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玩具狂飙:资本疯抢、毛利惊人,却难逃“泡泡玛特式命运”?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14:09 1

摘要:曾经,投资人集体错过泡泡玛特,成了行业里一桩“见光死”的反面教材。如今,AI玩具成了补偿性下注的新风口。融资、爆款、IP联名、直播带货……一切看起来那么熟悉,又那么疯狂。

曾经,投资人集体错过泡泡玛特,成了行业里一桩“见光死”的反面教材。如今,AI玩具成了补偿性下注的新风口。融资、爆款、IP联名、直播带货……一切看起来那么熟悉,又那么疯狂。

今年8月,AI玩具创业公司“跃然创新”完成了2亿元A轮系列融资,这是其年内第二轮融资,也是2024年AI玩具领域融资金额最大的一次。背后站着的是红杉中国、中金资本、愉悦资本等一线机构。这场融资热潮,不只是跃然创新一家的故事。

据IT桔子数据,截至目前,已有96家投资机构涌入AI玩具赛道,覆盖红杉、顺为、五源、字节跳动、京东等大玩家。2024年以来,AI玩具的融资次数和金额双双飙升,成为创业圈最炽手可热的赛道之一。

资本看上的,不只是“技术赋能玩具”这四个字,还有它令人咋舌的利润率。

从外观看,它们像普通毛绒玩具;但把“AI”两个字加进去,价格立刻翻几倍。AI玩具的商业逻辑,不是简单的“玩具+AI”,而是一场围绕“情绪价值”和“陪伴感”的新消费革命。

2023年,跃然创新推出的AI玩具BubblePal,售价389元,一年卖出25万台,单品销售额突破1亿元。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语音播放机,而是可以对话、互动、识别情绪的“智能小伙伴”。

新一代产品CocoMate也迅速售罄,甚至还没发货就进入预售阶段。另一家新锐品牌“珞博智能”推出的AI玩偶“芙崽”,定价399元,今年“618”期间销量仅次于泡泡玛特和名创优品的潮玩爆款。

更高端的产品更惊人:日本GROOVE X推出的AI陪伴机器人LOVOT,基础款售价约3万元,高配版则突破6万元人民币。它不仅能感知你的情绪,还会撒娇、求抱、互动,可谓“电子宠物界的爱马仕”。

根据前瞻研究产业院数据,AI玩具的毛利率普遍在50%~85%之间,高端产品甚至超过90%。相比之下,泡泡玛特2023年年报披露的毛利率为70.3%。

暴利、爆款、爆量,AI玩具正走在泡泡玛特曾经走过的路上。

表面火爆的AI玩具赛道,实则危机暗藏。融资容易,活下来却很难。

从2023年下半年起,AI玩具成了大厂离职高管的新创业方向。跃然创新创始人李勇,出身阿里、锤子、360;“维他动力”创始人余轶南来自百度、地平线;“萌友智能”创始人何嘉斌,曾在微软、百度、字节跳动工作。背景光鲜、融资顺利,但真正能跑出来的并不多。

一位AI硬件创业者透露,他所在社群中有四五十家AI玩具创业公司,如今还在运营的只剩两三家。自己去年投入500万元研发一款桌面AI机器人,最后发现产品成本高、留存差、退货率高,最终只能转型。

问题不只在产品。AI大模型虽然强大,但缺乏情感,它更适合做“工具”,而不是“陪伴”。想做出真正打动人心的“AI玩具”,对内容、场景、IP的要求远高于技术本身。“技术型公司最后只是IP方的嫁衣,”这是不少创业者的共同感悟。

更现实的挑战是定价。技术一叠加,产品售价从几十元飙到几百甚至上千元,但消费者并不愿意买单。价格太高,卖不动;价格太低,企业只能亏本。

据Market Research Future发布的研报,全球AI玩具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5年的421.5亿美元增长到2034年的2247.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48%。这是一块诱人的蛋糕,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吃到。

行业里,已经出现一批“Demo融资”型公司——产品没量产,PPT和样品先行,融资成功就算赢。融资、试错、放弃,成为不少创业者的真实写照。

泡泡玛特的成功曾建立在IP、内容、运营、渠道的长期投入上,而AI玩具目前大多还是靠“AI概念”和“技术噱头”撑起估值。当热潮褪去,产品力和用户粘性才是决定生死的关键。

一位投资人说得直白:“AI玩具看起来很美,但我们只投能活过两年的公司。”

每一个风口到来时,总有人押对方向,也一定有人头破血流。AI玩具的确具备成为“下一个泡泡玛特”的潜力,但不是每个玩家都能成为泡泡玛特。

它可能是一次技术革命,也可能是一次集体狂欢。对于创业者来说,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资本会撤,风口会变,唯有产品过硬、内容扎实、用户真爱,才是真正的“情绪陪伴”。

毕竟,陪伴不是靠AI算法,而是靠人心。

来源:老闫侃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