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情很戏剧化。9月11日晚上八点,“与辉同行”上线卖月饼,开播40分钟,第一批24万盒被一扫而空;不久累计60万盒全部售罄,销售额破6000万,连一盒都没留给主播自己。按常理,这该是直播带货的又一场速胜秀,但真正让话题炸开的,并非口感评分,而是包装——名为“月
你猜董宇辉这回中秋卖的月饼,真正“出圈”的究竟是味道吗?答案可能让人意外:不是月饼,是那只会被玩儿的盒子。
事情很戏剧化。9月11日晚上八点,“与辉同行”上线卖月饼,开播40分钟,第一批24万盒被一扫而空;不久累计60万盒全部售罄,销售额破6000万,连一盒都没留给主播自己。按常理,这该是直播带货的又一场速胜秀,但真正让话题炸开的,并非口感评分,而是包装——名为“月满九州”的月饼盒。
设计把过去两年走过的九个省份的代表性建筑、细节元素揉进画面,把包装从一次性外壳变成一张可以翻看的“小地图”。消费者没把盒子当废物,反而把它当成“材料包”。于是创意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快速发生:有网友把盒子拆成扇子、挂画、收纳架,甚至做成了迷你书架和壁饰。连那些折角、花纹都被利用得精致可爱,一时间线上晒图、线下改造同时发酵,第二波传播自带燃点。
▶从这件事看三层意思
商业层面:售罄证明了需求,但更重要的是“后置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并没有随着售罄结束,反而因为二创和媒体报道被拉长了。用户层面:买家不满足于“买了吃了”,他们想参与、想展示,这种参与感本身就是社交货币。文化层面:把地域记忆印在节令物上,是把地方情感和现代审美黏合在一起,民间再创恰好让这些记忆活了起来。
不少真实评论把这场互动说得更生动:有人在直播间打趣“盒子比月饼更值钱了”,有人私信说“拆了才发现每一幅图都像一段旅程”。这不是单向的付费关系,品牌给了素材,用户回以想象力——那种感觉像互相投球,越投越热。
对做产品的人来说,这是一堂现场课:设计不要只好看,还要好玩,有参与价值。有一只能被收藏、能被改造的包装,意味着品牌在用户心里占据了更长时间,更多场景。未来的好货,或许不是味道更好,而是能被拿来玩的东西。
那你觉得,下一个会被全民改造的日常物品,会是什么?
来源:搞笑段子没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