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陪妈妈去医院复查,刚进门诊楼就看到大厅电子屏滚动播放着“医疗质量专项整治倒计时”的通知。挂号时跟护士聊了两句,她说现在医院上下都在忙整改,院长每天带队查科室,就连收费处的同事都在反复核对价目表,就怕在十道关卡上出岔子。候诊区的几位阿姨也在说,这阵子去看病明
昨天陪妈妈去医院复查,刚进门诊楼就看到大厅电子屏滚动播放着“医疗质量专项整治倒计时”的通知。挂号时跟护士聊了两句,她说现在医院上下都在忙整改,院长每天带队查科室,就连收费处的同事都在反复核对价目表,就怕在十道关卡上出岔子。候诊区的几位阿姨也在说,这阵子去看病明显不一样了,医生解释病情更详细,收费清单一项项列得清清楚楚,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对着单子猜半天。
其实这不是个别医院的变化。从今年6月起,国家卫健委联合多部门启动全国医疗质量专项整治,明确划出十条“硬杠杠”,要求所有二级以上医院9月30日前必须闯过这十关,省级飞检组会不打招呼突击检查,一旦不过关,医院领导直接免职。内蒙古已有医院因违规收费整改不到位,院长被约谈;还有两家医院因手术安全制度落实差,相关负责人已被撤换。这十关看似是给医院领导设的考核,实则每一关都连着咱们老百姓看病的安全、费用和体验,今天就把这些关键信息讲透,让大家知道这波整治到底能解决咱们哪些就医难题。
先搞懂:这十关不是“走过场”,每关都瞄准咱看病的痛点
很多人觉得“医院整改”离自己远,其实这十关全是从咱们日常就医的烦心事里拎出来的重点,每一关过关了,咱们看病就能少一分糟心、多一分踏实。
1. 执业资质关:杜绝“无证行医”,看病先认“真医生”
这关是给咱们的就医安全上第一道锁。要查医生护士有没有对应的执业资格,能不能做手头的诊疗项目——比如牙科医生不能跨界做外科手术,护士不能代替医生开处方,刚毕业的年轻医生不能单独做高难度手术。
之前有地方曝出,有些医院的美容科医生,连美容主诊医师资格证都没有就敢给人做双眼皮、隆鼻手术,出了问题要么推诿责任,要么找借口搪塞。现在这关卡严了,医院必须公示医生资质,咱们看病前扫一眼诊室门口的公示牌,就能知道给咱看病的医生是不是“真有本事”,心里也能更踏实。
2. 药品器械关:管住“乱用药、乱收费”,钱花在明处
这关直接关系咱们的钱袋子。重点查三类东西:一是高价药、抗菌药的使用,比如明明有便宜有效的普通药,却非要开进口高价药;二是高值耗材,像心脏支架、人工关节这些,不能随便用、随便加价;三是毒麻药品,必须严格按规定管理,避免滥用。
之前有患者反映,住院时清单上突然冒出“没见过的耗材费”,问护士也说不清楚。现在这关要求,药品和耗材的采购价、使用量都要备案,收费时必须标注清楚“用了什么、花了多少钱”。就像咱们小区张阿姨,前阵子做关节置换手术,术前医生就拿着耗材样本跟她说明“用的是国产支架,价格多少,报销比例多少”,术后清单上每一项耗材都对应着型号和价格,再也不用对着单子犯迷糊。
3. 医疗技术关:高风险手术不能“瞎开展”,安全第一
像器官移植、机器人手术、肿瘤靶向治疗这些限制类技术,不是所有医院都能做,必须先备案、通过审核才行。这关就是要杜绝“为了抢病人,没资质也敢上”的情况。
之前有小医院为了吸引患者,明明没有开展脑瘤手术的资质和设备,却宣传能做“微创脑瘤切除”,结果手术中出了意外,耽误了患者最佳治疗时间。现在这关明确,医院要在官网公示能开展的限制类技术,咱们要做高风险手术前,先上医院官网查一查,或者直接问医生“你们医院做过多少例这类手术,成功率怎么样”,就能避免踩坑。
4. 核心制度关:医生不能“推诿、马虎”,看病有规范
这关是要让医生“认真对待每一个患者”。比如首诊负责制——第一次接诊的医生要负责到底,不能因为患者病情复杂就推给其他科室;三级查房制度——住院患者每天要有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三级医生查房,尤其是重症病人,不能三天两头见不到主任医师。
之前有患者吐槽,去医院看咳嗽,内科推给呼吸科,呼吸科又推给耳鼻喉科,跑了三趟还没确诊;还有老人住院,几天都见不到医生查房,有不舒服只能喊护士。现在这关要求,医院要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咱们要是遇到医生推诿、查房不及时的情况,直接打医院的投诉电话,很快就会有人来解决。
5. 医院感染关:防住“交叉感染”,住院不怕“惹上新病”
这关对住院患者尤其重要。要查医院的无菌操作是不是到位——比如手术器械有没有彻底消毒,护士扎针时是不是换了新针头,病房里的床单被罩有没有按时换,传染病患者有没有单独隔离。
之前有老人住医院治肺炎,结果因为病房消毒不到位,又感染了流感,本来一周能出院,硬生生多住了半个月。现在这关明确,医院要定期监测院感情况,一旦发现有患者交叉感染,必须及时上报、妥善处理,还要追究相关负责人责任。咱们住院时也能留意,要是看到护士操作前没洗手、医疗器械包装破损,就及时提醒一句,既是保护自己,也是帮医院落实规范。
6. 病历管理关:病历不“乱写、乱改”,治病有依据
病历是咱们看病的“档案”,要是写得乱七八糟、错漏百出,很可能影响后续治疗。这关要查病历是不是规范——比如有没有如实记录病情,电子病历是不是复制粘贴导致的错误,能不能随便篡改。
之前有患者因为病历写错,明明对青霉素过敏,病历上却写“无过敏史”,差点被误用药物。现在这关要求,病历写完后要经过医生、护士双重核对,电子病历修改要留痕,咱们出院时可以要求复印病历,仔细看看有没有写错自己的病史、过敏史,要是有问题及时让医院更正,避免影响下次看病。
7. 患者隐私关:保护“个人信息”,看病不用“羞答答”
现在大家都重视隐私,这关就是要让咱们看病时“放心说病情”。要查三件事:一是诊室隔音好不好,不能外面的人都能听到里面说的隐私病情;二是患者的病历、检查报告不能随便给外人看;三是医务人员不能私自传播患者的影像资料,比如把X光片、超声图发朋友圈。
之前有患者反映,在诊室里跟医生说自己的妇科问题,外面排队的人都能听清楚,尴尬得恨不得找地缝钻进去。现在这关要求,医院要改善诊室环境,加隔音板、挂门帘,医务人员要是泄露患者隐私,不仅要受处分,医院领导也要担责。咱们要是遇到隐私被泄露的情况,直接向卫健委投诉,肯定能得到合理解决。
8. 过度诊疗关:拒绝“没必要的检查、收费”,少花冤枉钱
这是大家最关心的一关。要查有没有过度检查——比如感冒发烧就让做CT、抽血查十几项;有没有重复收费——比如输液时既收“输液费”又收“穿刺费”;有没有虚构项目——明明没做的治疗,清单上却有收费。
高安市之前就查出多家医院有这类问题,有家耳鼻喉医院重复收“听力检查费”,还有家医院虚构“中医理疗项目”收费,最后都被罚款、追回违规款项。现在这关要求,医院要公示收费标准,收费清单必须逐项列明,咱们拿到单子后可以对照着看,要是有看不懂的项目,直接让护士、医生解释,确认没问题再签字缴费,再也不用为“糊涂账”生气。
9. 医德医风关:整治“收红包、态度差”,看病能感受“人情味”
这关是要让医生护士把“患者当回事”。要查有没有收红包、拿回扣的情况,有没有对患者态度恶劣、不耐烦解答问题,有没有因为患者没钱就怠慢治疗。
之前有患者说,做手术前医生暗示要“表示表示”,不然手术安排得靠后;还有老人听力不好,问医生用药方法,医生不耐烦地说“自己看说明书”。现在这关要求,医院要定期开展医德培训,还要设立“患者评价”渠道,咱们看完病后可以给医生打分、提意见,要是遇到收红包、态度差的情况,投诉后医院必须严肃处理,让咱们看病时能感受到尊重和温暖。
10. 互联网诊疗关:规范“线上看病”,网上问诊也靠谱
现在很多人喜欢线上看病,这关就是要让“互联网医疗”也有保障。要查互联网医院有没有资质,线上接诊的医生是不是真医生,能不能开处方药,药品配送是不是正规。
之前有网友吐槽,在某平台上问诊,医生随便问两句就开了一堆药,结果吃了没效果,后来才知道那医生根本不是临床医生。现在这关卡严了,互联网医院要公示资质,医生要实名接诊,咱们线上看病前先看平台有没有“互联网医院许可证”,问清楚医生的执业医院,就能避免被“假医生”忽悠。
再说说:严管医院领导,说到底是给咱老百姓“撑腰”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非要拿医院领导“开刀”?其实道理很简单——医院的管理好不好,关键看领导重视不重视;领导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下面的医生护士才会跟着把服务做细、把质量做优。
就像之前有些医院存在“乱收费”问题,不是医生想多收钱,而是医院领导给科室定了“创收指标”,科室为了完成任务,只能想办法多开检查、多开药。现在把领导的“帽子”和整改效果挂钩,领导自然会主动去查收费漏洞、去管过度诊疗,咱们看病时的“糊涂账”才能越来越少。
还有之前的“院感问题”,有些医院明明知道消毒不到位,却因为更换消毒设备要花钱、培训护士要花时间,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在规定“院感出问题,领导要负责”,医院不仅会及时换设备,还会定期培训医务人员,咱们住院时的交叉感染风险也能大大降低。
更让人安心的是,这次整治不是“一阵风”。从10月1日起,医疗质量安全实行“终身追责”——就算医院领导退休了,要是发现他在任时留下的医疗质量隐患,照样要追究责任。这就像给医院领导戴上了“紧箍咒”,让他们不敢有丝毫松懈,只能踏踏实实把医院管理好、把患者服务好。
咱们身边已经有不少人感受到了变化:去医院做检查,医生会主动说明“这个检查是查什么的,有没有必要做”;住院时,护士会每天把费用清单送到床头,一项项解释清楚;就连挂号、取药,也比以前更顺畅了。这些变化不是偶然,正是这十道关卡“逼”着医院改进服务的结果。
最后提醒:咱也能当“监督员”,让好政策落地更扎实
这波医疗质量整治,不光是政府和医院的事,咱们老百姓也能参与进来,用自己的观察和反馈,帮医院把服务做得更好。
首先,学会“看和问”。看病时看医生的资质公示牌,问清楚检查、用药的原因;缴费时看清单上的项目是不是都做过、用过,有疑问就及时问收费员、医生,别不好意思开口——你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在帮医院发现不足。
其次,记得“留证据”。病历、检查报告、收费票据都妥善收好,要是遇到诊疗不规范、收费有问题的情况,这些就是维权的依据。现在很多医院支持电子票据,可以截图保存到手机里,方便随时查看。
最后,主动“提意见”。医院的意见箱、投诉电话,还有线上评价渠道,都是咱们发声的地方。看完病后花两分钟给服务打分、提建议,比如“希望医生解释病情再详细点”“收费清单字体再大一点”,这些小小的建议,说不定就能让医院的服务更贴合咱们的需求。
说到底,这十关不是给医院“找麻烦”,而是帮咱们老百姓“谋福利”。从“看真医生”到“花明白钱”,从“安全看病”到“舒心就医”,每一项改变都在让“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慢慢缓解。现在距离9月30日的大限越来越近,各地医院都在抓紧整改,咱们不妨多留意身边医院的变化,感受这些实实在在的改善。
你最近去医院看病,有没有发现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是医生态度变好了,还是收费更规范了?要是遇到过哪些就医难题,觉得这波整治能解决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让更多人知道这波医疗质量整治到底能给咱们带来哪些好处。
我是好运相伴,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好运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