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少将发文骂毛主席,死后被葬入八宝山,97年中央部长道出真相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3 13:27 1

摘要:1949年1月31日,北平城头刚挂起五星红旗,傅作义携幕僚走进西苑机场准备接受改编。随行名单里出现了一个名字——阎又文。很少有人注意到,这名国军少将几年前曾在报纸上痛骂毛主席;更少有人想到,13年后,他会长眠八宝山。戏剧性的一生,自此被拉开帷幕。

1949年1月31日,北平城头刚挂起五星红旗,傅作义携幕僚走进西苑机场准备接受改编。随行名单里出现了一个名字——阎又文。很少有人注意到,这名国军少将几年前曾在报纸上痛骂毛主席;更少有人想到,13年后,他会长眠八宝山。戏剧性的一生,自此被拉开帷幕。

倒回到1946年。国共战火正炽,傅作义部队在华北与解放军拉锯。4月,天津《平明日报》头版刊出《告毛泽东书》,作者阎又文,署名鲜明。文章措辞刻薄,把“延安模式”批得体无完肤。消息传到延安,前线指战员“气不打一处来”,不少连队当晚开会声讨。舆论哗然,却无人知道这份“狠稿”其实出自我党地下交通线的内部指令。

要看懂这封公开信的来龙去脉,得先追溯到1937年。抗战爆发,西安事变余波未散,山西青年阎又文刚拿到北京大学文凭,就报名去了延安。社会部对他的评价只有四个字——“文字锐利”。短训结束,他被派往马鸿逵部,再转入傅作义麾下,从此潜伏长达十余年。

1940年以后,与组织失联成为常态。阎又文以秘书、新闻处长的公开身份贴身傅作义,表面抗日,暗中观察。直到1946年王玉奉命在北平与他接头,两人深夜对暗号,“山川依旧”,握手那刻,阎又文喃喃一句:“终于等到你。”这一句流露了六年的孤绝。

随之而来的就是那封骂毛主席的公开信。周恩来收到王玉的密报后,只给了八个字:“要骂就骂得像样。”毛主席也批示:“宜狠不宜软。”于是骂文顺利刊登,不仅保住阎又文在傅系内部的信任,还诱使傅作义自信膨胀,为后续和平方式解决北平埋下伏笔。有意思的是,《解放军报》当天也做了节选转载,但编辑部只在校样角落加了一个极小的“编者按”,留给知情者会心苦笑。

北平和平解放谈判期间,阎又文提供了绥远、张家口两地兵力部署原件,内含“机动预备队”“油料存量”等细节。李克农将文件复写三份,一份送中央军委,一份交华北野战军作战处,一份亲自压在保险柜底。李克农对手下说:“别多问,他的线得保。”

遗憾的是,内部争议也曾让情报打了折扣。绥东战役前夕,阎又文电报示警,称傅军野炮团增援已在路上,却没被全部采纳,导致我军伤亡上升。战后检讨会上,有人提到“情报夸大”,周恩来只是摆摆手:“他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1952年,新中国建设紧锣密鼓。阎又文调入农业部,主管粮油生产,身份依旧保密。工作做得仔细,却从不在公开场合提往事。一次厅务会,有人夸他“傅作义部出来的干部作风硬朗”,他随口答,“那时候只想活命,现在只想把油菜产量提上去。”轻描淡写,掩住了十余载风云。

1962年9月25日,阎又文因突发心梗去世,年仅48岁。治丧名单上,周恩来手书挽联:“阎又文委员千古。”骨灰安置地点——八宝山革命公墓。殡仪馆门口,有老战士悄声议论:“这不是那个骂过主席的少将吗?”真相依旧无人点破。

接下来整整三十年,阎家人被一句“历史情况不明”挡在党组织门外。孩子们到处查档案,始终找不到线索,只能苦笑“父亲像被橡皮擦掉”。直到1993年,公安系统春节联谊会上,刘光人提起这桩悬案,才引出王玉那句掷地有声的话:“可以解密了!”

王玉随即牵线,让阎家子女见到罗青长。那是个雨天,罗青长拄着拐杖,却坚持站着,把阎又文潜伏始末讲了整整六个小时。末了他拍着桌子:“什么叫精干?白皮红心,阎又文!”短短一句,把所有疑云击碎。

同年春夏之交,农业部正式行文:阎又文1938年入党,长期在傅作义部从事秘密情报工作,为北平和平解放作出突出贡献。批件传到阎家,几个子女对着公章愣了许久才回过神,他们终于明白,父亲生前不能说、不敢说的重负,如今落地。

1997年电视剧《第二条战线》播出,把阎又文塑造成反面角色。罗青长看完拍案,大笔一挥,写下万字长文《丹心一片照后人》,刊于《北京日报》,并附原始档案摘引。公众舆论这才第一次系统了解那封“骂文”的真相,也第一次知道八宝山里静卧着一位隐蔽战线的杰出战士。

阎又文的一生,没有战场冲锋号,却在黑暗里点亮灯盏;没有锦衣华服,却以情报博取战略主动;没有留下豪言壮语,却用沉默守住信念。至于那篇痛骂毛主席的文章,它完成了使命,也完成了对阎又文最严苛的考验——骂得越狠,心越红,这或许正是隐蔽战线最独特的锋芒。

来源:逻辑文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