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早餐1500 个窝头:从绍英《兢业斋日记》看小皇帝溥仪的内务府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7 20:03 1

摘要:1911 年霜降次日,内务府采办太监捧了一对錾花银匙给小皇帝溥仪,谄媚道:"这是英国公使特意孝敬小主子的。" 绍英在《兢业斋日记》中记下:"购银匙二,支银十两"。实则这银匙是汇丰银行送给大客户的赠品,分文未花。

1911 年霜降次日,内务府采办太监捧了一对錾花银匙给小皇帝溥仪,谄媚道:"这是英国公使特意孝敬小主子的。" 绍英在《兢业斋日记》中记下:"购银匙二,支银十两"。实则这银匙是汇丰银行送给大客户的赠品,分文未花。

与此同时,34 岁的王国维从学部衙门出来,他揣着刚领的三十两月薪盘算:十两交房租,八两买米(每石八两),五两买煤(百斤三两二钱),剩下的七两给孩子抓药。

而北京普通巡警月薪三两,如文三这样的人力车夫每月最多挣一两五钱,还得交车租三百文(约 0.3 两)—— 这对银匙的 "开销",够车夫干上半年。

一年后的民国,鲁迅进京任教育部佥事(相当于科长),薪资高达125银圆(称“半俸”,约89.3两银子

小皇帝的 "溢价" 日常

绍英的日记显示,溥仪的每样东西都带着 "双份价格":一份是市价,一份是 "报账价"。采买记录里,这类猫腻比比皆是。

洋瓷杯最典型。10 月 25 日,采办处报 "英国骨瓷杯六只,价银十五元",而东安市场同款零售价仅七元。绍英在给弟弟的私信中提及此事时戳破:"采办的规矩,见者有份。太监抽三成,库吏分两成,小吏刮一成"。

棉衣的溢价更离谱。11 月 8 日,《兢业斋日记》载:"为溥仪制棉袍一件,支银一百一十两"。瑞蚨祥同款市价顶天也就二十两,采办账册却写 "苏州贡品绸五十两,江南名师绣工六十两"。亲信查实:绸子是京郊机房织的,绣工是胡同张裁缝 —— 他儿子在采办处当差,十两 "名师工费" 到张裁缝手里只剩一两。

连零食都成了敛财工具。12 月 3 日,御膳房报 "小主子甜食月支银八十二两",这里说的甜食其实是萨其马。市面上最顶级的萨其马,十斤才一两银子,溥仪还有别的零食,您猜他一月能吃多少?

内务府的 "钱袋子":不止采买的庞大开销

出宫采买的老太监

有人看绍英日记里 "采买花了 4270 两",便觉内务府开销不大 —— 这实在是误解。

采买只是内务府庞大体系里的 "零花",它掌管着整个皇室的吃穿用度、宫殿维护、祭祀典礼、人员俸禄,1911 年的预算高达 749 万两,相当于度支部全年收入的四分之一

单是人员俸禄就够惊人。据《钦定宫中现行则例》,光是1911 年内务府在册的 "厨役、绣工" 月俸合计 580 两,加上太监、宫女的 "份例",每月光发工资就需 2300 两

更别说宫殿维护:11 月修宁寿宫的窗纸,报银三百两,民间十间房还不到一两;12 月给太和殿换地砖,"石料银" 报了 2800 两,实则市场价也不到 800 两。

祭祀和庆典更是无底洞。1911 年冬至祭天,"牺牲、礼器、幡旗" 报银 1200 两,绍英核账时发现,仅 "活牛虚报死牛" 一项就多报了 100 两 —— 每头活牛报银 15 两,实用死牛仅花 5 两,十头牛便多出 100 两。

而这些,还没算进采买的 "虚账" 里 ——10 到 12 月,采买虚报 1623 两,占四成,够给 200 个太监发一月俸禄。

贪腐的三板斧

1916年,英国摄影师拍摄的御膳房

绍英记了三十年账,对内务府 "捞钱三板斧" 了然于胸:

第一招 "空额吃饷"。以御膳房为例,额定编制为 38 人,可在 1911 年实际执役者仅有 22 人,足足有 16 个 “影子名额”。按当时厨役月俸四两计算,每月被冒领的饷银高达六十四两。

绍英在日记中愤懑写道:“御膳房名册之乱,触目惊心。此十六人,皆为总管太监李得禄同乡,籍隶河北河间。彼等或务农乡里,或操持小业,却于宫中名册虚挂职名,按月吞饷。堂堂内务府,竟成彼辈私囊,国法何在!”

第二招 "贡品调包"。11 月苏州织造进贡缂丝缎十匹,每匹市价二十两,库吏夜里偷运出宫,换上市价六两的京郊机房仿品,账上添笔 "霉烂损耗" 就完事。绍英本想彻查,总管太监却说:"年终盘库再补,您何必较真?" 这些差价最终被库吏与太监按七三分成,仅这一笔就私吞 140 两。

第三招 "借花献佛"。10 月汇丰银行送银器一套,跟引言里的银匙一样,本是讨好内务府的赠品,采办处却记成 "购自英国,价银二百两",转头就把银器当掉,银子揣进私囊。绍英在日记中对此行为颇为不齿,幕僚却劝他:"各衙门都这样,您挑明了,以后谁还肯办事?"

贵人和百姓本就活在两个世界

1911 年的北京,有两本账。一本在紫禁城,记着十两银匙、二十八元发条马;一本在胡同里,记着两文白薯、五两房租。

翰林院检讨恽毓鼎,月俸五十两,11 月米价涨到每石八两,一家八口光买米就要三十二两,剩下的不够买煤。11 月 23 日,他路过御膳房后门,看见太监倒掉的鲜虾饺,"十二只,价银三两"—— 够他全家买半月口粮。

同为官员的王国维,月薪三十两,房租十两,买菜钱每天二十文,"见烤白薯两文一块,竟舍不得买"。而溥仪玩坏的德国发条马,采买价二十八银元(约二十两),够王国维交两个月房租。

最惨的是街头饥民。12 月 29 日,崇文门外突发乱子,《顺天时报》载:"饥民抢夺粮车,混乱中踏死老妇一人"。绍英路过时,只看见地上散落的窝头碎屑 —— 每个两文,是底层百姓一天的口粮。而此时,御膳房为溥仪 "早餐添燕窝",报账三两,够买一千五百个窝头。

散场后

后来在溥仪的小朝廷里,采买太监们的手段更露骨,连给 "宣统帝" 买的铅笔,都敢报 "每支大洋一元",而东安市场的同款铅笔十支才两毛。这些荒唐记录,后来随部分内务府账册被倒卖,现藏于第一历史档案馆。

总管太监李彦青在 1924 年被冯玉祥的士兵抓住时,怀里还揣着内务府的账册副本,多年贪墨的银子也都被收了去。而当年那些在账册上添数字的小吏,后来多半在东单牌楼开了绸缎庄,据 1913 年京师警察厅查抄记录,这些店铺后仓库里,堆着不少从宫里 "霉烂损耗" 出来的贡品。

绍英在 1925 年病逝前,把记录了这一切的《兢业斋日记》锁进了北京老宅的樟木箱。

1931 年伪满成立时,有人请绍英的儿子出山重办内务府,小伙子翻了翻父亲留下的日记,看见 1911 年 10 月那页关于银匙的记录旁,父亲用朱笔写的 "终要还的",终究没敢接这份差事。

数据说明:文中涉及的物价、收入、开销等具体数据,主要参考《兢业斋日记》《宣统三年内用流水账》《顺天时报》等清末史料。

来源:六得飞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