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之战中大败九黎族首领蚩尤。蚩尤的部众被俘后被称为 “黎民”,成为早期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后黄帝又在阪泉之战中击败炎帝部落,奠定了中原地区部落联盟的统治基础。因其与炎帝本为近亲且最终融合,后世遂以 “炎黄子孙”
我们那迷人的老祖宗们给我们留了下什么宝藏!!!!!
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之战中大败九黎族首领蚩尤。蚩尤的部众被俘后被称为 “黎民”,成为早期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后黄帝又在阪泉之战中击败炎帝部落,奠定了中原地区部落联盟的统治基础。因其与炎帝本为近亲且最终融合,后世遂以 “炎黄子孙” 自称,黄帝也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始祖。
尧是黄帝之后最具威望的部落联盟首领。他晚年时,舜主动提议将帝位让与尧之子丹朱,但诸侯皆朝拜舜而不拜丹朱。这种通过推举而非世袭的权力传承方式,史称 “禅让”,成为后世儒家理想中的政治典范。
鲧之子禹采用 “开、通、疏、凿、引” 的科学方法治理水患,历时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获成功。因其功绩卓著,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开启了夏族的统治序幕。
禹虽依禅让制传位给伯益,但禹之子启凭借强大的部族势力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 夏朝。自此,“公天下” 的禅让制被 “家天下” 的世袭制取代,中国进入王朝时代。
夏朝第十六代君主桀是著名暴君,其荒淫无道导致民怨沸腾。成语 “桀犬吠尧”“桀骜不驯” 皆源于其恶行,最终被商汤所灭,夏朝历 471 年而亡。
商族首领汤以 “网开一面” 的仁慈之举赢得民心,率部推翻夏朝,建立商朝。汤又名成汤,是帝喾之子契的后裔,其建立的商朝延续了约六百年。
伊尹作为商朝开国元勋,先后辅佐外丙、仲壬、太甲三位君主。他曾因太甲荒政而将其囚禁于桐宫,待其悔过自新后复位,史称 “伊尹囚帝”。伊尹被后世誉为贤臣典范,著有《伊训》《肆命》等政论经典。
商朝时期出现的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主要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用于占卜记录。这些文字为研究早期中华文明提供了直接史料,标志着中国进入信史时代。
商纣王帝辛与夏桀并称暴君,他发明 “炮烙”“虿池” 等酷刑,大兴土木建造鹿台、酒池肉林,致使国力耗尽。最终在周武王的讨伐下,商军倒戈,纣王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
周文王姬昌推行仁政,礼贤下士,在姜子牙(吕尚)的辅佐下,任用太颠、散宜生等贤臣,奠定了灭商基础。他推演八卦为六十四卦,著成《周易》,其思想影响深远。
商末朝政腐败,比干被剖心、箕子装疯、微子出逃。周武王姬发联合诸侯兴兵伐纣,在牧野之战中,商军奴隶阵前倒戈。纣王自焚,商朝灭亡,周朝建立。武王分封功臣,姜子牙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开创了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的政治格局。
周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竟点燃烽火戏弄诸侯。犬戎趁机攻破镐京,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太子宜臼即位为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齐桓公,与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并称 “春秋五霸”(另一说为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他们通过会盟征伐,确立了各自的霸权地位。
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与鲍叔牙,相知甚深。鲍叔牙力荐管仲为相,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经济,使齐国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二人之交成为千古佳话。
秦穆公帮助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即位(晋文公),并将女儿文嬴嫁给他,两国通过联姻结为同盟,史称 “秦晋之好”。这一政治联姻对春秋时期的地缘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楚庄王在周王室边境陈兵示威,向周大夫王孙满询问九鼎轻重,暗含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 由此成为觊觎政权的代名词,反映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政治现实。
越王勾践在会稽之战中战败后,卧薪尝胆二十二年,通过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的策略,最终于公元前 473 年灭亡吴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其复国历程被后世视为励志典范。
范蠡作为勾践的主要谋士,助其成就霸业后,深知 “飞鸟尽,良弓藏” 的道理,遂隐退至陶邑经商,改名陶朱公,富可敌国,被后世商人尊为祖师。传说他曾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夫差,以惑其心志。
春秋末年,晋国公室衰微,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晋地,于公元前 403 年被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为诸侯。“三家分晋” 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启。
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推行变法,通过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等措施,使秦国迅速强大。但因其执法严苛得罪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后将其车裂。商鞅虽死,但其变法成果得以保留,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孙膑与庞涓同为鬼谷子弟子,庞涓因嫉妒孙膑才能,设计陷害其致残。孙膑装疯逃至齐国,后在桂陵之战中以 “围魏救赵” 之计大败魏军,最终在马陵道设伏诛杀庞涓。此事件留下 “多行不义必自毙” 的警示。
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以礼贤下士著称,门下食客数千,在各国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
面对秦国崛起,苏秦倡导六国 “合纵” 抗秦,张仪则为秦推行 “连横” 之策分化各国。最终,秦国通过连横策略逐个击破六国,为统一奠定基础。
楚国大夫屈原因遭谗言流放,见楚国日衰,于公元前 278 年抱石自沉汨罗江。百姓为纪念他,每年端午节以赛龙舟、包粽子等习俗寄托哀思。其著作《离骚》《天问》等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蔺相如因 “完璧归赵” 和 “渑池之会” 立下大功,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后被蔺相如以国家大义感动,负荆请罪,二人遂成刎颈之交,留下 “将相和” 的佳话。
公元前 260 年,秦国攻赵,赵括取代廉颇为主将。赵括空谈兵法,被秦军大败于长平,四十万赵军除 240 名幼童外全部被坑杀。此役使赵国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进程。
秦国围攻邯郸时,平原君门客毛遂自荐出使楚国,以雄辩之才说服楚王合纵抗秦,最终解邯郸之围。“毛遂自荐”“脱颖而出” 等成语皆源于此。
信陵君魏无忌为解邯郸之围,听从侯嬴之计,窃取魏王兵符,假传王命出兵救赵。事成后因怕魏王追究,留赵不归。此役展现了信陵君的果敢与智慧。
燕国太子丹为阻止秦国兼并,派荆轲携樊於期首级和燕国地图刺杀秦王嬴政。荆轲在咸阳宫 “图穷匕见”,行刺未果被杀。其英勇无畏的精神成为后世传颂的典故。
秦王嬴政自公元前 230 年至前 221 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 秦朝。他自称 “始皇帝”,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政策,同时筑长城、焚书坑儒,对后世影响深远。
秦二世胡亥即位后,在赵高怂恿下变本加厉,民不聊生。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喊出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的口号,点燃了反秦起义的燎原之火。
项羽率楚军在巨鹿与秦军主力决战,下令破釜沉舟,以示决一死战的决心。楚军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三十万,成为反秦战争的转折点。项羽自此成为各路义军的实际领袖。
刘邦先入关中后,项羽设鸿门宴欲除之。刘邦在张良、樊哙的护卫下,机智逃脱。此宴成为楚汉相争的重要转折点,“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的典故流传至今。
韩信经萧何力荐被刘邦拜为大将,他采用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之计平定三秦,后在垓下之战中击败项羽。但刘邦称帝后,韩信遭猜忌被贬,最终被吕后与萧何设计诛杀,留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的感叹。
项羽在垓下被汉军围困,夜闻四面楚歌,知大势已去。爱妾虞姬自刎殉情,项羽率八百余骑突围至乌江畔,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的诗句,正是对其悲壮一生的写照。
刘邦之妻吕雉在其子刘盈即位后掌握朝政,大肆诛杀刘氏宗亲,将戚夫人制成 “人彘”。吕氏执政十六年,虽延续了 “与民休息” 政策,但手段残忍,最终被刘氏集团诛灭。
李广一生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以骁勇善射闻名,被称为 “飞将军”。其诗句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成为后世对其英勇的赞誉。后因遭卫青排挤,含恨自刎。
卫青、霍去病舅甥二人是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的誓言,彰显了其报国之志。他在漠北之战中封狼居胥,为汉朝解除了匈奴威胁,却英年早逝,年仅 23 岁。
公元前 138 年和前 119 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开辟,使汉朝的影响力远达中亚、西亚。
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遭腐刑,忍辱负重完成《史记》。这部纪传体通史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被鲁迅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史学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昭君因未贿赂画师毛延寿而被元帝冷落,后自请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她的和亲促进了汉匈两族的和平,“落雁” 之貌也成为后世对其美丽与智慧的赞誉。
王莽篡汉后推行一系列改革,试图恢复周礼,但因脱离实际且用人不当,导致社会动荡。公元 25 年,刘秀推翻新朝,建立东汉,史称 “光武中兴”。
东汉名将马援以 “老当益壮”“马革裹尸” 自勉,一生征战四方。他在平定交趾叛乱时,用 “堆米为山” 的方法分析战局,成为军事史上的创举。
班超 40 岁时投笔从戎,出使西域三十一年,凭借智勇降服五十余国,巩固了东汉对西域的统治。其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的胆识,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
东汉末年,官僚集团与太学生联合反对宦官专权,引发两次大规模迫害。李膺、陈蕃等名士被杀,史称 “党锢之祸”。这一事件加速了东汉王朝的衰落。
巨鹿人张角以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为口号,发动黄巾起义。义军虽被镇压,但动摇了东汉统治根基,开启了群雄割据的局面。
董卓借平定黄巾之机率军入京,废少帝立献帝,自封相国,专擅朝政。他火烧洛阳,迁都长安,引发天下诸侯联合讨伐。
大将军何进召董卓进京诛灭宦官,反被宦官所杀。袁绍、袁术率军入宫,诛杀宦官两千余人,结束了东汉宦官专权的局面。
司徒王允利用貂蝉实施美人计,挑拨董卓与吕布的关系。吕布最终诛杀董卓,结束了其暴政。但王允随后因处置失当,导致董卓旧部反攻长安。
曹操在董卓之乱后迎汉献帝至许昌,自任大将军,以天子名义号令诸侯,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这一策略使其在政治上占据了绝对优势。
公元 200 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曹操采用许攸奇袭乌巢的计策,烧毁袁绍粮草,以少胜多击败袁军。此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首创全身麻醉术 “麻沸散”,并创编 “五禽戏” 以强身健体。其外科手术技术在当时世界处于领先地位,被誉为 “外科圣手”。
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三次亲赴隆中拜访。诸葛亮提出 “隆中对” 战略,主张联吴抗曹、三分天下。刘备得诸葛亮辅佐后,势力迅速壮大。
曹操企图统一天下,率二十万大军(号称八十万)南下。孙刘联军在周瑜指挥下,利用火攻大败曹军于赤壁。此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
周瑜在赤壁之战后与诸葛亮争夺荆州,设计以孙权之妹孙尚香为饵诱刘备入吴。诸葛亮将计就计,使刘备顺利娶亲并安全返回,留下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的笑谈。
曹操父子及孔融、陈琳、王粲等 “建安七子” 主导了建安时期的文学创作。他们的作品反映了社会动荡与民生疾苦,风格刚健清新,史称 “建安风骨”。
公元 220 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东汉灭亡。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确立了门阀政治的雏形。
刘备在曹丕称帝次年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他以诸葛亮为丞相,致力于恢复汉室,但在关羽失荆州后,蜀汉国力大损。
刘备为夺回荆州,亲率大军伐吴,在夷陵猇亭被陆逊火攻大败,次年病逝于白帝城。此役使蜀汉元气大伤,诸葛亮不得不重新调整战略。
诸葛亮为实现刘备遗愿,从公元 227 年起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最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其《出师表》中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忠诚,成为后世楷模。
公元 229 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迁都建业。至此,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中国进入三国时期。
公元 249 年,司马懿发动 “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等曹氏宗亲,掌握了魏国实权。司马氏自此开始了对曹魏政权的全面控制。
魏帝曹髦不满司马昭专权,率卫士讨伐,却被司马昭部将成济所杀。司马昭另立曹奂为帝,进一步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成为典故。
公元 263 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灭蜀。两年后,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立晋朝。公元 279 年,晋军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全国统一。
晋惠帝皇后贾南风专权引发宗室诸王混战,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等八王相继卷入,持续十六年。这场内乱使西晋国力耗尽,为 “五胡乱华” 埋下伏笔。
匈奴人刘渊于公元 308 年称帝,国号汉。公元 316 年,汉军攻破长安,晋愍帝投降,西晋灭亡。次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中国进入南北对峙时期。
西晋灭亡后,北方先后出现前赵、后赵、前秦等十六个主要政权,史称 “十六国”。这些政权多由少数民族建立,相互攻伐,战乱频繁。
公元 420 年,刘裕废晋恭帝,建立刘宋,东晋灭亡。北方的北魏于公元 439 年统一北方,与南方的宋、齐、梁、陈等政权形成南北对峙,史称 “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的科学家祖冲之在数学、天文等领域成就卓著。他将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制定《大明历》,并与儿子祖暅共同提出 “祖氏原理”,为中国古代科学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公元 383 年,前秦苻坚率八十万大军南下攻晋,东晋以八万北府兵在淝水迎战。晋军利用苻坚的轻敌,趁其撤退时发动突袭,前秦大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等成语皆源于此役。
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画家,其代表作《洛神赋图》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文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他也被誉为 “六朝四大家” 之一。
公元 581 年,杨坚废北周静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他推行改革,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创科举取士,加强中央集权。公元 589 年,隋灭陈,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滥用民力营建东都、开凿运河,对外穷兵黩武,导致民怨沸腾。公元 618 年,宇文化及发动兵变,杨广被杀,隋朝灭亡。
公元 626 年,李世民在玄武门设伏,诛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迫使李渊立己为太子。同年八月,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开启了 “贞观之治”。
唐太宗任用房玄龄、杜如晦为相,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能断大事,二人配合默契,被称为 “房谋杜断”。他们辅佐太宗开创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贞观盛世。
公元 641 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带去了中原的文化、技术和种子。这次和亲加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吐蕃的发展。
高僧玄奘于公元 627 年孤身西行,历经十七年,行程五万里,抵达天竺取经。他带回佛经六百多部,并著《大唐西域记》,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
唐太宗在位期间,推行 “偃武修文” 政策,轻徭薄赋,虚心纳谏,使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史称 “贞观之治”。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黄金时代之一。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从参与朝政到称帝,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扩大科举、奖励农桑等,其统治为 “开元盛世” 奠定了基础。但她重用酷吏,诛杀李唐宗室,也备受争议。
武则天为巩固统治,重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酷吏。后来周兴被人告发谋反,来俊臣用周兴自己发明的酷刑 “请君入瓮” 将其治罪,成为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的典型案例。
狄仁杰以清廉公正著称,深受武则天信任。他向朝廷举荐了张柬之等大批人才,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唐代名臣,因此有 “狄仁杰桃李满天下” 的美誉。
公元 705 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诛杀张易之兄弟,拥立唐中宗复位。同年十一月,武则天病逝,结束了她半个世纪的统治。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任用姚崇、宋璟为相,整顿吏治,改革兵制,使国力达到鼎盛,史称 “开元盛世”。但后期宠信李林甫、杨国忠,导致朝政腐败,最终引发安史之乱。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之女,权倾一时。她企图效仿母亲称帝,于公元 713 年谋反,被唐玄宗赐死。其党羽窦怀贞等被改姓 “毒”“厉”,以示惩戒。
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公元 718 年,日本仿照隋唐服饰制定了和服。同期,阿倍仲麻吕(晁衡)和鉴真和尚往来中日,促进了两国文化交流。
李白与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双子星。李白以豪放飘逸的诗风被誉为 “诗仙”,杜甫以沉郁顿挫的笔触被尊为 “诗圣”。二人于公元 744 年在洛阳相遇,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
公元 755 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持续八年。这场战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中央集权大大削弱。
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后,唐玄宗携杨贵妃逃往蜀中。途经马嵬驿时,将士哗变,诛杀杨国忠,并迫使玄宗缢杀杨贵妃。杨贵妃的香消玉殒成为安史之乱的标志性事件。
颜真卿和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雄浑刚健,柳公权的书法秀丽劲挺,二人并称 “颜筋柳骨”,对后世书法发展影响深远。
公元 875 年,王仙芝、黄巢领导农民起义,一度攻占长安,建立大齐政权。虽最终失败,但沉重打击了唐朝统治,加速了其灭亡进程。
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史称 “五代”。与此同时,南方则存在十个割据政权,合称 “五代十国”。
公元 960 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开封。他通过 “杯酒释兵权” 解除武将兵权,加强中央集权。
南唐后主李煜虽治国无能,但其词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如《虞美人》《浪淘沙》等,被誉为 “千古词帝”。其亡国后的作品尤其感人肺腑。
公元 1004 年,辽军南下攻宋,真宗在寇准力劝下亲征,双方在澶州订立和约,史称 “澶渊之盟”。此后宋辽百年无战事,为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
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推行青苗法、募役法等改革,试图富国强兵。但因触动保守派利益,且执行过程中出现弊端,最终失败。变法虽未成功,但其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公元 1126 年,金军攻破汴京,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次年,赵构在临安建立南宋,开启了宋室南渡的历史。
岳飞是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其军队以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著称。他在郾城大败金军 “拐子马”,却被秦桧以 “莫须有” 罪名陷害于风波亭,成为民族英雄的象征。
公元 1279 年,元军在崖山击败南宋水军,陆秀夫背负幼帝赵昺投海,南宋灭亡。此役标志着元朝统一中国,也留下了 “崖山之后无中国” 的历史争议。
忽必烈建立元朝,实现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管理;马可・波罗来华,促进东西方交流。红巾军起义(1351 年)爆发,元朝统治摇摇欲坠,最终被朱元璋推翻。
来源:Life调色师、