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金融行业稳健发展的进程中,廉洁从业始终是护航机构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石。近期,农发行南通市分行聚焦员工思想动态与岗位风险,开展了一场形式新颖、贴近实际的廉洁文化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理论课堂+互动交流”的组合模式,将廉洁理念从文件要求转化为员工的日常自觉,为县域金
在金融行业稳健发展的进程中,廉洁从业始终是护航机构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石。近期,农发行南通市分行聚焦员工思想动态与岗位风险,开展了一场形式新颖、贴近实际的廉洁文化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理论课堂+互动交流”的组合模式,将廉洁理念从文件要求转化为员工的日常自觉,为县域金融服务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纪律屏障”。
沉浸式课堂:把纪律规矩讲进员工心坎里。“廉洁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体到每一笔业务审批、每一份合同签订的职业底线。”在该行组织的专题党课上,主讲人结合近年来金融系统典型案例,剖析了违规操作背后的思想滑坡过程。与以往单向输出的宣教不同,此次课堂紧扣“学纪、知纪、明纪、守纪”主线,既深入解读了党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最新要求,又通过“案例复盘+条款对照”的方式,将党纪法规的核心要义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操作指南”。
“以前总觉得廉洁教育离一线业务有点远,今天听了某金融机构因贷前调查流于形式导致不良贷款的案例,才明白合规操作每一步都关乎职业操守。”一位信贷客户经理在课后讨论中表示。课堂特别选取了与农发行职能相关的信贷审批、资金支付、客户服务等关键环节的违规案例,通过还原事件经过、分析责任认定、明确制度红线,让员工直观感受到“纪律就在身边”。
面对面座谈,让廉洁讨论从“会场”走到“岗位”。为避免教育活动停留在“单向灌输”层面,该行创新开展“廉洁大家谈”主题座谈会,鼓励员工结合自身岗位职责分享真实感悟。会上,不同岗位员工从不同视角畅所欲言:
信贷部门员工结合贷前调查、抵押物评估等环节,梳理出“人情授信”“资料美化”等潜在风险点,并提出“双人核查、交叉验证”的防控建议;会计岗位员工聚焦资金划转、票据审核等操作细节,分享了“三核对、一复核”的工作习惯,强调“小数点后一位都不能错”的责任意识;综合岗员工则从印章管理、文件流转等“小事”入手,表达了“严守保密纪律、杜绝跑风漏气”的坚定态度。
“以前觉得廉洁风险主要是领导或关键岗位的事,今天听同事们聊完才发现,哪怕是接听客户电话时的用语规范、文件归档时的分类保管,都可能藏着廉洁隐患。”新入职员工小王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着大家的发言要点。这种“岗位视角”的交流,让廉洁教育从“宏观要求”细化为“微观指引”,员工普遍反映“听得懂、用得上”。
常态化浸润,让廉洁文化融入日常点滴。“廉洁教育不能搞‘一阵风’,关键是要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该行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集中宣教,更是一次机制建设的探索——通过建立“三个一”常态化模式(每月一次廉洁微课堂、每季一次案例分析会、每年一次廉洁承诺签署),将廉洁要求嵌入员工成长的全过程:新员工入职时必学廉洁手册,岗位调整时必谈风险防控,年度考核时必评廉洁表现。
活动结束后,该行办公区域的“廉洁文化墙”悄然更新:既有员工手写的廉洁格言,也有岗位风险防控的流程图解;茶水间的电视屏幕滚动播放着自制微视频《一念之间》,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提醒员工“慎独慎微”。
以文化人,为县域金融注入清廉基因。在金融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廉洁从业不仅是合规要求,更是机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发行南通市分行通过此次活动发现,当廉洁教育脱离口号、贴近实际,就能激发员工的内生动力——有员工主动梳理出岗位操作中的“廉洁盲点”并提交改进建议,有团队自发组织“互查互评”活动,还有老员工带着新员工走访客户时主动强调“不收礼、不谋私”的合作原则。“廉洁文化不是束缚发展的‘枷锁’,而是护航成长的‘铠甲’。”该行负责人强调,下一步将持续探索“教育+制度+监督”的立体化模式,把廉洁要求融入业务流程、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让“以清为美、以廉为荣”的价值导向深植每位员工心中,为服务县域乡村振兴、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纯净的金融环境。
从一堂生动的党课,到一场坦诚的座谈,再到日常工作的点滴浸润,农发行南通市分行的廉洁文化教育活动,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重塑着员工的职业认知,为县域金融生态注入一股清朗之风。(窦婧逸)
责编:张炜 王丽娟 王晶晶 曹阳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农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