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张学良第三次面见蒋介石,问道:身体安好,精神饮食如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3 13:12 3

摘要:1946年秋,张学良被秘密转移到台湾新竹山中幽禁,一住就是十多年,在此期间他曾多次请人带信给蒋介石,表示想见蒋一面。

1946年秋,张学良被秘密转移到台湾新竹山中幽禁,一住就是十多年,在此期间他曾多次请人带信给蒋介石,表示想见蒋一面。

终于,在1958年10月17日,蒋经国来到张学良寓所,带给张学良一个消息,老蒋答应安排时间召见。

就在当天下午2点,看管张学良的情报局特务队长刘乙光,说老蒋在大溪召见。

随后,蒋经国派其座车接上张学良,一起去了大溪。

在车上,张学良望着窗外掠过的景致却无心欣赏,因为时隔上次见面已经过去了21年,不知道眼前的蒋“总统”会对他说些什么?

没错,这是张学良被软禁的第22个年头,也是他第三次面见蒋介石。

据悉,两人第一次会见是1936年12月27日,也就是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到南京的次日。

那一次,张学良依旧强烈要求蒋介石兑现在西安时的诺言,改组国民 政府,采取抗日行动,而且理直气壮、正气凛然。

而蒋介石则以“善言慰之”,并“实告”不久将进行军法会审,判张学良以“劫持领袖罪”,但蒋介石答应“请求特赦”,予以“戴罪图功”的机会。

第二次会见是1937年1月13日,张学良在戴笠的“护送”下来到浙江奉化溪口镇,并且第二天晚上七点,与老蒋一起同餐,在座有宋子文、戴笠等人,而当时老蒋还要求张学良看“二书 ”。

很快,随着张学良的思绪翻飞,轿车也在老蒋官邸前停下,侍卫上前打开车门,他深吸了一口带着湿气的空气,迈步下车。

可以说,相较于1936年西安事变时的英气勃发,此时的他已年近六十,鬓角染霜,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岁月的沉重。

可想而知,从浙江奉化到江西萍乡,再到台湾新竹、清泉岗,二十多年的软禁生涯,早就磨去了他当年“少帅”的锋芒,只不过并未完全消弭他眼底的澄澈。

“委员长在客厅等你。”侍卫的语气里没有刻意的恭敬,却也少了几分早年的戒备。

张学良点点头,跟着侍卫穿过铺着红地毯的走廊,来到了客厅门口,随后,他下意识地整了整衣领,然后推开门,便看到了坐在沙发上的蒋介石。

彼时的蒋介石也已年过七旬,身着藏青色长袍,手里握着一根楠木拐杖,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只是鬓边的白发比几年前更显稠密。

听到开门声,正在看文件的蒋介石缓缓抬起头,目光落在张学良身上。

可以说四目相对的刹那,客厅里的空气仿佛都凝滞了。

张学良赶紧敬了一个礼,然后缓缓说道:“委员长,你老了!”

老蒋也说:“你头秃了。”

随即,两人陷入短暂的沉默。

这时,侍卫为张学良端来一杯茶,便悄然退了出去,偌大的客厅里又只剩下两人。

“委员长,”张学良先开了口,声音有些沙哑,却很平静,“许久未见,您身体安好,精神饮食如何?”

可以说这一句问候,没有刻意的讨好,也没有暗藏的怨怼,更像是两个年迈故人之间的寻常关切。

只见蒋介石闻言,握着拐杖的手微微一顿,眼神里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是惊讶,是感慨,还是别的什么,连他自己或许都难以说清。

在盯着张学良看了片刻后,老蒋才缓缓开口:“还好,你呢?眼病好些了吗?”

张学良把自己的状况说了一遍。

“近来读些什么书”?

“我专看《论语》,很喜欢梁任公(梁启超)的书籍。”

“好,好,看《论语》是好的,希望你多读些书。”

“身体如何?”老蒋貌似关切的问道。

“除了腿有些风湿,其他都还好。”

两人的对话就这样不紧不慢,没有提及西安事变,没有谈论时局,甚至没有提到东北故土——那些曾让他们剑拔弩张、势同水火的话题,仿佛都被时光尘封。

蒋介石静静听着,偶尔点头,目光里的锐利渐渐柔和了几分。

“你还念着东北吗?”蒋介石忽然问道,声音低了几分。

张学良握着茶杯的手紧了紧,眼底闪过一丝怅然,却很快平复下来:“念,怎么能不念?只是现在,哪里都是家了。”

他顿了顿,继续道:“前几日看到报纸,说东北那边下了雪,想起小时候在沈阳,冬天跟着父亲去打猎,雪下得齐膝盖深,热闹得很。”

那一刻,两人就这样坐着时而交谈,时而沉默,不知不觉间,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侍卫轻叩房门,提醒蒋介石还有会议要开。

于是蒋介石站起身,拄着拐杖,看着张学良:“汉卿,以后要是有什么需要,就让人来说。”

张学良也跟着起身,微微欠身:“谢委员长。”

很快,轿车驶出了老蒋的官邸,张学良靠在车窗上,望着窗外渐渐远去的官邸,想起自己那句“身体安好,精神食如何”,忽然觉得眼眶有些发热。

其实二十多年的软禁生涯,张学良不是没有过怨怼,也不是没有过不甘。

他曾在日记里写下

“我张学良一生,对得起国家,对得起民族,唯独对不起委员长吗?不,我对得起他,也对得起自己”;

他也曾在深夜里对着东北的方向落泪,恨自己不能重返故土,恨自己空有一身抱负却只能困于方寸之地。

然而,当岁月渐渐磨去棱角,当他读遍史书、看透世事,他才明白,有些恩怨,终究要败给时间。

由此看来,那句“身体安好,精神食如何”,不是张学良刻意的逢迎,也不是无奈的妥协,而是他历经半生浮沉后,对过往的一种和解,对蒋介石的和解,也是对自己的和解。

虽然1958年的这次见面鲜为人知,也没有被载入正史,更没有对时局产生任何影响,甚至在蒋介石的日记里,也只留下了“见汉卿,谈久,甚慰”六个字的简短记载。

可对张学良而言,这次见面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它像一道光,照进了他漫长而幽暗的软禁生涯,让他在后来的岁月里,多了几分平和与从容。

从那以后,张学良与蒋介石再也未见过面。

当1975年蒋介石去世时,张学良被允许前往吊唁,他站在蒋介石的灵前,沉默地鞠了三躬,没有说话,只是送了挽联,上书16个字: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

由此可见,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那些曾搅动风云的人物终究会老去,而那些曾刻骨铭心的恩怨终究会淡去。

来源:夕史朝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