雨绸缪,多条“国产替代线”已悄然跑步进场。
华为的昇腾、鲲鹏日渐成熟;寒武纪、壁仞科技等也在AI芯片赛道加速布局;天数智芯等玩家在推理芯片领域已抢占一定市场份额。
虽然综合性能尚难比肩英伟达最强产品,但“能用、可控、可量产”的替代路径正在打开。
华尔街日报称,英伟达曾私下向白宫反对任何新的限制,称中国已经能够生产与H20水平相当的芯片。花旗集团分析称,中国科技巨头原计划在今年采购H20满足50%的算力需求,如今转向国产芯片。
百度用上了昆仑,腾讯用上了燧原,从当初的备选扶正为万卡集群的主力。
特别是华为,已经是英伟达最大的挑战。
作为通信巨头,华为的系统扩展解决方案,已经“领先于英伟达和AMD当前市售产品一代”。相比英伟达最新推出的GB200 NVL72,华为发布的CloudMatrix 384,差不多在总算力上提升了1.7倍,在内存总带宽上提升了2.1倍,在内存总容量上提升了3.6倍,以电力换取算力,弥补了单芯片层面上的不足。
在成熟芯片领域,竞争更为激烈。中国针锋相对地向美国产品加征125%关税,也包括那些报关原产地即“晶圆流片工厂”在美国本土的芯片产品。在认定原产地后,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在美国本土拥有产能的德州仪器(TI)、亚德诺(ADI)等模拟芯片厂商。它们的价格将失去竞争力,国产替代窗口全面开启。
“芯片排华”
“多年来,美国在芯片制造方面“失手”,导致中国及其他亚洲中心能够全速前进。”这是美国时任商务部长雷蒙多(Gina Raimondo)2021年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说法。
四年过去,芯片依然是美中两国科技竞赛的核心战场。如今,特朗普以一厢情愿地依靠芯片禁令来压制中国AI产业发展的策略。然而,事实上,美国的芯片业早已面临技术工人短缺、产品品质不稳的问题。
不仅如此,美国是试图胁迫日本、韩国、荷兰、德国等盟友祭出“直接产品规则”等长臂管辖举措。
韩方明确反对美国主导的“芯片四方联盟”封锁机制,外交官员强调韩国须从“规则遵循者”转型为“规则制定者”,并主动承担中美技术沟通桥梁角色。尽管美方施压要求成立芯片出口管制工作组,韩国迄今未出台任何对华芯片出口限制措施。
日本在芯片补贴力度上对标美国的同时,刻意保持政策柔性。2023年美日荷达成三方协定后,日本自民党议员明确表示将实施比美国更温和的限制措施,政商界联合抵制歧视性出口管制。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芯片出口政策始终规避美国“直接产品规则”等长臂管辖手段,半导体企业证实未收到政府强化管制的指令。
荷兰顶住美国压力,坚持在欧盟框架内制定自主出口政策,外贸大臣施赖纳马赫尔多次声明“不照搬美国模式”。德国总理朔尔茨2024年访华期间高调反对保护主义,连续拒绝美方涉芯化学品出口管制要求。
欧盟半导体巨头逆势而动,英飞凌、默克等企业宣布扩大在华研发投资,形成产业界与政策层的共振。
分析师指出,美方试图通过“技术铁幕”重塑全球半导体格局的企图,正遭遇传统盟友的"非暴力不合作"。各国在芯片战略上的差异化选择,既折射出对过度依赖美国技术的担忧,也显现出全球产业链自主可控诉求的升级。
另一方面,美国遏制中国高科技崛起的战略考量,也将反噬本土科技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在全球芯片产业链高度一体化背景下,限制措施短期内虽能遏制技术转移,但长远看恐将加速中国推进芯片自主可控的步伐,进一步催化国产替代浪潮。
业内专家认为,随着地缘政治与科技博弈加剧,半导体产业正步入高风险周期。包括英伟达、高通、AMD在内的多家美企已连续发出警告,出口限制将削弱其全球营收能力与创新投入能力,呼吁美国政府在政策制定中权衡经济与安全的平衡点。
来源:BusinessC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